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重不重要?對自給自足的國家或許不重要,但也有可能帶來災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艦隊從廣州遊弋到大連,再從天津登陸進攻北京。清朝無強大的海軍可以殲滅或者驅逐英國艦隊,只能任由他們選擇港口攻擊,清軍號稱百萬,但從始至終只能從各省調集兵馬疲於應付。最終被英法聯軍長驅直入火燒了圓明園。歷史的教訓不可謂不慘痛。

近代的”海權“理論由美國海軍軍官和歷史學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在19世紀提出。他總結了歷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海洋帝國,從荷蘭,西班牙,到大英帝國。得出了”海權“纔是世界王道的理論。馬太的理論極大的影響了從19世紀開始走向世界的美國和日本的海軍建設。這兩個國家在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艦數量加起來超過了其他國家的總和。

馬漢

迄今爲止,美國海軍依然延續着馬漢的思想。那麼馬漢的”海權論“究竟講了一些什麼?

馬漢認爲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取決於對海洋的控制,世界上的海洋麪積佔了71%。他贊成拿破崙戰爭時期瑞士裔法國將領約米尼的觀點,強調海峽,運河,運煤港對戰爭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提倡不惜代價增加軍艦的數量,提高火力強度,在和平時期也要一步不停的造艦,雖然建設海軍耗資巨大,但所獲得的收益永遠物超所值。

當有了一支強大的海軍,首要的任務是控制海域。建立己方艦隻之間的協同作戰體系,切斷敵方艦隻的通訊聯繫,從而達到控制公海航線的目的。達到這一目的並不需要破壞商業航線,只需要摧毀敵方的艦隊,或者封鎖敵方港口即可。商業航線繼續發揮創造商業利潤的作用。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量的各式各樣的海軍艦艇,倒不需要太多的巨型戰列艦,但軍艦的數量一定要多,軍艦的種類一定要全,覆蓋的海域要儘量大,技術裝備和機動性一定要超過對手。

海權的重點並不在於佔領對方的領土,而在於獲取商業利益。馬漢認爲這個世界致富最快的方法就是控制海洋,他以英國的崛起爲例,指出了中的三個核心環節:製造業,海洋運輸,殖民地。其中製造業生產出價廉物美的產品,海洋運輸將他們運往世界各地,殖民地提供了市場和海軍基地。英國成爲了當時世界運輸的總調度師和世界貿易的總批發商。控制了航線和港口就控制了原材料的採購價格和成品的銷售價格,以至於可以壟斷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馬漢同時提出,海洋佔據世界的71%,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壟斷“海權”,必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進行結盟。歐洲歷史出現過因海結盟的包括英荷奧聯盟,英荷瑞典聯盟,西法聯盟,英法聯盟。這些聯盟無一例外都是爲了他們在海上的利益,驅逐他們共同的敵人。一個國家的海軍的建設不僅要與這個國家從事的貿易掛鉤,還要與外交政策相輔相成。訓練有素的外交人員善於使用軍艦大炮加烈酒糖果橄欖枝與多方進行斡旋獲得利益。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英國外交官們就駕輕就熟,當德法出現矛盾時,他們一方面威脅德國,一旦開戰,英國將站在法國一邊。另一方面又警告法國,一旦開戰他們不得不和德國站在一起。英國人明白一旦德法開戰,勝利的一方將獲得霸權,他們的海上航線將會受到影響。他們認爲歐洲列強只有互相制衡才能聯合在一起,繼續瓜分亞非拉土地上人民的財富。

馬漢認爲大多數海戰的背後是貿易戰,海軍和海上貿易是“海權”的兩條腿。人類在15世紀之前,只專注於陸軍的發展和陸地資源的開採。此後隨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人們發現商業文明所產生的利潤遠遠大於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馬漢的海權論詳細探討了影響一個國家海權地位的要素,除了海軍實力以外,還有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海岸線長度,港口特徵,人口數量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海權熱點向西北太平洋轉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