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錯刀頻道 圓圓

華爲“天才少年團”火了。

兩位剛出校門的年輕人,一個叫張霽,年薪201萬;

一個叫姚婷,年薪156萬,他們都是90後,且博士剛畢業。

年紀輕輕,年薪百萬,成爲新聞焦點。

有人懷疑,給那麼多錢,是不是華爲看走眼了?

有人嫉妒,就這點資歷,會不會過於追捧了?

說這些話的,可能都不太瞭解華爲“天才項目”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也不知道“成團”的門檻有多高。

1

天才捕手計劃: 花最多的錢,找最優秀的人

成爲華爲“天才少年“需要幾步?

如果用打遊戲形容,應該是需要7次才能通關。

簡歷篩選、筆試、初面、主管面試、若干部長面試、HR面試、總裁面試。

看似簡單,實則每一關都關乎成敗。

哪怕你扛過了前幾輪,如果最終沒有見到部門最高負責人,或者華爲BG總裁,那麼,有可能你只是優秀博士,而非天才少年。

在定級方面,發表的論文成爲參考價值。

發過8篇論文的才能拿到天才少年的入場券,在署名方面,「一作」

科普下,一作是指論文署名的第一作者,如果只是以共同作者署名,基本也沒戲。

能夠看出華爲考驗的不光是學習,還是多年的積累,以及重新建構的知識體系。

是不是覺得好難?

這就對了,畢竟這個“天才少年”的項目,目標對準的就是“天才”,而天才是少部分人。

那麼,這個項目又是如何成立的呢?得從去年七月份的一封電子郵件說起。

當時任正非在EMT(經營管理團隊)內部的講話提到:

“今年我們將從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們還想從世界範圍招進200-300名。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鑽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他說,“華爲公司未來要拖着這個世界往前走,自己創造標準,只要能做成世界最先進,那我們就是標準,別人都會向我們靠攏。“

簡單來說:用頂級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

說辦就辦,2019年7月,任總簽發的華爲總裁辦電子郵件,展示了獲得華爲頂級薪酬的8位“天才少年”。

而他們的工資都全部按年度工資制度發放,一共三檔,分別爲89.6萬元-100.8萬元、140.5萬元-156.5萬元、182萬元-201萬元。

而且任總還說,今後逐年增加,也就是說200萬年薪不是終點。

衆所周知,華爲對於人才一直求賢若渴,之前任總也說過,競爭的本質從來都是人才的對抗。美國之所以強大,關鍵在於美國擁有適合人才成長的土壤和機制。

所以,華爲要破格提拔優秀人才,敢於吸收全世界的優秀人才。

一句話:只要你夠優秀,花血本也要留住你。

目前,全球僅4人拿到華爲“天才少年”最高檔年薪,其中有3人來自華中科技大學。

張霽和姚婷, 便是從這裏畢業。

一般來說,如此厲害的人物,本科不是985就是211,但張霽和姚婷恰恰相反,姚婷當年就讀長沙周南中學的中考成績是2A4B,非常一般;

而張霽,你根本想不到他是從民辦三本一路逆襲過來,成爲如今被膜拜的大神。

正所謂起點只是開了個頭,如何贏下這場比賽,還得靠中途發力堅持。

2

民辦三本,逆襲爲王

“我就是個普通人“。

每當有記者誇讚張霽,他總是會這樣評價自己。

之所以如此講,不無原因。

1、“平平無奇三本生”

說來你或許不信,張霽是高考復讀一年後,才考上的三本學校,入讀的是武昌理工學院(最近剛升的二本)

這個學校在湖北武漢,張霽是咸寧通山人,四捨五入,張霽就在家門口讀了個大學,連省都沒出。

當時他就讀的信息工程學院電信,從網友的回答來看,這個專業需要掌握消化的還真不少。

擱有的人看,張霽當時哪有什麼未來可期?

既沒有去北上廣讀大學,還待在這麼一所破三本,學這樣冷門的專業,最好的出路也就考個研,出來混入人堆找不見。

但誰能想到,逆襲的人生,纔剛剛起步。

2、“堅持做好學生”

“昔孟母,擇鄰處。”

想當年孟母爲了培養孩子的學習氛圍,都會不斷搬家來換取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就連電視劇《三十而已》裏,顧佳爲了兒子能夠去私立幼兒園就讀,不惜放低身價也要打入“太太圈。”

足以證明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多麼重要。

但張霽選擇的三本學校,不是刀哥斷章取義,也並非貶低三本學子,實在是學習氛圍相當不濃厚。

再說一次,刀哥不排除個例,只是普遍來講。

人是羣居動物,很難不被周圍人所影響。

但刀哥佩服的是,張霽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一直給自己做心理建設,激勵自己去學習。

據曾經的老師回憶,張霽無論上什麼課程,他永遠選擇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講。空閒時間也會帶着書本去學校圖書館自習,抱着書本啃。

做好學生其實不難,最難的是大學四年保持一致,張霽做到了。

3、“麥霸文藝青年”

如果你認爲他只是個會讀書的書呆子,那你可錯了。

張霽本科就擔任班裏的文藝委員和副班長,課外活動沒少參加。

他還獲得過校園十佳歌手,以及一些學校的攝影比賽獎項,簡而言之,這個人不僅有靈光的腦子,還具備有趣的靈魂。

玩的時候,人家也沒閒着。

該考的證一個都沒落下,還獲得了全國ITAT職業技能大賽職業技能證書。

畢業後,順利考取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還成功當選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13屆學生會副主席。

2016年成爲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博士研究生,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繼續深造。

博士期間張霽以第一作者在ATC, DAC, ICPP, SIGMOD, VLDB, IEEE TPDS等會議和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

不知道這些期刊和會議沒關係,就把它當成學術界的“奧斯卡”,一切就好理解了。

後來,張霽還去了美國紐約大學庫朗數學研究所訪問,期間自己獨立撰寫一篇論文,順利被ATC(計算機學會A類國際學術會議)接受。

在導師周可的帶領下,張霽還去了騰訊實習,並且利用自己專業,真正實現從理論到落地執行的方案,爲公司節省成本。

也難怪不止華爲一家拋出橄欖枝,甚至還有公司提出年薪369萬,但張霽也不爲之所動。

大概沒人猜到,幾年之後的張霽人生完全不同,如此豐富精彩。

從三本到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張霽的逆襲成功讓大家看到起點低,並不能完全影響未來的發展。

也讓人們看到努力、堅持初心,保持永久的學習狀態,是有可能衝破天花板出人頭地的。

但刀哥要打破大家的幻想了,這樣的逆襲,是無法再次複製的。

3

“這就是命,無法複製”

爲啥勸各位清醒一點呢,刀哥就來說說原因。

第一,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張霽現在的研究方向是AI for system.

大方向就是人工智能,如今提起AI 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近些年全球幾大互聯網公司都將這個領域設爲研究重點,自然選擇的人也會增多。

早在2019年,就有人提問AI專業的申請已經處於飽和狀態,未來更是一大熱門。

一旦人數超標,競爭壓力就會提高,要想突出重圍,就需要耗費更多時間和精力,還有運氣。

而張霽在2016年就已經成爲相關領域的博士生,所以在這個選擇上,很多人已經輸了。

第二、人生好導師。

一個導師對博士的影響有多大?

輕則延畢,重則生命危險。

這不是我危言聳聽,新聞隨便一搜,就是超過一半的延畢率。

眼看其他同齡人不是結婚生娃,就是事業風生水起,而自己還遲遲畢不了業,試問這誰受得了?

再看張霽的博導周可,由於和騰訊成立有聯合實驗室,所以張霽的博士生涯幾乎都是在公司實習,非常難得。

在遇到問題時,周可老師也會主動放權,交給張霽做決定。

所以,好的導師可遇不可求。

3、一直努力努力努力;

說實話,從三本畢業最後進入985·211 攻讀博士的學生,恐怕每年沒幾個能做到。

而張霽是其中之一,除了幸運,你必須承認他很努力。

極致的自律、對未來清晰的規劃、放手去做、合理安排學習和休閒,這些是我在張霽身上看到的一點一滴的努力。

縱觀這三點,少了哪一個,恐怕都無法成就今日的他。

這種執着的精神,纔是可以借鑑的內核。

魯迅不是說過嗎?

“無論愛什麼,——飯,異性,國,民族,人類等等,——只有糾纏如毒蛇,執着如怨鬼,二六時中,沒有已時者有望。”

逆襲是無法複製的,但反過來看,這纔是不設限的人生啊,任何可能都會發生,而你決定了成功的樣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