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乐享官##真相来了##关注食品安全#

半年来,据媒体报导,国内外对正在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源有种种说法。

继武汉海鲜市场和北京新发地出售的海鲜被某些人疑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源头后,日前,因为在大连一家加工进口海虾的公司车间检出了冠状病毒,并在员工与家属中确诊了几十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人又一次将源头指向了海鲜。至少认为,海鲜在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海鲜者,海产鱼、虾、蟹、贝类等人类之食物也。

俗话说: 病从口入。"难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食物入口引起的?""今后不能吃海鲜了"。人们议论纷纷。

众所周知,"吃"能引发疾病。所以,正值国内外在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之时,公众就有必要对食源性疾病的一般知识有所了解。本文即为此目的向大家对食源性疾病略做常识性介绍。

医学上的所谓"食源性疾病",在传统的卫生领域内是指病源来自于饮食的疾病。通常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三大类。

一.食物中毒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摄食了含有或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多见于夏季。

最常见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沙门氏菌来源于污水、人畜粪便,它特别容易污染畜禽肉和鱼肉、奶类和蛋类食品,人吃了被细菌污染而又未被彻底加热的食物,大约在4-48小时内发病,典型表现是恶心、呕吐、腹泻、发烧。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最容易发生在单位食堂、街头摊贩等餐饮部门,进餐者同时出现暴发性的集体发病。

事有巧合。在笔者撰写本文时,据海外网8月9日报道,美国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当下,又出现了波及43个州的沙门氏菌暴发事件,至少有640人感染,来源与市塲上正在销售的洋葱有关。为此,当局要求民众将家中的洋葱(包括含有洋葱配料的沙拉、披萨等食品)立即扔掉。

另一常的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副溶血性孤菌中毒,副溶血性弧菌易污染鱼、虾、蟹、贝类海产品,中毒病人在发病前10余小时内常有生吃海鲜的历史,它以急性胃肠炎为表现,大便如血水样。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卫生措施不到位。比如,食堂、小贩等餐饮部门的食具和炊具没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原料腐败变质或没有煮熟烧透、生熟食交义污染、作熟的食物在常温下放置时间过长、生凉拌菜原料没有洗净、食品加工和销售人员带菌操作等。因此,食堂、饭店只要注重卫生管理,便能避免发生。就消费者个人而言,应尽量减少在外就餐机会,在家庭里生吃的瓜果蔬菜要洗净,不吃生鱼虾,加工肉食时要充分烧透,不吃剩饭剩菜,如果一定要吃,则吃前必须回锅热透。

2、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如河豚鱼中毒、鱼胆中毒、毒蘑菇中毒、鲜黄花菜中毒、生豆浆中毒等。

土豆的芽眼和青皮里含有有毒的龙葵素,在加工前应该削皮挖芽去除,芸豆含有有毒的皂素,经过加热烧透能将其破坏掉。这两种食物若处理不好,会引起中毒,在集体食堂(特别是中小学校食堂)里最容易发生,应引起警惕。

3、霉菌毒素中毒

常见的是黄曲霉毒素中毒,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由于黄曲霉在气温高和湿度大时宜在粮食与植物油中繁殖产毒,所以,预防这类中毒的方法就是不吃发霉变质的食物,比如,发霉的花生。

4、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化学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内引起的中毒。急性中毒见于误食和投毒,其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的可能性大,常见的用做投毒的化学物是农药、含砷的杀鼠剂。被人误食的最多见的一种有毒化学物是亚硝酸盐,因其外观很像食盐,此种情况在食堂、饭店等餐饮部门并非罕见。

现在引起社会不安的,还有化学性慢性中毒,其发生原因主要是:在食物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超量使用农药、食品添加剂(如漂白剂、香精、染色剂)和违规添加其他有毒化学物,以及使用非食品原料。

例如,在韭菜收割前使用剧毒农药久效磷,,在大棚生产的反季节蔬菜上过量喷洒农药,在加工果脯和果冻等小食品时超量使用防腐剂和色素。如此生产加工的食品流入市场后,造成的后果是:毒韭菜可能迅速致人非命。而随着食物日久天长的少量持续的摄入的各种有毒化学物,对人造成的慢性中毒同样危害严重。

食源性的慢性中毒损害的特点是:危害人群面广,对人体各器官产生的毒作用是潜在性的,是不知不觉的,经过蓄积发生的致癌、致畸、致突变和对男子生殖细胞的损害,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暴露出来。

食物中毒重在预防

消费者到超市和商场选购食品时,应提高警惕,要有自我保护意识。然而,要求所有的消费者都"睁大眼睛",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查验食品是否含有有毒物,显然不太可能。所以,有效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的关键是:国家要健全法制,要加强对从农田到餐桌的食物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的全面监管。

二.食源性肠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霍乱等,病原体是细菌或病毒,传染源是病人或代菌、帶病毒者(包括动物)。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感染有寄生虫的人或动物,常见的寄生虫是生活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体内的蛔虫、钓虫、蛲虫、旋毛虫、绦虫,还有些寄生虫生长在江河湖海中的鱼、虾、蟹、贝等动物体内。

多数肠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病原体存在于病人和感染者的粪便中,如痢疾杆菌、甲型肝炎病毒、蛔虫与蛲虫、钓虫的卵,因此,病原体能随着粪便或含有粪便的污水,污染到人手、餐具和各种器物的表面,进而污染食物,或者,由粪便直接污染食物,如田地里用人粪和污水浇灌的蔬菜。人吃了带有病原体的食物,病原体就进入了人的消化道,便会引发疾病。患绦虫病、旋毛虫病,则是人吃了含有囊尾蚴或幼虫包囊的猪肉而感染。

预防肠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重要措施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主要是: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生水,饭前和便后洗手,不用手抓吃食物,实行分餐进食制,提倡熟食,不生吃鱼、虾、蟹、贝类食物。在我国农村,蛔虫、蛲虫、钓虫的感染率很高,重要原因是厕所内的粪便暴露和使用人粪施肥,因此,要从移风易俗入手,加强人粪管理,对粪便、污水、垃圾作无害化处理。

预防绦虫病和旋毛虫病的重点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原料肉作兽医卫生检验。预防甲型肝炎等疾病,还可以注射疫苗。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是经济落后时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习惯的养成,这两类食源性疾病是不难控制的,比如,曾经对人类危害严重的霍乱在我国已被消灭,伤寒也很难见到。

长久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确实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例如,我国有80%以上的河流湖泊和60%以上的城市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约一半居民(尤农村居民)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一些蔬菜存在有机磷农药残留量超过标准,我国居民从食物中摄入的残留有机氯农药六六六为美国与日本人的10余倍。据国家海洋局的资料,检测我国沿海80余个地点采集的自然生长或人工养殖的贝类,发现相当一部分样品的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主要残留物是石油烃、砷、镉,还发现少数的样品中的大肠菌群含量偏高。与日本、美国和欧洲诸国比较,无论是环境污染之严重,还是每年食物中毒发生率之高,我国与美国等国的差距之大,都是勿容置疑的。

最后,再次申明:笔者在此并非是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机理,只是因为当前的疫情涉及到了居民的食物海鲜,故认为站在“病从口入”的角度,有必要向公众做些食源性疾病的科普介绍。更何况,如上所述,预防食源性疾病是我国居民面临的重大问题,各位网友应该对其有所了解。

【新型冠状病毒与海鲜】

刘政 主任医师。曾留学日本,为我国较早从事现代营养学与毒理学专家。获省部级与市级研究奖各三项,出版专著九部。在电视、社区、养老院做健康讲座数百场。

如果您想阅读更多有关健康与食品安全作品。就请在手机"百度"下载"今日头条"APP,查看"营养学教授刘政"。愿普天下男女老幼,人人健康平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