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如果生活中全是美好,那誰還會在電影中去尋找快樂。越是令人捧腹大笑的電影,背後越是蘊含着生活中無奈,至少“喜劇之王”周星馳的電影是這樣的。2004年周星馳自編自導自演電影《功夫》,講述的是一個懷揣功夫夢的小男孩,因爲現實的生活而迷失了自己,最後又意外成爲功夫高手的故事。電影用經典的中國功夫結合無厘頭的表演,在國內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一部浪漫的動作喜劇電影,但看着看着莫名地會感傷起來:一場縹緲的功夫夢,背後全是現實生活的壓力。

阿星的功夫夢:用一輩子治癒童年的傷痕

周星馳在《功夫》裏飾演的阿星是一個百裏挑一的練武奇才,和其他人一樣在自己的童年時懷揣了一個美好的功夫夢:期待自己是被命運選中拯救世界的人。但阿星的功夫夢破碎的要比別人快一些,他用自己“畢生”的積蓄換回了一本如來神掌,卻在拯救被欺負的啞女阿芳時,被羞辱和嘲諷成傻子。這種童年常有的事情卻擊碎了阿星對美好生活的所有幻想,從此他不再相信生活中有英雄和正義,人生只不過是一場爲了衣食餬口而不擇手段的遊戲,所以成年後的他自甘墮落四處坑蒙拐騙,往後的餘生都在治癒他童年時的這個傷痕。

成年後的阿星淪爲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社會混混,整天坑蒙拐騙不勞而獲,在一次冒充斧頭幫的行騙中惹起了豬籠城寨和斧頭幫的戰爭。這裏其實有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既然阿星四處不做好事,那爲什麼沒有真正地加入斧頭幫而是在冒充斧頭幫呢?因爲阿星內心深處還堅守着一份自我與清高,現實中他連戴金邊眼鏡的公車男都打不過,但依然不肯低下自己高傲的頭,多次在肥仔面前談論着出人頭地的夢想。這種小人物不切實際的吹牛是周星馳無厘頭表演風格的特點,但背後卻是面對麻木生活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但直到啞女阿芳的再次出現,又重新換回了阿星內心的激情,此時的阿星已經不再奢望成爲拯救世界的英雄,但他卻在痛恨自己不斷的墮落,他罵肥仔爛泥扶不上牆,其實說得就是他自己。

每個人的心中曾經都對這個世界有一個美好的構想,但因爲現實的殘酷我們不得不放棄心中的完美世界,不斷地在現實和理想中修正自己的位置,而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有的人妥協了選擇苟且,有的人醒悟了選擇堅持。《功夫》裏的阿星是幸運的,因爲主角光環的加持他走上了正確的軌道,但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用一輩子的努力來平衡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

豬籠城寨的真相:成人的世界裏不需要功夫

豬籠城寨表面上是香港貧民窟九龍城寨的寫照,但實際上是現實人們對世外桃源的幻想。豬籠城寨雖然貧窮但也僅限於付不起包租婆的房租上,除此之外這裏衣食住行,裁縫、早點、理髮等生活周邊配套一應俱全,是一個完全可以與世隔絕獨立存在的生活體,更重要的是這裏沒有爭吵與鬥爭,其樂融融就像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豬籠城寨裏隱藏着大量的絕世高手,他們曾經個頂個的都是威震江湖的武林高手,但在豬籠城寨裏做了多年的鄰居卻沒有人知道彼此的身份,因爲他們不約而同地把功夫看作了最不重要的東西,厭倦了江湖上的打打殺殺,他們只想迴歸生活的本質,做一個普普通通享受生活的人。成人的世界裏是不需要功夫的,沒有榮譽、沒有鬥爭,也沒有壓力,有的只是生活中雞毛蒜皮的爭吵,但這就是生活本來該有的樣子。1600多年前的東晉陶淵明就把這樣的想法寫進了《桃花源記》,1600多年後的今天周星馳又把它拍進了電影,可見人們對於純真樸實生活的嚮往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即便現在,我們每個人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時,內心深處也都有着一個嚮往的豬籠城寨。只不過越是心中越是嚮往,現實中卻是越難實現。

火雲邪神的孤獨:對平庸生活的一種妥協

火雲邪神作爲《功夫》裏的大boss同時也是星爺電影裏最成功的反派之一,不僅氣場強大武功高強,關鍵還詼諧幽默個性十足,一句“我只想打死兩位,或者被兩位打死”,把人物內心壓抑已久的亢奮和癲狂表現得淋漓盡致。火雲邪神因爲找不到對手而甘願被囚禁在精神病院,但真正鎖住他的並不是鐵牢而是內心的寂寞。火雲邪神的例子其實映射着當今社會中難尋內心知己的孤獨。

火雲邪神看上去是一個嗜武如命濫殺無辜的魔頭,但實際上只是一個空虛寂寞難覓知己的老頭。一個無關緊要的細節可以看出了火雲邪神的寂寞:火雲邪神在與包租公包租婆糾纏在一起時,阿星用木頭狠狠地敲了一下他的頭,這一敲對火雲邪神來說本無關痛癢,但火雲邪神卻勃然大怒直接打爆了阿星。因爲他在意的並不是這一棍的威力,而是這一棍的動機,爲什麼要打他而不是包租婆。一個刀槍不入的絕世高手但是不能忍受一個無名之輩的偏見,可見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別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他的癡、狂、癲都源於他對功夫的極度追求,但沒有對手的寂寞是他內心空虛的根源,沒有對手就是沒有知己,沒有知己再好的功夫都是沒有靈魂。正如現實中的我們,不管從事哪一方面的事業或者擁有哪一方面的興趣愛好,內心深處都是渴望別人的認可與共鳴,人生最大的孤獨就是在於沒有一個懂自己的人,火雲邪神又何嘗不是這樣了,當他躲在神經病院看報紙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古怪老頭是對平庸生活一種無奈的妥協。

斧頭幫的空虛:越缺什麼越炫耀什麼

火雲邪神雖然是一個成功的反派,但斧頭幫卻並不是一個成功的反派組織。首先陳國坤飾演的斧頭幫老大沒有足夠的氣場和殺氣,其實整個斧頭幫內部沒有文化沒有底蘊缺少內核。作爲一個最強大的黑幫組織,斧頭幫身上並沒有體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往往就是人多欺負人少,一遇麻煩就請殺手。因爲缺乏內核,所以斧頭幫對市民採取高壓統治,營造一種絕對統治力的假象,這纔會有了斧頭幫後來因爲一件小事就要對豬籠城寨的趕盡殺絕。

斧頭幫在《功夫》裏面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存在,這個幫派雖然控制住了整個城市的黑白兩道,但他們的存在似乎並不是很有說服力,他們既不是終極邪惡的象徵,也不是絕對實力的代表。所以當阿星冒充斧頭幫敲詐時並不見效,而且稍微遇到一個能打的對手後,整個斧頭幫就束手無策。明明打敗斧頭幫的是豬籠城寨裏的高手,但他們卻把錯歸咎於挑起事件的阿星身上,由此可見斧頭幫喫軟怕硬自欺欺人的特點。越是缺什麼越是炫耀什麼,斧頭幫絕對不允許自己的權威被挑釁,所以一直披着皇帝的新衣強行把自己僞裝很強大的樣子,但捅破那層窗戶紙後卻顯得無地自容。 現實中的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總是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部分隱藏起來故作堅強,但隱藏得越是其實內心越空虛。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懦弱,直到有一天被現實打得體無完膚。

阿星也好,火雲邪神也好,斧頭幫也好,豬籠城寨裏的各位高手也好,拋去利益的鬥爭與武裝的衝動,他們背後都映射着當代人羣的某種生活痛楚,只不過這種映射在喜劇效果的包裝下顯得不那麼明顯,但多看幾遍你會發現《功夫》並不是一部浪漫的動作喜劇,而是一部當代社會人羣焦慮的簡史。這也正是周星馳喜劇電影的特點,生活中的苦用電影裏的甜來表達,但電影甜的背後也不忘提醒你生活的苦,哪怕從現在到宇宙毀滅你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你也不可以放棄自身的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