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剛開始父母會耐心地講道理,如果講了幾次孩子不聽,父母也會失去耐心,最後,只能無奈地下結論,“孩子不懂事”或者“打一頓就好了”。

孔子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此,是人就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犯錯,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常經歷的事情。

成人犯錯都在所難免,何況是沒有長大成人的孩子呢?很多時候,孩子犯錯,父母苦口婆心地講道理,講了很多次,孩子不但不聽,還有了逆反心理。

如何才能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對錯,讓他們真正理解父母講的“道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大家一起看三個案例:

第一個案例:孩子做錯事,媽媽喋喋不休

前些日子,我在肯德基用餐時見到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把飲料灑在了衣服上,然後媽媽不停地指責孩子,說着諸如“你都已經5歲了,這點事都做不好,馬上就要上小學了”,“平時告訴你很多遍要用雙手拿飲料,怎麼就記不住呢?”之類的話。

眼看着孩子眼淚都下來了,媽媽依然不依不饒,非要讓孩子承認自己不小心,並且保證回家自己洗衣服,這才罷休。

整個過程中,這位媽媽從頭到尾都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任意指責,不停地講道理,然而媽媽這樣做,孩子不但不會受教,而且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第二個案例:孩子的壞習慣怎麼講都不改正

有位朋友在一次聚會中,談到了自己7歲的女兒,她說自己的女兒就不像是自己親生的,現在她說什麼都不聽,說什麼都和她辯駁,不讓做什麼她就非要去做,很是無奈。

她家住在老小區6層,沒有電梯,每次上樓下樓都要爬樓梯。最近她女兒有了一個新的壞習慣:就是下樓梯的時候,喜歡用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

說完這件事以後,朋友無奈地嘆氣後說:“也不知道怎麼了,怎麼講道理都不管用。我平時很尊重她,說話也非常注意語氣,但是,她就是聽不進去。”

第三個案例:父母的引導讓普通農家子走進哈佛

何江,1988年出生於湖南省寧鄉縣停鍾村的一戶農民家中,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後去哈佛大學碩博連讀,取得哈佛大學生物系博士學位。畢業時代表數萬名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進行演講,成爲這所世界頂尖大學歷史上第一位登上該講臺演講的中國大陸學生。

在《兒行千里》節目中,何江說出了自己取得成功的原因:小的時候我不愛讀書,喜歡玩,非常淘氣。父親說過好多次我都不聽,後來,母親每天都讓我給她講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不知不覺愛上了讀書。

家裏的學習氛圍非常厚重,只要父母閒下來,我們都會一起讀書討論。如果沒有母親和父親的引導,我不會取得現在的成績。

三個案例帶來的啓示,揭示了教育的本質:

第一個案例的啓示: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不停地對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認錯,只會適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讓孩子尷尬難堪,他們也有自尊,父母如果用輕鬆的話告訴他下次注意一點,效果會比喋喋不休好得多。

第二個案例的啓示:孩子通常有自己的主見,但他們對大道理很難理解。如果朋友不和她的女兒講那麼多道理,而是直接回家找兩塊抹布,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好事,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

第一個案例的啓示:言傳不如身教,很多時候父母用行動去影響孩子,比給他講道理效果要好。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孩子都有成才的潛力,只是不同的孩子對事情的認知接受形式不同。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認爲,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父母的教導是間接經驗,而孩子通過自己探索而得出的道理是直接經驗,對於思維方式尚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孩子來說,直觀的、直接的經驗更能讓孩子理解和接受。

因此,要使孩子“明白道理”,不僅僅要把道理告訴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實踐中明白道理的原因。

父母成長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父母纔是孩子好壞的根源,愛是最好的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