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长期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从2014年9.1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8亿人次,5年内实现了游客量翻番,占国内旅游人数的比重持续稳定增长;2019年全国森林旅游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75万亿元。

森林旅游近年来凭借“亲近自然”的优势,赢得游客青睐。林业部门先后建立了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沙漠公园。以湖南张家界、浙江千岛湖、四川九寨沟等为代表的森林旅游胜地享誉海内外,并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和经济发展的龙头。未来做森林旅游,首先要实现四大转变。

森林旅游形态从“看风景”向“过生活”转变

传统的“看风景”森林旅游是对某处景点、风景的浅层次欣赏。“过生活”森林旅游则是深度体验森林生活,要围绕主要风景点,融合周围的自然生态、乡风民俗、人文历史打造出相互衔接、互为依托的森林生活核心圈、辅助圈和拓展圈。大力开发森林游戏、森林徒步、森林探险、森林漂流、森林攀登、森林低空飞行,以及林下种植、林下采摘、林下亲情活动等森林娱乐和体验项目。同时,打破旅游者、旅游地居民之间的藩篱,做到游客与居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形成生活氛围浓厚的“旅游大社区”。

森林旅游开发从“工业化模式”向“生态化模式”转变

许多森林景区在规划设计时,往往刻意添加太多“人工造景”的痕迹,而没有依托当地植被品种和林地风貌“顺势取景”。森林作为景区,其实完全具备“一步一景”的潜质。森林旅游开发应坚决防止被工业文明思维绑架,坚决杜绝工业化的手段和模式。在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无论是住宿、餐饮、娱乐等基础建筑,还是标识、健康、科教等设施建设,都要遵循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原则,不搞大挖大建,尽量少占林地或不占林地,并做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建立科学合理旅游开发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森林旅游开发,明确森林旅游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利用相互优势合作共赢开发森林旅游。

森林旅游经济从“单一门票”向“综合产业”转变

森林旅游已成为城镇居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已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游与森林体验、森林康养、休闲度假、自然教育、运动健身等多业态并重转变,成为人民喜爱的健康产业和幸福产业。要摒弃单一“门票经济”做法,把森林旅游与森林种植业、森林养殖业、森林采集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观光式林下经济。既向游客提供参与式的旅游项目,丰富其旅游生活,又为游客提供绿色生态森林食品,满足其健康饮食需求。此外,要提高森林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加大森林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引导。还可以把体育、文化、教育、医疗等产业与森林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山地运动、生态文化、自然教育、健康养生等新兴康体项目,向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发挥森林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鼓励各类森林旅游地把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作为优先任务。

森林旅游管理从“粗犷型”向“经济型”转变

“细节决定成败”已经成为管理界的共识,而如今我国的旅游景区管理还处在“大一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景区建设和管理以满足观赏性需求为主,服务以标准规范化为主,服务对象以团队旅游为主,其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休闲型旅游时期的需求。现阶段的旅游逐步向舒适型、人性化、散客化方向转变,因此管理模式的变革理所当然。精细化的管理越来越成为今日景区管理的主流,特别是以度假为主的森林旅游。森林景区设计管理方需要重视,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帮助游客近距离体验大自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