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人絕對是世界上最喜歡掠奪領土的國家,它從歐亞相交處的彈丸小國,到今天領土最大的國家,最離不開的就是侵略別國。中國作爲俄國的重要鄰國之一,受害最深,連日本海的出海口都沒了。

有人說俄國史,就是一部殖民史,它比英美法還厲害。長期的擴張,讓俄國人有一種逢土必爭,有爭必戰的習慣。所以不管歐洲還是亞洲,甚至美洲,都有俄國人爲領土而戰的身影。

思想

作爲俄羅斯的正統宗教東正教,它給俄國人帶來思想支柱。“俄羅斯與東正教,共同的歷史,共同的母親”的口號,曾經響徹俄國。從宗教的角度看,東正教來自基督教,基督教有事沒事就愛拯救世界,好像世界快完了。

於是在東正教興起後,俄國人認爲自己就是上帝的使者,人間的救世主。羅馬作爲基督教的中心,對於歐洲人有極大影響。當基輔羅斯將東正教立爲國教後,羅斯各國有了主導文化。

拜占庭亡後,東正教提出第三羅馬帝國的理論。俄羅斯因此自我認爲應該站出當救世主,俄羅斯應當成爲世界中心,俄羅斯的皇帝應該是全世界的皇帝。幾百年下來,這一思想深入到每一個俄羅斯人思想中,尤其是當權者。

蘇聯時期,這種思想有效融入了革命思想中。斯大林認爲“在一個國家內取得勝利的革命不應當把自己看作獨立自在的東西,而應當看作用以加速其他國家無產階級勝利的助力和工具”。這種思想被應用到很多國家,例如對芬蘭的戰爭,就是這樣的。

地理歷史

作爲東歐發家的內陸國家,沒有可靠的地理屏障,一直是心頭大患。在冷兵器時代,這是很有必要的。俄羅斯屢遭入侵,就是因爲沒有地理屏障。

862年,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諾曼人入侵東斯拉夫地區,建立基輔大公國。1237 年,蒙古人入侵俄羅斯,在東斯拉夫地區蒙古人建立了“金帳汗國”。1812 年,即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對莫斯科的入侵。法國僅用4個月幾乎完全控制俄羅斯帝國要緊地區。還有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

所以危機意識下,俄國人不斷擴張,有了陸地還要海洋。不僅要在陸地建立緩衝區,防止戰事過快降臨中心地帶。還要海洋上的出海口,他們想到很多地方。

四處擴張,免不了樹敵。有了敵人,危機感更重。如此就陷入怪圈,費力維護的朋友進入了西方美英法德的懷抱。

在出海口上,從彼得大帝起歷代沙皇都很重視。他們奮力和土耳其、瑞典等作戰,奪取黑海、波羅的海等,甚至想南下到印度洋。

中國

作爲俄羅斯的重要鄰國,中國的出海口也是他們的目標。1860 年《中俄北京條約》,俄國有了海參崴。1897年,沙俄強佔了中國旅順、大連及其附近海域;1899年,沙俄建立了以旅順爲基地的太平洋艦隊。

十月革命後,蘇聯支持蒙古的分裂行爲。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也不放棄大連港、旅順港、中東鐵路。1945 年,以盟國的身份在雅爾塔祕密協定中,對庫頁島和海參崴的佔領加以合法化。

蘇聯時代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又將目光盯上大連港,獲得了庫頁島、千島羣島、中國遠東地區等。蘇聯人將之視作復收失地,實際上這是俄國的殖民地。

蘇聯時代能強佔這麼多地方,和斯大林分不開。本來列寧不願斯大林上臺,但斯大林有謀略有時機,不得不上臺。他不是俄國人,卻有俄國人性格,步步按沙皇的腳印走。

斯大林還爲了中國東北的利益和張學良打過一仗。1929年,當時張學良剛上臺要樹威,就以愛國爲名和蘇聯軍隊打了一仗。斯大林派出“遠東軍魂”、蘇聯名將、蔣介石的顧問布柳赫爾派到前線指揮,他日後成斯大林的五大元帥之一。

這一戰,張學良在晚年懊悔不已,自稱“我跟俄國人打仗,是很自不量力呀”。

蘇聯人因此佔據了黑瞎子島,它是扼守黑龍江、烏蘇里江的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九一八事變後,蘇聯人被日本人逼出東北,也沒交出此地。

蘇聯人擴張的後果是慘重的,周圍因此受到美國等國挑撥,蘇聯人在家門口遭到抵制。最終波羅的海三國獨立、烏克蘭獨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