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终于落下帷幕,作为本届评委会主席的郑晓龙在此次活动结束后接受了京都传媒的独家采访,首次向观众透露了他心中的《甄嬛传》。

郑晓龙导演把自己亲自写的关于电视剧《甄嬛传》的导演阐述手稿送给京都传媒。今天我们就走进郑晓龙心中的甄嬛,非孙俪莫属。

如果说《金婚》是现代社会普通夫妻五十年的婚姻生活史,那么《甄嬛传》就是清代皇宫嫔妃一生的成长蜕变史。

《甄嬛传》是我执导的第一部古装剧,这是一部悲剧,一部把美毁灭的悲剧。女主角甄嬛从进宫之前“又纯又美”到入宫多年后“又狠又辣”的成长历程,即是“把一样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过程。

流潋紫编写的这部叫《后宫·甄嬛传》的小说本身非常精彩,很受书迷、网友们的追捧。我看了以后觉得经过改编,还是可以把它拍成一部很不错的古装戏,所以和制片人商量之后,决定先把小说的影视改编权买下来,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然后我就在考虑,要怎么把这个小说翻拍成电视剧。我觉得一部古装戏必须追求历史真实感,它外在是在讲后宫女人的故事,但内在是要表现后宫里本质存在的问题,所以故事和人物都不能飘着,必须要“落地”。

要让观众看到故事背后的真相——封建社会的落后和愚昧!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非常落后,皇家政权世袭制,世袭必有子嗣,后宫女人们表面上都过着锦衣玉食、风光无限的日子,但其实她们活得都是很悲惨的。

古时候女人生孩子很容易死人的,皇帝娶妻也好,嫔妃也好,皇后也好,不过是沦为帝王的生育工具而已,这是应该受到批判的!而且这些女人们的命运与她们的家族是息息相关的,稍有闪失便会殃及整个家族的存亡。

近年来,很多古装剧开始对封建社会歌功颂德,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皇权复辟,对帝王至情至性的过度渲染,既脱离真实,又误导观众。对于落后的封建制度,我们首先要认识它,其次是正确地批判它。

我要在《甄嬛传》里揭示一个真相,就是要描绘一幅封建社会女性如何沦为制度牺牲品的悲惨画卷,描写锦衣玉食背后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真实宫廷生活。我希望观众从《甄嬛传》里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关于全剧的风格基调:

用真实的细节还原历史和人物风貌,是我给这部电视剧定下的总体风格基调。《甄嬛传》应该是反映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要印证历史、解释历史,无意表现风流皇帝和俏丽佳人的绯闻艳史,而是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直面封建帝王生活的腐朽本质,揭示在罪恶封建制度下人的异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追求剧情好看,通过细腻的情感剖析给观众一点希望和念想,看到人间仍有真情。

关于历史背景的改编:

作者流潋紫给她的小说建立了一个完全架空的大周朝,作为一部娱乐性的小说,无论设定在哪个朝代都无关紧要,因为历代后宫都是酝酿悲剧的是非之地,所以朝代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我要拍电视剧,这样的设计肯定不行,那不就成了“批而不判”了吗?

对于历史背景的改编,我有自己的看法,把它落地在清朝雍正年间是比较合情合理的,这主要也是考虑到原小说的很多结构与清朝的历史比较相似,改编起来比较容易。

原小说中,玄凌借甄家之势铲除慕容一族的叛乱,这也映衬了剧中雍正启用甄父作为铲除年羹尧的主力臣子,后宫与前朝相互牵制的观点,在戏说的基础上又呼应了部分真实历史。

所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们决定把电视剧的历史背景改编在清朝,由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帝王托起这部戏的历史格局,所要体现的是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关于主角的设定:

★甄嬛(孙俪饰演):

小说中的女主角甄嬛从宫选之时就没有掩藏过她的机敏聪慧,虽然人算不如天算,但是她始终没有躲过入宫为妃的命运。

而后的称病避宠独居偏堂、不经意透露出依梅园初识的细节,揭妙音娘子的底,这样的甄嬛心机颇深。她聪慧、烈绝、倔强地守护着自己的爱和尊严,低调也好,使诈也罢,她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在后宫顽强地生存下来。小说中并没有刻意去营造甄嬛的“美好”形象,她的“狠”和“慧”贯穿了小说全文。

但要改编成电视剧,甄嬛这个角色必须要修改。我们在剧中增加了她在没进宫前和初进宫时的戏份,添加了她天真单纯的部分,无论是从孙俪的妆容还是剧情的发展,我都要向外界透露一个信息——甄嬛初入宫时不过是一个对爱情抱有希冀的清纯少女,我认为这样修改这个人物的发展才会更合理、更好看。

甄嬛的蜕变让人感受到后宫对女人的摧残,她是见识了人性之恶后,才会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以恶治恶。这一切都是后宫的困境造成的,这就是我要批判的东西!只有增加性格上的变化,才能让甄嬛这个人物的批判性更强。

我觉得孙俪从外形上来讲非常符合甄嬛这个人物,她本人的塑造能力很强,试妆的时候她就把人物从最初的纯情、善良演变到后来的狠心、淡定等等表现得很到位,所以我最早就定下由孙俪来饰演甄嬛。

★雍正(陈建斌饰演):

在把全剧历史背景定位在清朝之后,就要确定男主角到底是哪位皇帝。选择雍正有很多原因。首先,雍正是清朝最勤奋也最节俭的皇帝,他性格多疑,手段血腥残忍,在清史上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皇帝。

他的死因至今也是扑朔迷离,未有定论,这很符合我们需要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上对于人物做艺术加工的需求。

如果我们选了一个花花皇帝,那他在后宫的骄奢淫逸就没有悬念了,这个剧的批判意义也就不强了。此外,雍正在执政时会考虑到政治上的平衡和为皇家开枝散叶的问题,他是不能单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定妃子的。

他需要利用这些女人间的制衡搞好各种关系,做到前朝与后宫之间的相互制衡。因此我觉得雍正这个历史人物涵盖了很丰富的内容,所以我认为这部剧皇帝的身份定位在雍正身上很有可视性。

历史上的雍正登基时已经45岁了,这样一个年龄的皇帝在选择演员时,肯定不能找奶油小生来演。扮演皇帝最要紧是要表现一种威严感,最好是威严到阴沉,这才能体现出封建社会的残酷。

换个英俊小生和甄嬛谈情说爱,这戏就完全没有分量了。我觉得陈建斌扮演雍正是非常合适的,他能驾驭这个角色,把一代帝王的前朝后宫真实再现出来。

关于全剧的制作(美术、服、化、道):

从2010年的5月开始,我们就开始美术、服、化、道等部门的筹备工作。关于这部戏的制作,我觉得要秉承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完成,细节不容忽视。我们片子在包括礼仪、官职、妃位、场景等方面都认真地做过研究和考察。

开拍之前我到故宫待了好几天,我想知道从古代帝王嫔妃们住的地方走到御花园路程有多远?到干清宫有多远?每个宫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什么?他们自己里面都穿些什么衣服?吃饭是什么样的?

为此,我专门到故宫找专家询问古代帝王那会儿怎么样吃饭,而且皇上在宫廷上朝,在干清宫,在宝华殿的时候,大臣是不能进去的等等细节,我就是希望这个片子从任何细节都能够做到落地。

从美术置景、道具等方面来讲,我希望能够真实地还原历史,展现给观众一个很气派的皇家宫苑,无论是大到宫殿、院落,小到皇帝嫔妃们日常使用的东西,我都要做到最好。

比如故宫里面围墙特别多,而且真正的故宫墙外是没有山的,因此我们在拍完戏之后要用特技把山的背景全部抹掉。另外,我还希望在剧中展示有关中华几千年的饮食、服饰、中医学药理等等文化,对道具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

服装设计方面,我希望采用以往古装剧中没有使用过的制作方法。在衣着方面,所有嫔妃身上穿的衣服的图案,都要请专人根据每位后宫女子的性格、地位以及喜好,用电脑设计出一种很有特色的衣装服饰,每一个角色的每一套衣服都不能一样,头饰也是如此。比如甄嬛的服饰是分不同的样式、季节等理念设计的,她一个人就有50多套服装。

人物造型方面的难度最大。上至皇后贵妃,下至各苑宫女,时间上区别于秀女的各个上位阶段,空间上区别在每一个宫殿之中,每位女子所戴的头饰,没有一顶花样是重复的。

全剧里甄嬛的形象设计是最重要的,从试妆到定妆,我们也是经过多次探讨和选择的。甄嬛的造型是应该随着剧情的推移逐步改变的,她由清纯的少女变成狠心的妇人,服饰和妆容也变得越来越夸张,再加上华丽的凤冠霞帔、惨白的脸色和血红如火的夸张唇色,让她的整个妆容前、后期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人物设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关于影像的拍摄:

对于摄影的要求,我最强调的是画面要有层次感,视觉效果很重要,镜头要丰富,还要特别注意影调的确定,处理好光、影、色调,不能太暗,要随着剧情发展的需要形成一定的质感变化,表现雍正年间皇家的奢华和厚重感;另外,电影镜头的运用也对影像的拍摄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关于台词:

关于全剧演员的对白,我坚持采用“半文半白”的方式,这样更加符合《甄嬛传》的历史背景和整体风格。

语言是一部剧的核心,语言的表达要尊重清代皇宫各个阶层的真实身份和形象,要透过文言的对白,把人物的思想表达出来,把我们国家历代深厚浓郁的古典文化底蕴表现出来,我不能硬把当代人的时髦话语搬到古人嘴中说出来。

关于作曲:

《甄嬛传》的音乐量非常大,我特意邀请了刘欢来担任这部剧的音乐制作人。我要求剧中的音乐和配器要丰富,要感人,用动听合适的旋律来表现剧情和人物关系和文化氛围,达到画面与声音的协调一致。

结束语:

我希望我拍的《甄嬛传》是带着批判性的角度来讲故事的,而不是对封建帝王歌功颂德;它应该是一部严肃的古装剧,而不是戏说剧;要把小说里架空了的历史背景落地,要让观众看了之后相信故事中的这些人物都是真正活在那个历史环境下的。

我之前拍的电视剧一贯坚持写实、严肃的态度。我给这部戏带入正确的历史批判精神,没有穿越,更没有情种,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把皇宫拍得阳光灿烂,皇帝风流潇洒,后宫佳丽美艳安逸,把封妃当嫔拍成让人觉得是一件光荣而幸福的事,那就把这片子彻底偶像化了。这样的创作,是违背历史、违背人伦,也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准则的!

我希望观众能够通过《甄嬛传》中悲惨的人物命运,感受到强烈的批判精神,不再把阴暗吃人的宫廷当作向往的地方,不再被某些宫廷戏误导,总想着穿越回到古代,这就是我要拍这部片子的初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