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是國內學子寒窗十數載夢寐以求的大學,不過清華北大畢竟招生計劃有限,每年只有各省份高考分數排名最靠前的上百位考生纔有機會圓夢。然而,而由於各地高考制度的差異及大學不同招生計劃的區別,有些高考分數比較高的考生也有可能落榜清華北大,比如2020年江蘇高考文科第一名白湘菱,因爲選測中有個B+並不符合清華、北大的錄取條件,最後只能選擇香港大學。

與白湘菱不一樣的是,最近福州有一位同學,因爲被北大法學院預錄取而備受關注。原來這位同學作爲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小學、初中以及高中都在國內上學,但因爲是阿根廷國籍,卻順利地通過了北大外國學生的入學考試、面試,最後被北大法學院預錄取。

對於此,很多網友表示質疑,認爲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卻通過更改國籍就能輕鬆上北大,這對於寒窗苦讀十多年的同學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實際上,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卻有着外籍學生身份的同學不在少數,比如人大附中2017年屆外籍學生共36個人,其中32人考上清華北大,而從照片不難看出,人大附中的這些外籍學生,大多都是中國面孔。

我國高校在雙一流建設的進程中,爲了提高國際學生生比例,以提升大學的世界排名,對於招收外籍學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優惠”政策,除了優厚的獎學金、助學金外,對於入學的要求也要比本地學生低不少。

以北京大學免筆試招收外國學生來華攻讀學士學位的招生條件爲例,除了SAT、IB、A-level或ACT其中一項成績滿足條件外,漢語水平只要達到HSK6級210分及以上就行,對於“土生土長”的中國學生來說可謂是“小菜一碟”,而對於生長在國內的“外籍學生”來說,也頗具優勢。

除此之外,北大外籍學生招生對於年齡也有要求,原則上要求18週歲到25週歲之間(從2002年9月1日開始計算),而前文網友提到的福州被北大預錄取的這位外籍學生,還註明了是2002年9月2日出生的,也不知道是剛好符合還是剛好不符合,特意註明,頗有得瑟的味道,這也是很多網友爭議的地方。

由於“外籍學生”申請我國清華北大等名校或多或少的“優惠”政策,很多人打起了“改國籍”上名校的主意。而對於此,教育部早在兩個月前就“發了話”,要求國際學生申請國內大學學習,需要持有有效的外國護照或國籍證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之內有在外國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

正因爲此,對於那些由於各種原因,比如由於父母出國留學、旅遊的原因,正好在國外出生,獲得了外國國籍,但出生以後,基本上都在國內生活、上學的土生土長的“外籍學生”來說,想要通過“外籍”身份申請國內名校的難度增加了,而對於想要臨時“改國籍”上清華北大的人來說,這條上名校的途徑已經完全行不通了。

最後,無論是白湘菱不符合錄取條件,還是福州這位“外籍學生”被北大錄取,其實都是符合錄取規則的。

高考之所以“萬衆矚目”,那是因爲高考的公平性,能夠促進和保證社會階層有序的“向上流動”,改變大多數人的命運,而面對高考,腳踏實地努力的人,往往都值得我們尊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