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拜登的民調支持率可謂是節節攀升,從7月17日的民調開始,連續三次大幅上升,一度達到過51%。而特朗普那時只有38%。因此,幾乎所有輿論都認爲特朗普已經“沒戲”,而拜登將會“入主白宮”。然而,世事難料!沒到最後一刻,誰都不能輕言必勝。

8月6日的最新一期民調出爐,在美國媒體對特朗普依然一片討伐聲中,卻出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那就是,拜登的民調支持率在悄然下滑,而特朗普的支持率卻有反彈趨勢。民調數據顯示,拜登的支持率爲43%,特朗普的支持率爲40%。顯然,差距在縮小。

其實,就美國的“選舉人制度”而言,即便是現在選舉,以拜登的領先優勢,也未必就能獲勝。希拉里在2016的大選中曾多出特朗普近300萬張選票,但卻依然輸了!爲什麼?因爲,美國“選舉人制度”的實質就是“贏者通喫”。這也是美國的民調支持率往往不能體現最後“結果”的根本原因。

客觀的說,儘管由於疫情的“防控不力”以及“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問題上的“處理不當”,導致特朗普的支持率大幅下降。但是,還應該看到其“階段性”屬性。離11月3日開始的美國大選儘管只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但是,作爲現任總統的特朗普畢竟手握“公權力”資源,以特朗普的秉性,爲了連任,他必然會將這種“資源”用到“極致”。也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有利於特朗普的效果。所以說,拜登現在的這點領先優勢還不足以保證他能獲勝。

其實,儘管特朗普大嘴無咧,彷彿已經“四面楚歌”。但在美國奇葩的政治生態中,特別是在美國選民“別人不懂”的“取捨”心態下,拜登並沒有優勢。甚至可以說,如果將兩人的個人條件相比較的話,拜登其實是“劣勢”。

特朗普今年74歲,而拜登卻還比特朗普大四歲。顯然,拜登“劣勢”。從精力上來說,特朗普在美國局勢如此動盪的情況下,仍然在打高爾夫球。這一方面說明他“心大”,而另一方面也說明特朗普的“精力充沛”。而拜登的精力顯然就不是那麼“旺盛”了。而正因爲他“偶爾”會有在公共活動中“打瞌睡”的現象,所以,特朗普還曾給拜登起了個“瞌睡喬”的外號。

人們常說“歲月不饒人”,儘管拜登只比特朗普大四歲,但顯然,拜登的注意力已經不是“太集中”。比如,拜登已經數次因爲精力無法集中而“說錯話”。他曾不止一次的將美國的新冠感染人數說成了“死亡病例”。還說過“美國每年有1.7億人死於槍擊事件”這樣的“大烏龍”之言。而特朗普雖然也經常說些“無邊際”的雷人語言,可那大多都是他的“大嘴無咧”原因。

美國人喜歡“獵奇”,所以,越是奇葩的人往往更能得到美國選民的“青睞”。若論“奇葩”,自然是特朗普更勝一籌。特朗普是商人出身,他還演過電影和電視劇,經常參加真人秀節目,演講和“狡辯”能力出衆。而拜登是個標準的建制派,人生和仕途基本是“波瀾不驚”。所以,他的“博眼球”能力與特朗普顯然有“差距”。

在個人政治理念上,拜登其實就是民主黨的“傳聲筒”。直白的話,拜登的個人“特質”不夠突出。比如說,與拜登私交不錯的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就曾直言不諱的評價拜登:“拜登是個正直的人,但過去四十年裏,他幾乎在所有重大外交及國家安全事務上均判斷失誤。”實際上,拜登之所以能夠成爲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皆因拜登的“四平八穩”。

前一段時間,拜登之所以能夠在民調支持率上領先特朗普,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民主黨緊緊抓住了“反種族歧視”事件,又是“下跪”,又是撤下了有“種族歧視”污點的美國曆史人物在國會衆議院裏的“畫像”等“取悅和同情”非裔人的行爲,爭取了非裔團體和少數族裔以及部分中間選民。不過,這樣的“政治正確”也是有“時效性”的。再者,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比如說,民主黨的做法也會令一些“白人中間選民”心生反感。這些人只是因爲“政治正確”的大環境下不得不“沉默”而已。但並不等於投票時還會沉默。

拜登之所以會在前一段時間的民調支持率上領先特朗普的第二個主要原因:“不是因爲拜登優秀,而是特朗普前段時間的表現太差”。事實上,美國民衆並沒有過多的選擇餘地。反正就是拜登和特朗普兩個人,總是要從中“選擇一個”。所以,一些中間選民也就只能以這兩人的“實時表現”來取捨了。也就有了“搖擺選民”決定大選結果之說。由此可見,臨近11月3日大選前的那段時間才“最重要”。誰的“實時表現”好,或者說,誰的實時表現“更博眼球”,誰將贏得美國大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