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溶溶一脉流今古,浅谈中国温泉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温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最早开发利用温泉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温泉文化更是灿烂辉煌,为世人所景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的温泉文化受传统的儒、道、释三家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温泉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当中,根深蒂固,五千多年的温泉文化史一脉相承,从未断裂,这是中国温泉文化有别于外国温泉文化最为重要的特点。

中国温泉文化

魅力神话,延伸历史

“一道出遥岑,潺湲古到今。雪天声泻玉,月夜影摇金。岁旱施功大,民疴被泽深。浮丘与轩帝,仙迹可追寻。”中国温泉文化的起源,远可追溯到五千年前“浮丘与轩帝”的时代。北宋元符进士夏津县令凌唐佐所写的《黄山汤泉》诗中记述了轩辕黄帝曾在黄山汤泉浸泉七日、皱纹消除、返老还童的传说,结合 《周易》所著轩辕帝当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的记载,可见,轩辕皇帝时代已开始利用温泉使民众在劳作后恢复体力了。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公元前四千多年“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知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及后,公元前500至600年,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 论语》中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浴乎沂,意即在曲阜以南的沂水中泡浸温泉,可见孔子也是中国温泉文化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

中国温泉文化

帝王御汤,疗养功效

在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房山县的人民群众已经谱写利用温泉洗浴、灌溉的历史了。“ 骊山温泉自三代末显于世”(顺治本《临潼县志》),2800年前骊山温泉就被人们发现了,西周时期周幽王在此修建了“骊宫”,历史上称为“星辰汤”,到了秦始皇时,开始修建离宫别墅,名曰“骊山汤”。西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东汉江衡在“阳春三月,百草萋萋”之时,“适骊山,观温泉,浴神井,风中峦”大赞此地“壮厥之独美,思在化之所原,览中域之珍怪,无斯水之神灵”,写下了《温泉赋》,赞美了温泉的“六气淫错,有疾疠兮。温泉汩焉,以流秽兮。蠲除苛匿,服中正兮。熙哉帝载,保性命兮”的功德,是当时赞美骊山温泉的名赋。

在北魏《水经注》中记载的温泉共有31处,其中12处可以疗养。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部中国最早的水文专著中作者按温度的不同将温泉分成五个等级,依次为“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培甚”、“炎热奇毒”。如“炎热特甚”可以将鸡、猪等动物的毛去掉,“炎热培甚”能使人足部烫烂,“炎热奇毒”的泉水可以将稻米煮熟。此外,在《水经注》里多次提到“大融山石出温汤,疗治百病”、“温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等,从这些文献资料当中都可以断定在北魏时代,温泉已经开始被人们发现与利用。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汉水“又东右会温泉水口,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水沸涌,冬夏汤汤,望之则白气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磺气,赶集者常有数百。”可见, 勉县温泉历史悠久,古已有之。

我国有温泉3159处,分布广泛,类型齐全,几乎包括世界所有类型的温泉。“造物独钟情,地热温泉流沸水;寻幽得胜景,楼高碧树映汤山”,经过4000多年对这些珍贵地热资源的开发,神州大地处处开遍绚丽夺目的温泉文化之花。“神龙殁幽静,汤池流大川,地底炼朱火,沙旁放素烟,沸珠跃明月,皎镜含中天”,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湖北应城温泉的赞美诗;“谁燃丹黄焰,焚此玉池水。客来争解带,万劫付一洗”这是大理学家朱熹对庐山黄龙温泉的赞颂诗。

九昱汉水温泉

世界稀缺,乐居于此

九昱汉水温泉出水口水温常年保持在58.6℃左右,水质细腻,富含总硫化物、氟、偏硅酸,以及碘、铁、锰等微量元素,矿物质含量达国家高热医疗矿泉水水质标准,对人体关节炎及新陈代谢等有改善作用,有“陕南第一汤”之美誉。九昱汉水温泉在昔日勉县古温泉遗址扩建,以天然古温泉为中心,以“一山、一水、一泉”为主线,在历史文化沉淀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时尚元素,以汉风民俗为建筑设计理念,集温泉洗浴、餐饮娱乐、住宿会议、康体养生、田园风光体验等功能于一体。

勉县的山青水秀、民风淳朴和汩汩冒出的温泉水,不断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汤客在这里置业安居、康养修心,开启悠然惬意的颐养生活。

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