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是部不錯的電影。

導演陳可辛,幾大主演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都演技在線,尤其李連杰把主角龐青雲演繹得入木三分,香港金像獎影帝也是對他最好的褒獎。

大概是主演們演技太好吧,雖然早知這片子是在刺馬案框架上改變的,看完還是有點沉重,義結金蘭的三兄弟落得如此結局,令人唏噓。

根源在哪?導演想告訴大傢什麼?倒推回去,從拿下蘇州後的殺降開始。

蘇州一戰,山字營坐困愁城之外,一籌莫展,掙扎在死亡線邊緣。但他們的死亡威脅不是來自敵軍的槍炮,而是飢餓。

這像個笑話,皇帝不差餓兵的說法自古有之,戰死沙場也算軍人榮耀,餓死前線算怎麼回事,難怪龐青雲憤而喊出:我的兵只能戰死,不能餓死。

換誰帶兵,也受不了這個。

龐青雲不得不拉下臉皮找何魁借糧,他不知道的是,城外的清軍想入城,城內的太平軍想出城。陳可辛一定拜讀過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圍城裏面的人念想着外面的世界,而圍城外面的人渴慕着裏面的世界。

共同點是:糧食,雙方都是沒有的。

好在趙二虎捨出命去潛入蘇州,換來太平軍主帥自盡,同時也把手下弟兄託付給他,往他肩頭壓上一幅道德的枷鎖。

自古殺降不祥,殺降在道義上也理虧,蘇州殺降是對是錯呢?其實是個很簡單的道理。

山字營無糧,蘇州城內也無糧,要不是龐青雲求來的十天糧食,攻下蘇州清軍就得就地劫掠,挖地三尺來找糧食,哪裏還有饅頭給降兵喫?

很明顯嘛,如果龐青雲沒問何魁求到糧草,降兵半個饅頭也喫不到,自己變成糧草倒是有可能的。

龐青雲殺降的理由,他跟趙二虎講得很清楚了,糧食是留着攻南京的軍糧,接濟了降兵,兄弟們就得捱餓,還怎麼打仗?

龐青雲殺降,從道義上似乎理屈,但在當時那種形勢下,有更好的辦法嗎,不存在的,殺降是唯一的辦法。

趙二虎倒好,看到大哥帶回糧食,就成了他解脫道德枷鎖的希望,非逼龐青雲餵飽降兵不可。

可以假設一下,餵飽了這一頓,接下去如何處置這些降兵。

無非兩個辦法。

一是收編。二是遣散。

但這兩個辦法都是行不通的。

收編太平軍降兵,一是難以保證其忠誠度與戰鬥力,把新收編的降兵帶去打太平天國的核心天京,或是留在蘇州,都是極其冒險的舉動。二是糧餉不夠,求來的糧食只夠老兄弟喫,多出來這麼多嘴怎麼分,喫不飽飯,軍心還得浮動。

遣散也不行。既沒有路費發給他們,也沒法提供乾糧,無論這些人去向是哪裏,淪爲盜匪或是重新投入太平軍可能性極大,也是不安全因素。

除此以外,還有個最大的不安定因素:降兵喫飽後,就地在蘇州復叛。

這點在劇中臺詞就有體現,在畫面裏的細節上也能看出一二:這些降兵都沒有剃髮,且仍舊穿着太平軍制服。

這似乎無關緊要,實則意義重大。

要知道,這是在清朝,剃髮纔是誠心歸順的表現。不剃髮,還是長毛,隨時可能復叛。

這並不是空穴來風,歷史上有真實案例可考——李鴻章蘇州殺降。

蘇州城內太平軍郜永寬等八王殺死主將慕王譚紹光出降,兩天後,李鴻章、程學啓下手,殺死八王,並殺蘇州城內太平軍降兵8000餘人。

事後,李鴻章給出的三條理由之一正是——“受翎不剃髮”,接受清朝的官職糧餉,但沒有剃髮,有很大詐降嫌疑。

詐降的危害有多大呢,李鴻章攻下蘇州前喫過虧,太倉太平軍守將蔡元隆就是通過詐降誘殺了1000多淮軍,入城的李鴻章弟弟腿部中彈,險些報銷,幸而被戈登洋槍隊拼死救出城外。

事實上,圍城軍隊可能會缺錢,等着破城大搶一把,缺糧是不現實的,如果真缺糧,這城早就圍不下去了,大家早都開小差溜號了。

導演如此安排,無非是想告訴大家,龐青雲別無選擇,蘇州殺降是無可奈何之舉,也是必然行爲。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而已麼。

所以,是否殺降並不存在對錯,是個無需選擇的問題,清軍從上到下雖有不忍,也都看得很清楚。

唯獨趙二虎,這是個二愣子性格,認準的事不管對錯,還是山大王作風。

龐青雲要是手夠黑,當場就能把他砍了,哪還容得他以後作妖,再鬧出率衆譁變、私分軍餉、刻意嘲諷等這些幺蛾子。趙二虎在鬧騰的時候,逞的是一己之快,可有過爲大哥和兄弟們考慮?

一次兩次還可以容忍,三番四次,一次比一次出格,最關鍵是從頭到尾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變。

是兄弟不聽大哥的話?是兄弟當衆拆大哥的臺?還一次又一次,心智約等於小學生。

這樣的兄弟,不要也罷。

雖然趙二虎全程作妖,但這個角色並不讓人反感,因爲兄弟之情更貼近於觀衆。

至於理想、抱負,那太遙遠,不如兄弟情樸實。

趙二虎這樣的性格,無法在官場和軍隊生存,龐青雲想罩已沒法罩住他。殺死趙二虎的,不是龐青雲,而是他自己。

兄弟三人最後的結局,龐青雲死於理想,趙二虎死於性格,姜午陽死於感情。

龐青雲心懷家國,趙二虎草莽英雄,姜午陽情義第一,三人都可稱之爲“俠”。

晚清時局與朝堂政治容不下俠義之心——“可惜啊,這都是命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