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說旅行,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很長一段時間,小馬對於河西走廊的印象很是模糊,直到某一天看到了關於《河西走廊》的紀錄片之後,才發現原來我錯過了一個如此豐富的寶藏之地。

再後來,我去查找不少關於這裏的資料,雖然對於我而言,這些歷史並不能太過於深刻,然後我對於這裏的石窟卻漸漸地開始從不瞭解到想要去深入探索,即便可能只是淺顯地去打個卡。

因爲河西走廊中幾乎佔據了中國早期石窟中的精華,不論是名聲大噪的敦煌莫高窟,抑或是被破壞的殘存文物很少的馬蹄寺石窟,還是被譽爲中國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等等,在我看來它們終將會成爲小馬的河西走廊之行的最大收穫。

下圖爲天梯山石窟後期修復的大佛,看起來有點現代化的氣息,多少有些遺憾

翻開河西走廊的石窟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從公元412年,北涼國君沮渠蒙遜命令曇曜在河西走廊東段的天梯山開始開鑿石窟,歷經20幾年時間,天梯山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石窟羣,其中最爲壯觀的就是第13號窟,高達28米的大佛和旁邊六個菩薩和金剛造像,更是成爲天梯山石窟的榮耀之作。

當然如今當我來到天梯山石窟的時候,並沒有發現太多的古文物遺存,畢竟曾經爲了修築水庫不得已將這裏的彩塑和壁畫做保護性的搬遷。如今看到的就僅僅只有在1997年後新修復的7尊大佛,如今嶄新的面貌看起來並未讓我驚喜。

那麼哪些被搬遷的壁畫和造像如今都去了哪裏呢?如果你去過甘肅省博物館,細心的你一定會發現在絲綢之路展館內會有一些壁畫和造像,這就是從天梯山石窟中搬遷過去的。即便經歷的路途遙遠的搬遷之路,但如今依然較爲完好的屹立在甘肅博物館內延續着。

下面這壁畫就是小馬在甘肅省博物館中看到的北涼時期的異域氣息的壁畫

下面這幾個造像就是小馬在甘肅省博物館中看到的天梯山石窟出土的涼州風格的造像

可以看得出來,天梯山石窟的造像和壁畫風格有着很明顯的中國風格,它也爲後來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等皇家石窟帶來了影響。因此很多人推斷說天梯山石窟就成爲了中國最早開鑿的石窟。

上圖爲敦煌莫高窟275窟北涼時期的壁畫(圖片來源敦煌莫高窟官網)

在天梯山開鑿的同時,河西走廊祁連山一代相繼開鑿了各種石窟,它們的風格幾乎都是延續天梯山石窟羣的風格建造。這些石窟分別是小馬此行中看過的敦煌莫高窟268、272、275窟;張掖肅南的馬蹄寺石窟等等。在這些石窟羣中可以看出鮮明的特徵,那就是融合了新疆龜茲、西域、印度以及中原漢地等多種元素,而這就是“涼州模式”的最早開端。

上圖爲張掖肅南金塔寺中的石窟,尤其是飛天造像更是比敦煌莫高窟的飛天還要早100多年(圖片來源馬蹄寺官網)

即便如今天梯山石窟和馬蹄寺石窟由於種種原因,曾經的規模不復存在,保留下來的古蹟也是屈指可數,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如今在張掖肅南金塔寺東、西二窟中依然保存着早期涼州模式的石窟遺存。

下圖是小馬在張掖馬蹄寺石窟旅行時候拍的照片,可以看得出來如今只能看一個大致的規模,窟內的造像和壁畫幾乎都不復存在。

馬蹄寺中爲數不多保留下來的殘存壁畫

而後期的涼州模式影響着中原很多石窟建造,如今我們還可以看到不少,比如雲岡石窟中的曇曜五窟,洛陽龍門石窟中的不少石窟藝術,都有着明顯的涼州石窟模式風格。

下圖就是小馬在雲岡石窟旅行時候拍的曇曜五窟中的造像,有着濃濃的涼州石窟氣息

下圖爲龍門石窟中的大佛造像

可見涼州模式並沒有因爲戰亂或者災難而消失,反倒是因爲越來越多人對於文物的保護讓我們如今依然可以看到熠熠生輝的涼州石窟,也算是一種驚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