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來每天都有3只斑鳩來拜訪我,包括一對夫妻和一個王老五,拜訪的目的當然是來找喫的,我已經買過兩次鳥食了,大家也是混得比較熟了。不過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老是困擾着我,斑鳩起飛的時候爲什麼會發出奇怪的嘯聲呢?

剛開始我以爲是從它嘴裏發出的,但隨着我和斑鳩的關係越走越近,在它們可以歇在我腿上,或從腿上起飛之後,再聾的耳朵也能聽出來,嘯聲肯定不會是從嘴裏發出來的了,斑鳩嘴裏只會發出“咕咕咕”的聲音。仔細一想,斑鳩和鴿子長得很像,它們發出的嘯聲是不是所謂的鴿哨呢?

好吧,到這個時候再想也沒用了,趕緊到網上搜吧。結果令人大跌眼鏡,鴿子的鴿哨乃是人類製造,固定在鴿子尾部發聲的,並不是鴿子自己發出的聲音。而我聽到的嘯聲,應該是斑鳩翅膀尖端發出的高頻振動,當鴿子和斑鳩起飛、降落或受到驚嚇時,就會發出這種聲音。

可能是因爲斑鳩和鴿子同屬鳩鴿科,所以翅尖都能夠發出這種類似警報的嘯聲。其它一些鳥類飛行時翅膀也會發聲,不過不像斑鳩這種,可以向同伴清晰地傳達“此處危險,速飛!”的信息;而且危險越緊迫,聲音就越急迫,彷彿在拼命地大喊:瓜娃子,要命了,還不快跑!

那麼這種聲音是如何發出來的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組科學家曾經對此進行過研究,發現鴿子的嘯聲是從翅膀上的第三根羽毛髮出的,如果去掉這根羽毛,鴿子就無法發出嘯聲了;而第四根羽毛也比較關鍵,沒有這根羽毛,鴿子的嘯聲就沒有那麼響亮,可能是這根羽毛改變了流經第三根羽毛的氣流的原因。

那麼,爲什麼鴿子只用一根羽毛就能發出這種聲音呢?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是一種叫氣動彈性顫振(aeroelastic flutter)的效應,當空氣在橋樑、飛機等結構上方或周圍流動並引起振動時,就會發生這種現象。氣動彈性顫振有時會產生巨大的危害,比如著名的1940年美國塔科馬海峽吊橋倒塌事件,這次事件留下了完整的視頻讓科學家們得以進行深入的研究。最初人們認爲它倒塌的主要原因是卡門渦街效應,即橋樑上下側在狂風作用下產生了兩排非對稱的,像街道兩邊路燈一樣排列的旋渦,導致橋樑崩塌;不過後來的研究發現,卡門渦街的頻率與橋樑的頻率無法匹配,因而認定氣動彈性顫振纔是崩塌的主要原因。

鴿子就深諳這種氣動彈性顫振的效應,通過空氣流過翅尖第三根羽毛,來發出獨特的嘯叫聲,一些蜂鳥和孔雀也學會了這一招。南美還有一種名叫梅花翅侏儒鳥的小鳥,其雄鳥也可以通過在背後振動翅膀,利用氣動彈性顫振效應吹出美妙的“口哨”,來征服雌鳥的芳心,被譽爲自然界最美的求愛聲音。

鴿子的嘯叫也不僅僅是用來示警,雄鴿也會用它來向雌鴿示愛。當交配季節到來的時候,雄鴿會站在樹枝上,不斷地咕咕叫着,希望引來雌鴿青睞的目光。不過它們的族羣實在太過龐大,不拿出點絕活花活顯然很難打動鴿心,這時候它就會突然起飛,到達約30米的空中,誇張地拍打翅膀,發出急迫而高昂的嘯聲,然後就飛回到樹枝上,等待心儀的被打動的鴿姑娘來傳遞它的遺傳物質。

至於斑鳩,現在它就在我的電腦旁悠閒地喫着零食,估計它們應該和鴿類一樣,有着差不多的生理結構和生活習性吧,聽着它起飛和降落時悠然而不是驚慌失措的嘯聲,瞬間覺得自己好有愛心啊!

Wikipedia:Tacoma Narrows Bridge,aeroelastic flutter,Kármán vortex street等

Current Biology:Sounds of Modified Flight Feathers Reliably Signal Danger in a Pigeo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