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森林旅遊長期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從2014年9.1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8億人次,5年內實現了遊客量翻番,佔國內旅遊人數的比重持續穩定增長;2019年全國森林旅遊創造社會綜合產值1.75萬億元。

森林旅遊近年來憑藉“親近自然”的優勢,贏得遊客青睞。林業部門先後建立了一批森林公園、溼地公園、野生動物園、自然保護區、沙漠公園。以湖南張家界、浙江千島湖、四川九寨溝等爲代表的森林旅遊勝地享譽海內外,併成爲推動區域旅遊和經濟發展的龍頭。未來做森林旅遊,首先要實現四大轉變。

森林旅遊形態從“看風景”向“過生活”轉變

傳統的“看風景”森林旅遊是對某處景點、風景的淺層次欣賞。“過生活”森林旅遊則是深度體驗森林生活,要圍繞主要風景點,融合周圍的自然生態、鄉風民俗、人文歷史打造出相互銜接、互爲依託的森林生活核心圈、輔助圈和拓展圈。大力開發森林遊戲、森林徒步、森林探險、森林漂流、森林攀登、森林低空飛行,以及林下種植、林下采摘、林下親情活動等森林娛樂和體驗項目。同時,打破旅遊者、旅遊地居民之間的藩籬,做到遊客與居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形成生活氛圍濃厚的“旅遊大社區”。

森林旅遊開發從“工業化模式”向“生態化模式”轉變

許多森林景區在規劃設計時,往往刻意添加太多“人工造景”的痕跡,而沒有依託當地植被品種和林地風貌“順勢取景”。森林作爲景區,其實完全具備“一步一景”的潛質。森林旅遊開發應堅決防止被工業文明思維綁架,堅決杜絕工業化的手段和模式。在森林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上,無論是住宿、餐飲、娛樂等基礎建築,還是標識、健康、科教等設施建設,都要遵循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原則,不搞大挖大建,儘量少佔林地或不佔林地,並做到與自然環境融爲一體。在建立科學合理旅遊開發的前提下,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森林旅遊開發,明確森林旅遊必須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利用相互優勢合作共贏開發森林旅遊。

森林旅遊經濟從“單一門票”向“綜合產業”轉變

森林旅遊已成爲城鎮居民常態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爲,已從觀光旅遊爲主向觀光遊與森林體驗、森林康養、休閒度假、自然教育、運動健身等多業態並重轉變,成爲人民喜愛的健康產業和幸福產業。要摒棄單一“門票經濟”做法,把森林旅遊與森林種植業、森林養殖業、森林採集業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觀光式林下經濟。既向遊客提供參與式的旅遊項目,豐富其旅遊生活,又爲遊客提供綠色生態森林食品,滿足其健康飲食需求。此外,要提高森林旅遊產品的有效供給水平,加大森林旅遊新業態、新產品的引導。還可以把體育、文化、教育、醫療等產業與森林旅遊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山地運動、生態文化、自然教育、健康養生等新興康體項目,向遊客提供豐富多彩的旅遊產品。進一步發揮森林旅遊的綜合帶動功能。鼓勵各類森林旅遊地把帶動貧困人口增收作爲優先任務。

森林旅遊管理從“粗獷型”向“經濟型”轉變

“細節決定成敗”已經成爲管理界的共識,而如今我國的旅遊景區管理還處在“大一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景區建設和管理以滿足觀賞性需求爲主,服務以標準規範化爲主,服務對象以團隊旅遊爲主,其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今休閒型旅遊時期的需求。現階段的旅遊逐步向舒適型、人性化、散客化方向轉變,因此管理模式的變革理所當然。精細化的管理越來越成爲今日景區管理的主流,特別是以度假爲主的森林旅遊。森林景區設計管理方需要重視,如何“潤物細無聲”地幫助遊客近距離體驗大自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