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剛剛繼位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大清朝算是內憂外患,但是在康熙繼位不久,就先後除了鰲拜,收了臺灣,平了內蒙古。可以說大清朝一時到達了巔峯。在這個時間段中,大清朝因爲一直在打仗,所以國庫一直是空虛的,這讓大家沒有錢可借。可是到了後來呢。大清不在對外打仗以後。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國庫也漸漸的開始充足起來。而這個時候的康熙帝也開始享樂了。六下江南,這可是康熙大帝出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每一次出巡需要半年的時間,每次得需要多少的開銷呀,這就像是在雍正王朝裏邊老臣魏東亭,他真的沒有貪污,他借錢都用在了康熙帝出巡的身上。所以有些大臣和將領都是被迫跟國庫借的錢。

而太子胤礽和八王胤禩這兩位借錢是兩個情況。天子借錢是因爲,太子做的時間太長了,太子有太多的們人了,還有太多的家僕了,想要籠絡人心,錢少了是不夠的。而太子一年的俸祿就那麼點,就算加上士紳不納貢得來的錢糧,也是不夠的,所以太子不得不向國庫借錢呀,而且太子是誰,那是未來的皇帝。可以說太子借的這個錢就沒打算還過。可是太子卻是沒有料到,碰到了老四這麼個死心眼子。不還不行了,只能鋌而走險,去賣點官掙點錢吧。

胤礽也好,胤禩也罷,他們借銀子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爲了“奪嫡”!九阿哥胤禟是八王黨財政部的主辦會計。他對整個八王黨所有的資金來源、調配都有井井有條。由於基層“獻金”較多,所以他對國庫的銀子並不倚重。而國庫的大部分銀子都是被主管戶部的胤禩用來邀買人心借出去的。所以人情買了,但銀子卻大都不是胤禩欠的。

而胤礽則不同,他作爲儲君。未來天子儀表,是必須要講排場的。他銀子花出去,人心未必能邀買到。而且作爲儲君他要監國,所以輕易出不了京,所以在民間基層,沒有根基,自然也沒來源。

而必要花的錢,又不能少!所以向國庫借是主要來源之一。另外他只能通過手下人打着自己的名義去“敲詐”那些基層求缺抱願的。豬肉過手還留一手油呢,能到他手裏的,也是被剝過皮的,更何況這名聲還不好!這也是胤礽後來讓手下人賣了幾個實缺,湊齊銀子補還虧空的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