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女碩士當保姆”的話題,大家都在熱議,很多人都認爲:碩士當保姆,這麼多年的學不是白上了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到頭來當保姆,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雙語碩士從事家政行業

下面這位劉“阿姨”和我們印象中的“保姆阿姨”不同,年齡只有32歲,長相漂亮,更重要的是她的學歷是碩士,擁有兩門外語技能,同時還有海外工作經歷。

劉阿姨原名劉雙,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本科和研究生讀了7年,所學專業是法語。劉雙畢業以後去了國內一家知名通信公司。當時,被外派到非常當客戶經理,年收入30多萬。

當她懷孕以後,這一切都改變了。劉雙選擇了回國,當時,因爲找家政人員打掃衛生,她接觸到了家政行業,也正是因爲這樣的一件小事,讓她最後選擇從事這個行業。

劉雙說,她覺得從事家政行業並不丟人,目前找她的僱主都開出2萬元以上的月薪,她挺滿意的。

“找我的客戶,都是看重我的雙語能力。杭州的高端客戶很多,很多都是成功人士,因爲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所以就需要一個人幫他們去陪孩子。這種陪伴是高質量的陪伴,更多是以教育爲主,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老師的身份。”

劉雙透露,目前談的幾家都是朝九晚五,雙休,月薪2萬元以上,工作內容主要是帶小孩,不包括保潔和做飯。

211院校博士生送快遞

譚超是延邊大學歷史系博士生,目前在山東某大學一個快遞代理點擔任負責人,每天5點起牀,晚上12點休息。當這個消息被大家知道以後,很多網友都說他浪費資源,“搶低學歷的飯碗”。

“爲什麼做快遞員?”譚超是這樣回答的:“八年前因爲要考研究生,就想找個學習、工作兩不耽誤的工作,所以就選擇了快遞。”

在這8年中,很多人指責譚超,其中甚至有老師說:“這麼高的學歷的人送快遞,這是不是腦袋有病?”

面對這些指責,譚超非常不認同:“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任何的工作都需要文化,學到的知識無論做什麼都能學以致用,我非常討厭那種通過學歷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人。”

譚超說的沒錯,學習永遠不會沒用,腦袋裏的知識無論做什麼都會變成生產力。譚超在送快遞的工作中,不斷地總結實踐,自創了快遞編號法共送出80萬件快遞。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每天送300件的送貨量相當於普通快遞員兩倍以上。

高學歷畢業生從事“低端”職業,家長還有必要大力投資孩子的教育嗎?

每次看到高學歷畢業生從事諸如家政、快遞、房產中介、賣煎餅之類的“低端”工作,網上總會引起熱議,很多家長也會陷入深思:孩子名牌大學畢業後,和那些初高中畢業的人幹着一樣的工作,那我花那麼多的錢和精力大力培養孩子還有必要嗎?

我的答案是:當然有必要!

首先,工作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項工作都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任何一種職業都只是人們生存的媒介和工具。只不過,總是有一部分人自己帶着有色眼鏡去劃分、去看待、去定位所謂不同的職業的“好”與“不好”。家政也好,白領也罷,快遞員也好,公務員也好,本質上都是在謀生,在爲社會服務。

其次,學到的知識在任何時候都能發揮作用。雖說碩士畢業去當家政聽起來是“浪費”,但是,如果沒有高學歷作爲支撐,有幾個家政人員能拿到2萬的月薪呢?又有幾個普通快遞員能創造出“快遞編號法”呢?

所以,永遠不要小看知識的力量。賣豬肉的人千千萬,北大畢業的陸步軒賣豬肉年銷售額能達到18億,工作之餘還寫了《豬肉營銷學》《屠夫看世界》等書;開淘寶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清華北大畢業的郭建、溫迪夫婦則將一家普通淘寶店開成了即將上市的大公司……看了這些案例,你能說他們學到的知識都浪費了嗎?

因此,家長們不要看了幾個高學歷畢業生從事家政、快遞的例子就否定文憑和知識的作用,懷疑投資孩子教育的必要性。要知道,沒有知識和學歷,大概率一生只能爲生存而奔波;而有了知識和學歷,纔有了把工作做成事業的可能性

大家怎麼看待高學歷的人從事家政、快遞行業呢?如果你培養了孩子十幾年,博士畢業後他選擇去送快遞,你會同意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