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男,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传媒委员会委员,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新疆书法家协会艺委会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文史馆馆员,新疆艺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

李方自幼即对书法艺术有着超常的喜爱和执着的追求,在书海的徜徉中逐步坚定了为传承传统文化、为书法事业发展做贡献的信念。坚持数十载在楷、行、隶、篆等书海中笔耕不辍,汲取历代众多书家的艺术精华,历练个人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综合修养,加之新疆辽阔大地上特有文化和风情的涵养,形成了李方独有的书法风格---传统、纯正、刚劲、高雅、飘逸、潇洒;造就了其优秀的书法家品格---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敬畏艺术、守正创新。

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展;第八届全国展;第九届全国展;全国首届扇面展;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西泠印社中国书法大展;西泠印社百人写西泠书法大展;中国千人千作展;全国五百家精品展;全国著名书法家邀请展;全国省书协主席作品展;全国十省书协主席书法精品展;全国各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展等。作品被全国诸多风景区刻石勒碑,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孙中山纪念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重要院馆收藏。先后在新疆、上海、江苏、山东、甘肃、山西、广东等地举办书法作品个展及联展。出版有《虹墨---李方书法精品集》、《当代中国名家---李方作品(一)(二)》、《巨匠之门---李方书法专集》、《李方书法精品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李方书法作品集》等个人作品集。荣获“新疆书法贡献奖”、新疆“天山文艺奖”等奖项。

几十年习修书法,既是艺术修养提升的过程,也是不断净化灵魂艺为大众的过程,更是书法家讴歌祖国的繁荣、民族的骄傲、时代的先锋、人民的榜样的过程。作为新疆书法界的领头雁,李方将继续用书法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传承民族风骨,弘扬民族精神,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高度,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文史馆、上海书法家协会、新疆文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主办的“李方书法精品展”于4月20日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隆重开幕。

参加此次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西省书协主席毛国典;《中国书法报》名誉主编,编审、教授,上海交大研究员、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李世俊;河南省书协主席杨杰;辽宁省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胡崇炜;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丁申阳;上海文史馆党组成员,巡视员王群;新疆文联党组书记张新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斌;重庆市书协主席漆钢;四川省书协主席戴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书协主席孙峰;中国书法大厦董事长李世杰;安徽省书协副主席韦斯琴;辽宁省书协副主席张世刚;广东省书协副主席李远东;江苏省书协副主席仇高驰;广东省书协副主席丘仕坤;广西省书协副主席潘继坦;河南省书协副主席王荣生;著名艺术史论家刘传铭;台北中华书画学会理事长潘淑梅;上海著名收藏家姜佩华。

开幕式上,上海朵云轩集团党组书记顾林凡、刘海粟美术馆原馆长、上海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坚、上海市书协主席丁申阳、新疆文联党组书记张新生、镇江市丹江区副区长贺丽娟、新疆书协主席李方先后致辞。

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顾林凡为本次展览致欢迎词

刘海粟美术馆原馆长 上海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坚致辞

上海市书协主席丁申阳致辞

新疆文联书记张新生致辞

镇江市丹江区副区长贺丽娟致辞

著名学者,艺术史论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刘传铭教授代读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苏士澍贺信

新疆书协主席李方致辞

此次书法展共展出李方的作品70余幅,都是近两年的创作的作品。李方学习书法50余年,在父亲李般木(新疆首届书协主席)的影响下学习书法,潜心临习历代经典碑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痴迷于宋代米芾书法,米字潇洒痛快,如风樯阵马,八面出锋,既有文人的典雅,又有艺术家的飘逸和狂放,几十年对米芾作品的研习,临摹掌握其结构,用笔和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

现场花絮
03:53

从李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新疆壮美和辽阔,看到作者的博大的胸怀和壮阔的豪情。此次展览的目的是要将新疆的书法艺术带到中国最发达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让西部和东部的文化大交流,大融合,为新疆的书法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墨庄漫录 124×248cm
97x180cm
世说新语--97×180cm
97x180cm

去年我应邀到新疆,又一次体会到了边疆山川雄浑、博大之美,同时,观看了李方以《虹·墨》为主题的书法展。这是无论从“量”与“质”上都堪称一次高水准的展览。开幕式上,李方致辞谈及他从艺的艰辛过程以及对父亲的深深怀念时,数次哽咽,听者无不动容。当时我也被深深感动。他对艺术对亲人诚挚的爱,是他将一生交给艺术最重要、也是最深层的动力,这是真正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康有为诗句-26×81cm

文/黄 毅

在中国,有一件事是人人皆可为,而人人又皆可畏,那就是汉字的书写。从咿呀学语的垂髫孩童,到鬓毛霜雪的耋耄老者,从引车卖浆之流,到云台庙堂之高士,出手成字者,何止万千?一笔一划极简极单,横平竖直却变化无穷,因此,书法也被认为是貌似最容易,其实最难的艺术形式之一。彼东洋人,称书法为书道,我以为“道”比“法”更能贴近汉字书写艺术的本质,“法”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方式”、“技法”或“标准”,而“道”则有“方向”“体系”甚而“规律”之意。一件寻常书写之事,一旦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便从形而下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就拥有了无限的可能。

清 题画诗 -40×54cm

书法无疑是书写的艺术,书写在中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是由传统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中国文字,从仓颉造字起,就不仅仅是传达文字的意义,而具有多种的功能,其内涵包括了哲学、伦理和信仰,在笔画运行上具有审美的情趣。

石涛题画诗-69×300cm

想我堂堂大中华,以累累汉字堆垒出巍峨之广厦,五千年的根基,一方字,一砖瓦,一条词,一根檩,经年累月节节拔高,栉风沐雨安如山,方块字的队列从中华的根上走来,绵延迤逦,从未溃散,它传承着古老东方民族的隐秘而特殊的精神慰藉。

从李方近些年的书法作品中,很容易看到一种传承。

唐寅诗抄 40×30cm

一般人说李方,言必谈其父。其父李般木乃是新疆老一代书法大家,曾任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有大气象,更兼诗词歌赋。李方不足十岁就开始在父亲慈爱而严厉的目光下,调墨临帖,铺纸挥毫,他的童子功就是那个时候打下的,而这些也是他日后得以临风扶摇最绵密也最坚挺的几茎丰羽;当然,自幼家学的浇灌与文化的熏染,使他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感,这是他的大幸,也是他比其他书家更显得宽泛从容的原因,很多东西靠后天的努力是可以弥补和达到的,唯独来自血脉中深层的文化因子是不能仿造的,就像欧洲人说的,造就一个贵族,至少要三代以上,这里不仅强调的是时间对改造万物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更是在强调血统的传承以及对一些杂质的清肃与甄别。重要的是,李方的大幸不是从小便得到了什么书法的真传或书写的技法,而是他拥有了一种文化的背景,建立起了属于李氏家族的艺术自信心。其实,艺术家成就高下最后的比拼,除了才气、勤奋、运道之外,最重要的可能就要看个人的修为了,而个人的修为不仅是个人的造化,还要有来自源头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李方写字,入手颇高,从唐楷契入,唐楷的典型风格是颜真卿和柳公权,(颜、柳虽并称,可是书法风格上颜近小王,柳近大王)作为必然的一脉相承,少时临二王,如:《圣教序》、《兰亭序》并《二十九日帖》、《鸭头丸帖》等诸多名帖,稍长又沉迷于米芾、吴琚之大量名作,每一个学书者,几乎都是从临帖开始的,这大概是不二之法门,还没听说过哪个天才不踩着前人的足迹,就能攀越奇山险峰抵达书法之圣境。

孙过庭书谱句 75×98cm

临帖似乎是最笨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长期的摹写,会让学书者在不知不觉中对摹写的对象产生换位,书家的那些隐藏在点、横、撇、捺中的思想情感,只有通过不断地反复、不断地揣摩,方能一点一滴、细致入微地挖掘出。但并不是临遍千万帖,就一定能成为书之大家,古往今来埋头于古帖,悬梁锥刺,焚膏继晷者不下百千,而真正能修成正果者又有几人?这就如同面对帖海,谁能做到贴近水而不沉溺于水,就像船,完全投入水,而又借助水的张力,行动自如,往来如风,不能如此,便可能在帖海中苦苦挣扎,不能自拔,最后落得沉塘自溺。

李方深谙此道,力求使自己每一字出古人而不是古人,做到形似古人不难,难在神似。姜白石在《续书谱》里曾有:“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之故也。”从古帖中超脱出来,抱着审视的态度,用现代的眼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当下的情怀融入到自己的书写中,留有古意而凸显现代的书作,才是李方孜孜以求的。不少评论家在评断书家作品时,总是试图找出每一点划的出处,以此作为一种参照,来描述这位书家的艺术轨迹。我们很看中“师承”,但容易和“模仿”“死学”这些意思联系起来,产生歧义在所难免,但师承不等于死学,大师们的创造理应有人继承,“师承”是在前人的指渡下走自己的路,因此,英雄何必问出处,只要他是真英雄,他有足够的英雄气,便足矣。

68x138cm

我向来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所处的时代和生存环境,来自人文或地理的一切外因,都会渗透在创作中,其作品必定会弥散出属于那个时代和区域的独特芒焰。多数人看李方的书作,都以“笔法端庄流丽,章法无拘无滞,运笔自然流畅,风格温润宽和”来盛赞他。在我看来,这只说出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新疆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他,这片土地上的大山大水,肯定撑满了他的胸间,放眼无垠的大漠戈壁,一种豪迈会自胆边油然而生,那种生动而饱满的字形结体运动,那些字体线条的韵律与趋势,构成了他书作中的格局,也就是“书势”,这些都与眼前的峥嵘万物相对应,它是一种真实而可靠的提供,完全没有强装或作秀的成分,书中的大气象是自然而然呈现出的,犹如地平线的远端,一脉钢蓝色的天山不动声色地肩负起重压的天空,那种坚韧与沉默的力量,用不着去宣讲,只要你的目光与之相逢,就会被深深地震撼。

97x180cm

新疆的雄山奇水,一向被人们冠以粗犷、奇崛、大开大合,而与这样的山水对应的李方书作,却表现出了细致之下的雄健,平实之下的别致,严整之下的恣意,他书中的硬朗风骨是被包裹在一页相对柔软的皮层之下,就像额尔齐斯河畔的白桦树,击之树干不会听到朗朗的声响,但谁也不会怀疑,在温柔清洁的白桦树皮包裹下的一定是坚实颀挺的胴体。

石涛诗-136×68cm

李方以行书见长,行书在所有书体中是最常写、最常用的一种,也是最见功力、最见性格、最不能藏拙的一种,它有极强的实用性,也有极强的审美性。李方极讲究用笔,也就是讲究対笔的控制,以及运用笔锋的变化,文学上有种说法:写的好就是控制的好,这可能也适合书法。他对包世臣提出的用笔的“中实说”颇有心得,认为,用笔的方法,起笔、落笔两端固然重要,但有迹可循,而古人好字之雄厚恣肆,其原因不仅在起落两端,而且在于画之中截。好字要其中实,而不能中怯。

米芾诗-52×59cm

观李方书作,不难发现其既讲究用笔,更注重谋篇布局,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把书写比做布阵。只有对书法艺术了然于心者才能有如此精准的比喻,她的学生,一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在其师的《笔阵图》后曾题了几句话,也是书家广为熟知的:“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未欲书,先干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少时曾大量临二王作品的李方,自然对此深谙不已,也从中大获裨益。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 54×396cm

李方之书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如音乐舞蹈般的韵律感。书法是靠点划之间的变化来表达书者的思想情感,因而它更接近音乐或舞蹈,书法要求笔画本身的力量和笔画之间的联系,就像音乐要求声音的准确、动听和声音之间的结构,舞蹈要求动作的准确与连贯一样,书法要求笔画连贯有力,显示出变化中的统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均须一定之规,音符的准确,音符的连贯,舞蹈的节奏感,凡此等等,都与书法有着最接近的本质。在这里我还得重提新疆的人文地理对其作品的直接浸润,西域歌舞曾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影响和改造了中华的音乐文化,从龟兹乐舞,到十二木卡姆,从壁画飞天,到麦西来甫,歌舞的种子在西部广袤而贫瘠的大地上却繁衍得无比苍翠,这种歌的因子,这种舞的韵律,是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如同空气一样熟视无睹而又须臾不可少的,我甚至肯定如果李方没有长期新疆生活的阅历,没有被新疆音乐舞蹈的醍醐灌顶,他的书作就不会有如此的韵律与节奏,观者就不可能被其内在的节律牵引,一步一步踏入书道之彼岸。

不少书家颇为书作似前人某大家而得意,对在其作品中能看到某某的影子更是忘形,而我以为,谈论今人书作,若看不出得了谁的衣钵,更难觅谁的影子,可能抵达化境就快不远了。在新疆的一批书法家中,像李方这样豪迈达观,把人生的起落开阖与书作紧密联系,把处事立身融入不断的创作并不多见。以人为笔,大地为纸,李方行走于西部大地,其脚踪绵延、漫漶,风声水起,烟滂如旗,能大书于天地间的,才是流芳千古的墨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