(萬象歷史特約作者:一聲雷)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一聲雷)

50年前的今天,只有高中學歷,要獨立人格的史學宗師陳寅恪去世

1890年7月3日,陳寅恪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祖父陳寶箴是著名的維新派政治家,父親陳三立與譚嗣同等人並稱“維新四公子”。年幼的陳寅恪很受祖父的喜愛,常常教他讀書習文。

1898年,維新變法失敗後,祖父和父親都被朝廷革職。

1902年(12歲),陳寅恪東渡日本留學,三年後,因患有嚴重的腳病,輟學回國休養。1905年,陳寅恪的足病康復後,母親不忍心讓他遠離,就讓他進入了上海復旦公學讀書。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學堂,相當於現在的高中,而陳寅恪在復旦公學獲得的學歷證,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學歷證書。

1909年(19歲),在父親堅持下,陳寅恪登上了去西洋求學的輪船。他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但都沒有獲得學歷文憑。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陳寅恪回國。

1918年冬(28歲),陳寅恪再度出國遊學,在美國哈佛大學學梵文和巴利文,以及印度哲學與佛學。隨後再赴德國,進入柏林大學研究梵文 。他是最早在德國讀原版《資本論》的第一個中國人。

陳寅恪遊學,不爲學分,不爲文憑。他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

(青年陳寅恪)

1925年秋,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立,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是陳寅恪在哈佛大學的同學,認爲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啓超也很尊重他,虛心地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他們都極力向校方舉薦陳寅恪。

1926年8月(36歲),陳寅恪告別長達16年的海外遊學生涯,回到中國。只有高中文憑的他和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幾位大名鼎鼎的教授,共同位列“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

與當時大多數歸國留學生西裝革履不同,陳寅恪總是一襲長衫,腳踩布履,冬春則棉袍馬褂,是清華園裏出了名的“純粹國貨式的老先生”。

他去課堂授課,從不提皮包,總用雙層布縫製的包袱裹着書本。講佛經文學、禪宗文學的時候,一定是用黃布包着書;而講其他課,則用不同的深顏色包袱布包着書。

1928年暑假(38歲),陳寅恪回上海探親,與清代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唐篔完婚,婚後兩人育有三女,一生相濡以沫。

(唐篔)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投昆明湖自盡。一年後,陳寅恪爲他撰寫了碑銘,對王國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給予極高的評價。

1929年,梁啓超病逝,趙元任準備出國講學,清華國學研究院唯剩陳寅恪苦苦支撐。7月,盛極一時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宣佈解散,陳寅恪轉而爲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兩系合聘教授。他的課不僅吸引了很多學生,而且連馮友蘭、吳宓、朱自清等知名教授也跑來聽他的課。於是,陳寅恪有了個新稱呼——“教授的教授”。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平淪陷,父親陳三立拒絕和日軍合作,絕食而死。陳寅恪悲憤欲絕,致使右眼失明。他處理完父親喪事後,攜妻女隨校南遷,過着顛沛流離的旅途生活。幾經輾轉,來到昆明,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授課,主要講兩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專題和元白詩研究等。

1939年春(46歲),英國牛津大學聘請陳寅恪爲漢學教授,並授予他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他離開昆明到香港,準備帶妻女前往英國,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迫暫居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他撰寫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這幾本書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古史研究中的地位,併爲中國史學界開創了史學研究的新範疇。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佔領香港,陳寅恪立即辭職閒居。日本人持重金委任他創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1942年春,又有人請他到被日軍侵佔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絕。

他乾脆離開香港,先後在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南遷成都的燕京大學任教。

1945年,抗戰勝利了。陳寅恪的左眼也失明瞭。他前去英國治眼疾,因耽擱太久,已無法痊癒,僅一眼能見微光。

1946年(56歲),雙目失明的陳寅恪回到清華大學繼續任教。

1949年建國前後,陳寅恪謝絕了一切移居海外的勸說,全家前往廣東嶺南大學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自此,陳寅恪一直擔任中山大學教授,爲歷史系、中文系講授兩晉南北朝史、唐史、唐代樂府等三門課程。

(陳寅恪故居)

1953年,陳寅恪拒絕了中國科學院要他出任中古史所長的邀請。他在《對科學院的答覆》中,再次捍衛“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57年(67歲),全國性“反右”鬥爭開始。一些學生對他口誅筆伐,稱他是“徹頭徹尾的資產階級權威學者”,“誤人子弟”。陳寅恪致書校長,提出“堅決不再開課,以免‘貽誤青年’”,從此告別講臺生涯。

(陳寅恪和夫人)

1962年,陳寅恪洗澡時摔斷右腿股骨,自此長臥於牀榻。陳寅恪終日躺在牀上或在木椅上靜坐。1965年,他完成了煌煌鉅著80餘萬字的《柳如是別傳》。

(陳寅恪全家福)

1966年(76歲),“文革”蔓延到中山大學。陳寅恪工資停發,存款凍結,護士被撤離、住處被大字報覆蓋。

1969年10月7日, 一生推崇“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陳寅恪逝世,享年79歲。妻子唐篔平靜地料理完他的後事,45天后也撒手人寰。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507篇作品,營員“一聲雷”的第41篇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