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翡翠摆件

首先是命名,或者说是正名。古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言顺,好叫,好记,好推广,好研究,我此刻郑重提议,将“清代翡翠”的“代”字去掉,直接称之为“清翡翠”。

按照中国传统和惯例,以朝廷名字和特定年代为文学、艺术和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工程及最精美的工艺品命名,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司空见惯的做法。

例如我们称之为文化瑰宝的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例如唐三彩、宋瓷、元青花;更具体皇帝年号的永乐大典、永乐杯、宣德炉、宣德青花五彩、景泰蓝、万历柜、康熙字典等等,层出不穷。现在,应该理直气壮地加上清翡翠。

为什么要称翡翠为“清翡翠”呢?理由有三:

第一,翡翠作为一种硬玉材质,在清代之前已经传到中国,古代典籍也曾有零星提及。甚至翡翠这个名字,就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美丽的鸟。因鸟通体色彩斑斓,红羽鲜赤,绿翎碧透,人们就把颜色酷似鸟儿的名字赋予这种彩石,叫作“翡翠”。翡是红聚,翠是绿凝,由鸟及石,合情合理。

然而,中国是历史悠远的玉的国度,盛产四大名玉,尤其是和田玉在中国有万千年的传统。战国时卞和献荆山之璞,后雕琢成和氏璧价值连城,最后又该制成传国玉玺。在发现玉、雕琢玉、玉璧、玉璜、玉印、玉佩,用来敬天祭祖,佩戴避邪,可谓源远流长。所以,先辈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遗训。

那时的记载中,只有风行全国的玉文化,少有翡翠的字样。

翡翠原石的产地是缅甸,全世界能称得上翡翠的宝石源头都在缅甸。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翡翠的原石和加工品,它们分别有自己的名字,但都不能叫作翡翠,因为它们和缅甸产的翡翠诸多不同。比如中国的碧玉、台湾玉、马来玉等。

具体说来,它们只有翡翠的外表,而没有翡翠的特质。清翡翠的特质就是三点,一是密度,或者叫比重,必须是3.31左右;二是硬度,摩氏硬度6.5到7以上;三是折光率,必须是1.66。清翡翠出自缅甸的雾露河,属于老坑,更有别于当代开采的新坑翡翠,最大不同,是它的主要成分是钠铝灰石,而不是新坑翡翠的钠铬灰石。

经有琢玉成器传统的中国匠人将翡翠琢成各种摆件,佛像和饰品,使翡翠发出了璀璨的光芒。这是在清代。

第二,缅甸当年是中国的属国,每年都要向清廷纳贡。由于清内府皇后嫔妃们的赏识和需求,翡翠原石,缅甸人心目中不起眼的石头,就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我们现在看到慈禧太后身上的珠光宝气,大部分是翡翠发出的,这也是清代才有图景。

在清代不敢说翡翠文化压倒了玉文化,但起码可以说翡翠和玉文化是并肩齐驱,相映生辉。

第三,时过百年,近十年来,清代宫廷翡翠突然出现,题材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神话传说和重大事件,如女娲补天、龙凤呈祥、观音佛像、十二生肖、八骏图、十八罗汉、草船借箭、郑和下西洋等等。这些雕件构思精巧,活色生香,都是手工雕琢,无一重复,都是清代工艺。

所以,将这批祖宗留下的宝物命名为清翡翠是恰当的,顺理成章。

清翡翠一出世,就遭到全国各地挂着各种“国检”、“公检”,甚至名牌大学牌子的检测部门无一例外的打压、排斥和嘲笑。他们完全不承认清代翡翠是天然的,是天工造物。

既得利益集团垄断了翡翠业的原料、设计、加工、制定标准、检测仪器、销售渠道等全行业的经营权和话语权,他们的检测仪器就是为新坑钠铬灰石设计的。主要成分是钠铝灰石的老坑翡翠一律斩杀,检测证书上一律打上“翡翠(处理)”,括号内“处理”两个字真有无限拓展的杀伤力。人家没说什么,但人家又全说明白了,无语之语就是你是酸泡、染色、注胶、B+C,假货!

真是全国一盘棋呀,包括一些名牌大学开办的、貌似独立的检测机构,都这样说、这样横行霸道地收费出“证书”。

我见过许多这样的证书。在结论“处理翡翠”的下面,他们打上的几条是:形状、颜色、重量,这些人皆尽知、人皆可知的全是废话,唯独讳莫如深的是你为什么不写其:成份(钠铝灰石,还是钠铬灰石?)、密度,(是不是3.31?)硬度(是不是摩氏硬度7左右?)上光谱仪器的折光率(是不是1.66?)

有检测部门甚至说,这是行业秘密,不得对外泄露。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跌破底线的无耻了!客户花钱来检测,你是挂牌营业的科检机构,你就这样来欺骗客户?这样的欺骗能继续隐瞒到几时?也太亵渎职业原则、太不要脸了吧!

可有知情人告诉我说:这遍布全国的各级各个检测机构也是无奈,他们已经这样干了多少年了,这错误犯下的也太多太大了,大得任何人也不敢纠正,骑虎难下,一纠正就会塌天,就会灭顶。无数个持有他们发出的错误证书的人会来找他们算账。追究失误,要求赔偿损失,那还不如就这样将错就错下去,能维持到几时是几时,反正是整个系统或说检测体制错了,分摊到个人身上责任能有多少?

这样说我就明白了,天下乌鸦一般黑,出来个白乌鸦也得把羽毛染黑了,才能混下去。否则,必死无疑!故宫里某位有良心的瓷器专家,只因为他承认了民藏有宣德青花五彩,就遭到无情打压。他亲口对我说过,过去从来没有退过他稿子的某院刊,从此再也不登他的学术文章了。还有某位陶瓷权威不也曾说过吗?除非我死了,我活着那些结论就不能推翻!我闭眼之后,那管它洪水滔天!真是如出一辙呀,无话语权者,夫复何言!

说到清翡翠研讨,民藏人士两次全国性会议和展览我都去参加了。记得2015年那次会议,是在上海集合,乘大巴去浙江湖州开的。当代翡翠界最有影响的老专家摩太和施加辛都很关注,施先生亲自参加湖州会议,并发了言。

我曾当面向施先生请教,发现他不了解清代翡翠。

会议组织者曾提前通知我参会并要求我大会发言,我那时接触清翡翠时间不长,怕理论和实践上讲不出什么新意,就简单谈了点体会,宣读了我由感性、感悟凝聚成的一首诗。由于题材独特、角度不同,前辈诗人从来没写过,形式新鲜而受到入会者欢迎。

五年时间过去了,前几天在网上突然看到这次会议前后拍摄的视频,引起很多感触。当时,摩太和施加辛先生都承认清翡翠的存在,认可清代翡翠的钠铝灰石成分和三条刚性标准。只是在询问这些我带到会上的种水极佳的帝王绿翡翠价格时,施先生不淡定了,沉默不语了。与他们研究经营的新坑翡翠相比,那是天壤之别。会议期间,施先生悄悄问我一个满绿手镯的价格:“多少钱买的?”我回答他后,他说“后面再加几个0吧?”我笑了,他愣了,他完全没有想到,或者说根本不能置信。

据说,在返回云南的归程上,老先生一言不发,显得心事重重。到达昆明后,他们让学生对新坑翡翠原料和制品大量减仓,平抑风险。这说明了什么,知情者见仁见智。现在施先生已仙逝了,可清翡翠的话语权仍没有回到藏家手中,错误的检测仍在进行,不由得使人感慨系之!

可愤愤不平中也有好消息:司法鉴定部门已明确承认清翡翠的存在,拭去泼在它身上硫酸和树脂,宣布清代老坑翡翠就是天然翡翠!

在最近(2020年7月10日)香港苏富比的一场翡翠珠宝专题拍卖会上,一条只有37颗珠子的项链,拍出了80657000港元的价格,平均每颗珠子成交价218万港元。消息特别说,这串帝王绿翡翠珠链是由清代老翡翠重新抛光加配一颗红宝石搭扣制成,水足色正颜色均匀一致,非新坑翡翠所能达成。新坑翡翠没有这样的老种老水温润晶莹之光。

清代翡翠,是该结合生产年代给它命名了!

掩不住的光辉,改不了的质地,美丽雅致而富贵,它璀璨的名字叫清翡翠!

诗人纪宇2020年7月26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