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吳毓楨

來源:鋅財經(ID:xincaijing)

海思麒麟,讓華爲結束了高端芯片領域的空白,也向世人證明了華爲的能力,但在世界舞臺上閃耀了不到十年時間的麒麟芯片,卻即將在一個月後,被迫落幕。

8月7日,在深圳華爲坂田基地舉行了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峯會,華爲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給大家帶來一喜一悲。

歡喜的是在今年秋天華爲新一代旗艦之作Mate40將會上市,其將搭載麒麟9000芯片,但悲傷的是由於美國對華爲的打壓制裁,麒麟芯片訂單隻被允許允許生產至9月15日,這就意味着麒麟9000或許會成爲華爲麒麟系列芯片的絕唱,同樣,即將上市的Mate40系列或許不會全部都搭載麒麟芯片。

華爲從不懦弱,當年因爲美國對中興的禁令,導致中興遭受重創,市場份額急劇下滑,而華爲卻因抗爭的姿態和強大的技術實力,在國內名聲大振,國內市場銷量也大幅提升,從而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海外市場銷量下滑的影響,也給了華爲調整備戰的機會。

新一輪的制裁,華爲該怎麼應對?

芯片供應鏈或大變,中美雙方皆受打擊

美國對華爲的制裁禁令爲,任何非美國的芯片製造企業,必須先向美國政府提出申請並獲得許可,纔可以使用美國的技術和工具給華爲供貨。

因此,沒有向美國政府申請並獲得許可的臺積電,自5月15日起不能再處理任何來自華爲以及華爲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公司的新訂單,並且必須在9月14日之前將原有的訂單完成。

根據該則禁令,受到影響不單是向臺積電的採購訂單,華爲向高通的芯片採購訂單也正被美國自己的禁令絆住了腳。

根據外媒報道,高通正在遊說特朗普政府,試圖令其取消對華爲的制裁限制。因爲高通認爲美國的出口禁令不僅無法阻止華爲獲得必要的零部件,還會導致高通把來自華爲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訂單拱手讓給其他海外競爭對手。

美國本土芯片相關企業衆多,並且都與中國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除高通外,英特爾英偉達、拉姆研究、概莫能等一系列芯片技術公司和製造商,都有大批訂單來源於中國市場。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芯片行業出口額爲460億美元,其中88億美元來自中國。而高通公司則以41%的市場份額,佔據榜首。

所以美國對華爲的封禁行爲,亦或是未來對其他中國科技品牌的打壓,將有可能對美國科技企業自身也帶來重大打擊。

替代芯片難尋,中芯國際仍未能接棒生產

當前兩大高端芯片生產龍頭廠商爲臺積電和三星,臺積電由於禁令需要放棄一直以來與華爲的合作,三星公司在此前並未有向其他公司大量出售高端芯片的案例,倘若三星未能與華爲達成合作,那麼剩下的最佳選擇似乎只有向“黑馬”聯發科採購芯片。

外界也一直傳聞,華爲已經向聯發科緊急增加3倍的芯片採購訂單。

但權威媒體Android authority認爲,聯發科現有的高端芯片天璣1000並不能代替華爲旗艦麒麟芯片,因爲即使雙方芯片在性能上已經處於同一水平,但從品牌定位和自研獨特性來說,兩者仍存在差距。

以麒麟芯片自身爲例,雖然使用的是屬於ARM的核心通用CPU內核,但麒麟SoC中包含了由海思獨立設計的ISP,其中內置的BM3D降噪算法和獨特的RYYB傳感器技術,使得華爲手機的影像性能顯著提升。

其次,達芬奇架構也讓麒麟SoC更加完善,其包含了低功耗語音、手勢控制、面部識別、安全等功能,是AI能力的集中展現。所以想要在短時間內尋找到一款可以完美替代麒麟的芯片,絕非易事。

既然對外尋找生產商生產比較困難,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到找到國內芯片製造大廠,中芯國際了。

自家的中芯國際雖然在近年來奮起追趕,但在7nm製程芯片仍然未能實現量產,良率也一直是問題所在。並且在產能上,中芯國際的8吋產能共計23.3萬片/月,12吋產能10.8萬片/月。總產能47.6萬片/月(摺合8吋)。

相比之下,臺積電的產能數倍於中芯國際。該公司擁有8吋產能56.2萬片/月,接近是中芯國際的兩倍半。12吋產能74.5萬片/月,是中芯國際的7倍,差距還是很大。

短期內讓中芯國際接下原有的臺積電與華爲簽訂規模的芯片訂單,是十分困難的。

華爲如何突破封鎖?

在2019年時,華爲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的實體清單,這意味着美國將禁止向華爲出口含有美國成份的產品,包括材料、芯片、零部件等等。

被列入“實體清單”的當天夜裏,華爲海思總裁何庭波就發出公開信,宣佈華爲“備胎”芯片全部轉正。

隨後任正非多次接受採訪,向外界傳達了三大訊號:華爲沒有做違法的事;華爲產品不用美國的零部件依然可以正常使用;華爲有能力爲客戶繼續服務。華爲的無懼美國製裁的態度和技術自信,讓美國政府鬆口表示美國企業可以繼續向華爲供貨。

面對着美國本輪制裁,華爲同樣一直在全力抗爭。

在近日,又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爲應對美國對華爲的技術打壓和封鎖,華爲在本月啓動了一項名爲“南泥灣”的項目。該項目核心目標是在製造終端產品過程中,規避應用美國技術,以加速實現供應鏈的“去美國化”。

任正非也曾多次談到,只有在技術上取得絕對話語權,才能立足於整個市場。而華爲當前也到了不得不實現“自給自足”的關頭。

在市場份額佔比上,華爲近年來規模高速擴張。無論是手機產品,又或是其他非手機產品(PC、穿戴、手錶、手環、耳機、平板)銷量都很不錯。其2020上半年財報顯示,華爲沒有因爲疫情影響而出現業績下滑,反倒是繼續迎頭上漲,銷售收入4540億元,同比增長13.1%

其他產品線以及國內市場的調整與發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芯片制裁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不過,芯片始終是一道坎。

近期,華爲百萬高薪招攬“天才少女”和任正非在3天內造訪4所名校的消息都頻頻登上熱搜,不難看出華爲在技術上的投入不斷增加。

從企業戰略到生產規劃,再到人才聘用,都是意在增強企業核心技術水平。

對於華爲來說,美國的打壓是沉重的,但換來的或許是企業迸發出的上衝力。面對技術限制,政策禁止,華爲必須通過提升自研技術水平,完善供應鏈結構,擺脫美國的束縛。

而諸如華爲一類的頭部企業“去美國化”,對產業資源的帶動作用也是巨大的。

在今年4月份,中芯國際正因爲華爲將麒麟710A芯片訂單從臺積電分出,交由其生產,從而直接拉動了中芯國際整個14nm製程芯片生產線。

高端芯片這場戰役是場攻堅戰,美國的打壓或許會讓華爲和相關產業鏈成長得更加迅速。

“人的一生太順利也許是災難,如果你回過頭來注意看,就會發現你受的挫折,往往是福不是禍。”任正非曾說。麒麟9000或許會成爲麒麟系列芯片的絕唱,但不會成爲華爲的絕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