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新軍

1894年12月胡燏棻受命在馬場編練定武軍,後來遷至小站,隨後清政府任命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接管練兵事務,史稱“小站練兵”。

袁世凱上任後,對軍隊進行了改組與擴編,將定武軍改名爲新建陸軍,並先後擬定了《練兵要則十三條》,《新建陸軍營制餉章》,《募訂洋員合同》等文件,雖然新建陸軍與淮軍相比採用了類似的編制名稱,但實際上採用的是與西方軍隊類似的編制,兵種分爲步兵,騎兵,炮兵與工兵。後來清政府爲了方便控制軍隊,將北洋各軍統編爲武衛軍前後左右中各軍,其中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爲右軍。1899年袁世凱任山東巡撫後,武衛右軍隨之換防山東,後來的庚子國難中,與八國聯軍交戰的前,後,左,中均潰敗,山東則加入東南互保,免受戰亂影響,定武右軍得以倖免,並在在山東規模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張。

1901年11月,隨着李鴻章的去世,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定武右軍也成爲了戰後清政府在京畿地區唯一能依靠的軍事力量。袁世凱任北洋大臣後,繼續主持練兵事務。1902年開始訓練北洋常備軍,之後清政府又從八旗選出3000精兵,交由袁世凱訓練京旗常備軍。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改常備軍爲陸軍,新軍番號改爲第一至第六鎮,即“北洋六鎮”。

身穿新軍禮服的袁世凱

袁世凱編練新軍是成功的,對中國近代國防建設有重大意義,其新軍武器裝備制式化,制度先進完善。其“鎮-協-標-營-隊-哨-棚”的編制辛亥革命後被改名爲人們熟知的“師-旅-團-營-連-排-班”,新軍當中也走出了很多優秀的軍事人才。無論是清王朝時期還是民國時期,袁世凱都因新軍取得了較高的政治地位,而北洋六鎮的其他班底,如,曹錕,馮國璋,段祺瑞,吳佩孚等人日後也都成了北洋軍閥,都成爲了中國近代歷史舞臺上的顯赫人物。

新建陸軍時期,袁世凱便開始注重軍隊建設的裝備統一,爲新建陸軍裝備了曼利夏步槍和馬槍,從後來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的奏摺中提到購買“八密裏曼利夏無煙槍子五百萬顆”推測應爲曼利夏M1888步槍和卡賓槍。袁世凱先後奉旨“飭令各省簡練新軍,營制,操法,器械,均須畫一”,任直隸總督時期,由於庚子國難後列強禁止向中國出口武器,獲得武器裝備來訓練軍隊需要另尋他法,袁世凱一方面派專人收集因戰亂分散在民間的槍支彈藥,另一方面在光緒二十九年11月23日(1902年12月22日)聯繫湖廣總督瑞方從湖北槍炮廠訂購“小口徑毛瑟步槍”(仿Gew88)6000支,配套刺刀,馬槍2000支,以及“黑藥無煙子殼”60萬發,以“恭備明春圍差閱兵之需”。所謂“黑藥無煙子殼”即槍彈裝黑火藥發射藥,但彈殼仍然是無煙火藥槍彈的規格。雖然湖北槍炮廠在1900年就已試製出無煙火藥,但考慮到1901年徐建寅配藥時不幸引爆,與16名員工以身殉職,或許是無煙發射藥技術仍不成熟,袁世凱便選擇了“黑藥無煙子殼”。

武器禁令解除後,此時日本的軍事工業發展已具一定規模。日本商人曾向袁世凱展示東京炮兵工廠生產的三十年式步槍,發放到部隊演示射擊,清政府也開始考慮從日本進口武器,並派專人前往東京炮兵工廠參觀。隨後向日方開出了一份軍火清單,其中包括步槍,騎槍,手槍,火炮及其彈藥與附件,型號分別爲三十年式步槍,三十年式騎槍,二十六年式轉輪手槍以及三十一年式山炮與野戰炮(有坂炮)。雖然說國內很多文章都稱光緒二十九年的這批訂單是有坂步槍(三十年式步槍與三十年式騎槍)第一次引進中國,但實際的情況比這要複雜。

有坂步槍與中國的早期引進

1886年法國人裝備了使用無煙發射藥槍彈的勒貝爾1886步槍,開創了世界先例,日本人也不甘落後,緊隨其後推出了村田二十二年式步槍,但村田二十二年式步槍的性能較之前的村田十八年式步槍並沒有非常大的提升,而且在步槍技術飛速革新的19世紀末期村田二十二年式步槍也不算突出。另外,日本人還注意到意大利,美國海軍以及一些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均開始裝備小口徑槍彈,以及毛瑟M93步槍上設計優秀的彈倉。1895年12月,炮兵大佐有坂成章開始領導新式步槍設計,設計團隊中還包括宮田大佐和民間的本莊先生,他們於次年2月便完成了原型槍,因此在日本有“三個月誕生的名槍”的說法。步槍經過少許改進後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定型爲三十年式步槍,步槍使用了6.5mm口徑,也是受到了西方影響。

日本三十年式6.5mm步槍

三十年式步槍借鑑了一些西方的先進設計,也有原創的部分,如節套上的泄壓孔與鉤裝保險部分。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10月在東京炮兵工廠展開了三十年式步槍的量產工作,次年8月開始了三十年式騎槍的生產。三十年式步槍參加了隨後的日俄戰爭,後來被三八式步槍取代,從日軍退役後出口到各個國家,尤其是一戰期間,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國內也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三十年式步槍,因其獨特的鉤裝保險得到了“金鉤步槍”的名字。由於三十年式步槍是有坂成章主持設計的,三十年式步槍與隨後的日本在西方也被稱爲“有坂步槍”(Arisaka Rifle),即使是後來的三八式步槍和九九式步槍有坂並沒有參與到設計中。

關於有坂步槍最早是什麼時候引進中國的,國內現在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根據日方檔案,兩江總督劉坤一購買了4支三十年式步槍與200發配套槍彈,訂單的製作文件是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9月30日簽署的。次年5月2日東京炮工廠贈送給清國南洋大臣張之洞派觀察員——知府張福謙一支三十年式步槍與槍彈若干。另在袁世凱從日本大量引進步槍前後還存在少許其他訂單,如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的12月12日出口到四川省的3支三十年式步槍與3支三十年式騎兵步槍,還有一些訂單僅備註出口到清國或北清。

團龍步槍

如前文所述,袁世凱先後編練北洋常備軍與京旗常備軍,規模不斷擴大的新軍需要更多先進的武器。先前以袁世凱爲首的清朝官員都認爲西方國家的武器性能優秀,製造精良,但日本製武器此時已是“工賤道近,價值較廉”,據袁世凱光緒二十九年12月15日(1904年1月31日)的奏摺,袁世凱飭支當局兵備處司道向三井,大倉兩家日本洋行訂購“六密裏半口徑五響新式步快槍”12000支,“馬快槍”2000支,隨槍零件俱全且均配有皮件,總計389020日元。無煙槍彈600萬發,“演裝無藥子彈”(教練彈)6萬發。日本商人向袁世凱展示的是原版三十年式步槍,而光緒二十九年訂購的這批步槍則與三十年式步槍存在一些差別,一是槍支表尺由立框式改爲弧形座式,二是將原先的菊花御紋標記與型號銘文改爲清朝團龍花紋與“光緒二十九年制”字樣,其餘則保持不變。袁世凱還提到與日方的訂單是在八九月(農曆)間簽訂的,槍支限5個月造齊,造齊裝船後付一半費用,餘一半待貨物運至天津紫竹林碼頭,清點符合訂單後再支付。值得注意的是筆者在查找日方檔案時,除了找到了大倉和三井的相關記錄,還找到了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10月30日另一家叫高田商會的日本洋行的記錄,記錄中也提到了表尺與銘文的改動。日方檔案中將這種出口到中國的步槍和騎槍稱爲C號步槍與C號騎兵槍(如高田商會的記錄中可見“C號騎兵槍”),應爲取China首字母之意。似乎三十一年式山炮與野戰炮當時是大倉與三井代理出口的。也許是日本洋行代理的情況比較複雜,袁世凱上奏的時候也忘記了,也許是高田出口的步槍,也要經過三井或大倉的代理。

日方檔案可見購買三十年式步槍與三十年式騎兵槍數量,並附有修改表尺的備註

光緒元寶上的團龍徽

另一份有趣的史料則來自德皇威廉二世給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信件,在一封1904年的信件中,他抱怨他的官員們正在密切注視着“...中日雙方的軍事合作以及日方對中國軍隊日益增長的影響,兩天前我收到報告日本人正在祕密武裝中國軍隊對抗你我...他們以及簽訂了一份祕密協約,日本提供給中國20000支新式連發步槍及其彈藥...到明年夏天交貨”。另一封信件則給出了更確切的訂單內容,還提到了這批軍火將於次年4月在天津交付。這與袁世凱致練兵處的電報中提到的“新募各營應用槍支業經訂購,約明年二月可到”是相符合的。

德皇給沙皇的信件英文譯文,德皇的描述與袁世凱奏摺內提到的購買日本軍火種類和數量是相近的

這些日本步槍裝備給了京旗常備軍與北洋常備軍第一鎮,。雖然袁世凱對日本步槍評價較高,認爲其“尤爲堅利”,但因爲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無法向日本再購置軍火,因此他在此期間從德國購買了“德國八十八年式七密裏九口徑五響帶刀頭毛瑟快步槍”(Gew88)753支,還購買了Gew88,曼利夏步槍與騎槍(應爲M1888步槍與卡賓槍)的零件。光緒三十一年2月25日(1905年3月30日)袁世凱上奏從瑞紀,泰來,地亞士等洋行陸續購買15130支Gew88步槍,包鎳鋼無煙槍子1000萬發,裝備二,三兩鎮。

1905年新編成的新軍,可能是北洋常備軍二,三兩鎮的單位,他們都裝備了Gew88步槍或者是湖北槍炮廠的仿製品

日俄戰爭結束後,京旗常備軍擴充爲鎮要增加一協的兵力,考慮到裝備統一,袁世凱再次購買日械,光緒三十一年8月14日(1905年9月12日)上奏從三井,大倉兩家日本洋行購買“三十年式六密裏五口徑步槍”4000支,馬槍1000支,裝備給擴編的京旗常備軍。雖然奏摺中沒有說明相關改動,但從實物可以推測這批步槍也換成了弧形座表尺,並將原先的菊花御紋標記與型號銘文改爲清朝團龍花紋與“光緒三十一年制”字樣。日方檔案可見C號步槍與C號騎兵槍從三井,大倉的出口記錄。

西方收藏家還原的“光緒二十九年制”與“光緒三十一年制”與團龍標誌銘文

北洋六鎮編成後,各鎮統一裝備三十年式步槍或七九步槍,其中七九步槍爲湖北槍炮廠仿製的“毛瑟小口徑快槍”(Gew88)以及從德國採購的Gew88,馬槍亦分爲三十年式,德國引進的Kar88與湖北槍炮廠仿製三種。下表改編自《中華民國軍事史略稿》:

沒有發現袁世凱在光緒三十二年間從日本購買步槍的記錄,但根據日方檔案,劉永慶曾購買4000支C號步槍,銘文改爲團龍紋與“光緒三十二年制”,表尺仍爲立框式。目前似乎沒有該形制的步槍留存。

辛亥革命爆發後,北洋新軍作爲清廷可以依賴的精銳部隊,也投入到了鎮壓革命軍起義的作戰,南北議和後,這些清軍又爲袁世凱掌控。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的陸軍第一師(原京旗常備軍),陸軍第四師(原北洋常備軍右鎮),陸軍第六師(原清廷第四鎮),陸軍第二混成旅(原陸軍第二混成協),陸軍第十六混成旅(部分爲清廷禁衛軍)等都有裝備團龍步槍,當時稱爲“日本製二十九年/三十一年式步/馬槍”。除此以外還裝備了三十年式步馬槍,這類武器清代和民初國內都有引進。

北洋陸軍第三鎮步隊場操單人訓練(跪姿),

他們裝備的步槍可能是日本的六五步槍

第一混成協的裝備,該照片拍攝時北洋陸軍第三鎮與第一第二混成協駐紮在東北,注意照片裏的兩支步槍使用的是立框式表尺。日方檔案可查奉天將軍(可能爲徐世昌)購買1000支三十年式步槍,並無修改備註,照片中的兩支步槍可能就在該訂單之內

1911年10月北京,準備南下武漢鎮壓起義的清軍部隊正通過東四牌樓,前往前門車站,雖然照片比較模糊,但依稀可見他們裝備的步槍是日本製的,很可能是“光緒二十九年制“或”光緒三十一年制”的團龍步槍

辛亥革命期間的清軍騎兵,

從外形上看他們裝備的是日製馬槍,

可能也是“光緒二十九年制“或”光緒三十一年制”

三十年式步槍結構簡述

清末從日本訂購的這批有坂步槍,除了表尺和銘文,結構原理上與原版的三十年式並無較大差別。槍機爲旋轉後拉式,雙凸筍迴轉閉鎖,三十年式步槍在槍機設計和其他地方都能找到一些歐洲同時期步槍的影子。一方面是因爲有坂成章是一位多次出訪國外的槍炮領域的專家,另一方面在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8月,兵器本廠向戶山學校配給了德國1888式步槍,荷蘭1892步槍,比利時M1889步槍,奧匈M1888曼利夏步槍,瑞士1889式步槍,毛瑟M1892步槍。所謂的“荷蘭1892步槍”是1892年荷蘭向奧匈最早訂購的這種步槍,1895年稍作修改定型裝備部隊,即荷蘭M1895步槍。槍機一共有10個零件,設計上借鑑了德國Gew88/荷蘭曼利夏,採用了不迴轉的機頭,機頭上佈置有抽殼鉤與剛性拋殼挺,拋殼挺也是德國Gew88/荷蘭曼利夏的式樣,閉鎖時拋殼挺收回,開鎖時拋殼挺受機匣突起撞擊被頂出,完成拋殼。槍機機體前端有兩個閉鎖凸筍,閉鎖時機體迴轉閉鎖凸筍鎖在槍管節套內,迴轉即可開鎖退出,同時拉機柄在閉鎖時也與機匣扣合,起到保險凸筍的作用。另外槍機機體與步槍發射機構形成不到位保險,除非槍機完成閉鎖,否則扣動扳機無法驅動阻鐵釋放擊針。槍機後方有一鉤裝保險,無論擊針是否處於待擊狀態,將鉤裝保險向後拉即可掛住擊針,完成保險,保險動作並非只能在待擊狀態完成,也因爲該特徵西方收藏家稱之爲“鉤裝保險”(Hook Safety),槍機在前推復進時完成壓縮擊針的動作。三十年式步槍的槍機分解很費力,需要專門的工具,後來南部麒次郎設計三八式步槍,特意簡化了槍機分解。

光緒二十九年制”馬槍槍機,閉鎖狀態
光緒二十九年制”馬槍槍機,開鎖狀態

槍管螺接在機匣上,機匣的槍管節套內有閉鎖接觸面,與槍機的閉鎖凸筍配合。另機匣上方有兩個直徑爲3mm的泄氣孔,發生炸殼或打穿底火的事故時,火藥燃氣可以從兩個泄氣孔衝出,避免燃氣後泄傷及射手。

彈倉爲雙排雙進,類似毛瑟M1893步槍的彈倉。有趣的是託彈板簧非板簧式樣,而是繞成矩形的螺旋彈簧。扳機護圈前方設有彈倉釋放鈕,按下即可打開彈倉進行清理,這一特點也被後來的一些日本步槍繼承了。

前文提到,有坂成章帶領的設計團隊是在1896年2月完成原型槍設計的,首批進行部隊測試的原型槍是在1897年4月完成的,由於日本本土沒有足夠強度的木材,使用過程中暴露出了槍托頸斷裂,託尖損壞的問題。託尖損壞是由於託尖木材紋路較短易破裂,三十年式步槍上解決辦法是採用了“兩段式槍托”(Two Piece Stock),槍托下半部分另取一塊木材,使木材與槍托下半部輪廓平行,這樣除了槍托底板處,木材紋路和槍托輪廓都可以保持一致,這樣槍托的強度得到了大幅提升。爲確保兩段槍托的固定,採用了榫卯結構和膠水固定,槍托底板還插了兩個固定螺釘。針對槍托頸斷裂的問題在槍托頸上各添加一個金屬加固片,並使用一個貫穿的螺釘固定。

·三十年式步槍的剖視圖,可見其“兩段式槍托”,槍托底板的兩個固定螺釘,另外後背帶環的一個固定螺釘也起到了固定槍托的作用。另外注意右側貫穿槍托頸的固定螺釘,該螺釘是用來固定上下兩個槍托頸加固片的,也因爲有加固片的存在,日本的步槍槍托頸比起其他國家要細一些

現存實物與細節

清亡後國內戰事接連不斷,作爲北洋新軍誕生的文物見證,這些步槍大多也沒有得到妥善的保存,當時也缺乏系統科學的相關研究,加上建國後舊雜式槍械的大量銷燬,保存至今天的清末新軍有坂步槍可謂鳳毛麟角。80年代我國曾向美國出口一批舊式槍械,其中也包括了這型步槍,西方收藏家稱之爲“滿洲有坂步槍”(Manchu Arisaka),時過境遷,它們已不再僅僅是作爲武器存在,更像是中國近代史的部分見證。

中北大學自動武器陳列室保存有一支“光緒二十九年制”馬槍,槍號爲31,來源不明,是全世界已知唯一保存至今的馬槍型號。根據實物樣本可見,該槍除表尺改爲弧形座式,機匣銘文有變化外,其餘與三十年式騎兵步槍是一致的:槍管前箍無刺刀座,後箍右側爲固定簧片,左側爲揹帶環,槍托左側有另一揹帶環,不同於三十年式步槍,準星設有兩片護翼,護翼側面有方形開孔,也沒有設置上護木。早期三十年式步槍使用日本胡桃木,表面塗煮沸的亞麻籽油,該槍應當也是如此,但因年代久遠已泛黑色。槍機部件採用了拋光處理,其餘大多數金屬部件均爲烤藍。如前箍,後箍,槍托等處印有各式的銘文,形制都不符合日本標準,應該是中方後來添加的,有些銘文因年代久遠已無法辨認。另有一支“光緒二十九年制”步槍保存在臺灣,《國造槍械列傳》中對其有相關描述,其槍號未知。另有兩支在美國收藏家手中,分別爲2754(立框式表尺)與7718(弧形座表尺)。

對抗演習中的新軍騎兵,他們的馬槍很可能是“光緒二十九年制”或“光緒三十一年制”馬槍,騎兵近戰使用馬刀,馬槍僅供射擊用,因此不需要加裝刺刀

·中北大學自動武器陳列室保存的

“光緒二十九年制”馬槍,

無刺刀座

機匣左側的槍號“31”與東京炮兵工廠標誌,根據現有的樣本發現出口中國的這批步槍槍號字體比日本原版三十年式的要大一些

機匣左側更靠後的驗收銘文,由於資料的遺失,國內外對日本步槍驗收銘文一直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三八式步槍上這種形式的銘文表示該槍完成了兩階段的檢查,右面的日文漢字可能爲“彥”,是東京炮兵工廠某個驗收處的代稱

槍機上的零件號,爲“カ039

·中北大學藏槍節套上的“光緒二十九年制”與團龍銘文,團龍標誌不知何時被何人磨去了,另外注意節套上左右對稱的泄壓孔

弧形座表尺細節,表尺分劃爲300m至1500m。表尺遊標與弧形座使用的是另一種零件號體系,別於槍機等處的零件號

槍托揹帶環後方的DL標記,不知其含義

·槍托揹帶環一側還有一個佛教萬字標記,可能是金陵機器局的標記,1935年後該標誌改爲左旋,以與納粹標記相區分

筆者在軍博曾見到一支標爲“公元1894年造步槍”的步槍,其特徵多處與三十年式步槍相符合。1894年三十年式步槍還未誕生,筆者懷疑這也是一支新軍訂購的三十年式步槍,可能是銘文已不清楚,館方將“光緒二十九年制”看成了“光緒二十年制”(1894年)。

·軍博的“公元1894年造”步槍,其兩段式槍托,鉤裝保險,立框式表尺都是三十年式步槍的特徵,這支步槍被擺在展櫃很高的地方,筆者未能仔細拍攝,但隱約記得看到了東京炮兵工廠的標誌

另外有數支“光緒三十一年制”步槍保存在西方收藏家手裏,這些樣本均爲長步槍,槍號最小爲10731,最大爲30XX1,推測其生產規模爲35000支,結合北洋六鎮中一,二,四,六鎮裝備24604支六五步槍也在這個範圍內,應該是比較合理的。但另一方面袁的奏摺又與現存實物間存在矛盾:假設光緒二十九年訂單,日方將C號騎兵槍與C號步槍一併編號,1至2000爲馬槍,2001至14000爲步槍,那麼爲什麼會出現10731號的“光緒三十一年制”的步槍?如果馬槍與步槍各單獨編號,訂購了12000支步槍,槍號也應該是1到12000,10731也應該是“光緒二十九年制”,在日方後續的相關史料或許能解答這個問題:訂購的12000支步槍變成了10000支整。可能是日俄開戰交貨受到影響,因此從原先的12000支縮減爲10000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