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樂享官##真相來了##關注食品安全#

半年來,據媒體報導,國內外對正在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染源有種種說法。

繼武漢海鮮市場和北京新發地出售的海鮮被某些人疑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源頭後,日前,因爲在大連一家加工進口海蝦的公司車間檢出了冠狀病毒,並在員工與家屬中確診了幾十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有人又一次將源頭指向了海鮮。至少認爲,海鮮在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海鮮者,海產魚、蝦、蟹、貝類等人類之食物也。

俗話說: 病從口入。"難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由食物入口引起的?""今後不能喫海鮮了"。人們議論紛紛。

衆所周知,"喫"能引發疾病。所以,正值國內外在探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髮生機制和防治方法之時,公衆就有必要對食源性疾病的一般知識有所瞭解。本文即爲此目的向大家對食源性疾病略做常識性介紹。

醫學上的所謂"食源性疾病",在傳統的衛生領域內是指病源來自於飲食的疾病。通常包括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三大類。

一.食物中毒有以下幾種類型:

1.細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攝食了含有或被細菌或細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多見於夏季。

最常見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中毒。沙門氏菌來源於污水、人畜糞便,它特別容易污染畜禽肉和魚肉、奶類和蛋類食品,人喫了被細菌污染而又未被徹底加熱的食物,大約在4-48小時內發病,典型表現是噁心、嘔吐、腹瀉、發燒。

沙門氏菌食物中毒最容易發生在單位食堂、街頭攤販等餐飲部門,進餐者同時出現暴發性的集體發病。

事有巧合。在筆者撰寫本文時,據海外網8月9日報道,美國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當下,又出現了波及43個州的沙門氏菌暴發事件,至少有640人感染,來源與市塲上正在銷售的洋蔥有關。爲此,當局要求民衆將家中的洋蔥(包括含有洋蔥配料的沙拉、披薩等食品)立即扔掉。

另一常的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是副溶血性孤菌中毒,副溶血性弧菌易污染魚、蝦、蟹、貝類海產品,中毒病人在發病前10餘小時內常有生喫海鮮的歷史,它以急性胃腸炎爲表現,大便如血水樣。

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衛生措施不到位。比如,食堂、小販等餐飲部門的食具和炊具沒經消毒或消毒不徹底、原料腐敗變質或沒有煮熟燒透、生熟食交義污染、作熟的食物在常溫下放置時間過長、生涼拌菜原料沒有洗淨、食品加工和銷售人員帶菌操作等。因此,食堂、飯店只要注重衛生管理,便能避免發生。就消費者個人而言,應儘量減少在外就餐機會,在家庭裏生喫的瓜果蔬菜要洗淨,不喫生魚蝦,加工肉食時要充分燒透,不喫剩飯剩菜,如果一定要喫,則喫前必須回鍋熱透。

2、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

如河豚魚中毒、魚膽中毒、毒蘑菇中毒、鮮黃花菜中毒、生豆漿中毒等。

土豆的芽眼和青皮裏含有有毒的龍葵素,在加工前應該削皮挖芽去除,芸豆含有有毒的皁素,經過加熱燒透能將其破壞掉。這兩種食物若處理不好,會引起中毒,在集體食堂(特別是中小學校食堂)裏最容易發生,應引起警惕。

3、黴菌毒素中毒

常見的是黃麴黴毒素中毒,黃麴黴毒素是一種強致癌物。由於黃麴黴在氣溫高和溼度大時宜在糧食與植物油中繁殖產毒,所以,預防這類中毒的方法就是不喫發黴變質的食物,比如,發黴的花生。

4、化學性食物中毒

化學性食物中毒是指化學毒物隨食物進入人體內引起的中毒。急性中毒見於誤食和投毒,其特點是發病急,死亡的可能性大,常見的用做投毒的化學物是農藥、含砷的殺鼠劑。被人誤食的最多見的一種有毒化學物是亞硝酸鹽,因其外觀很像食鹽,此種情況在食堂、飯店等餐飲部門並非罕見。

現在引起社會不安的,還有化學性慢性中毒,其發生原因主要是:在食物生產和加工過程中超量使用農藥、食品添加劑(如漂白劑、香精、染色劑)和違規添加其他有毒化學物,以及使用非食品原料。

例如,在韭菜收割前使用劇毒農藥久效磷,,在大棚生產的反季節蔬菜上過量噴灑農藥,在加工果脯和果凍等小食品時超量使用防腐劑和色素。如此生產加工的食品流入市場後,造成的後果是:毒韭菜可能迅速致人非命。而隨着食物日久天長的少量持續的攝入的各種有毒化學物,對人造成的慢性中毒同樣危害嚴重。

食源性的慢性中毒損害的特點是:危害人羣面廣,對人體各器官產生的毒作用是潛在性的,是不知不覺的,經過蓄積發生的致癌、致畸、致突變和對男子生殖細胞的損害,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暴露出來。

食物中毒重在預防

消費者到超市和商場選購食品時,應提高警惕,要有自我保護意識。然而,要求所有的消費者都"睜大眼睛",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查驗食品是否含有有毒物,顯然不太可能。所以,有效降低食物中毒發生率的關鍵是:國家要健全法制,要加強對從農田到餐桌的食物生產、加工、銷售等過程的全面監管。

二.食源性腸道傳染病與寄生蟲病

食源性腸道傳染病有細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傷寒、霍亂等,病原體是細菌或病毒,傳染源是病人或代菌、帶病毒者(包括動物)。

食源性寄生蟲病的傳染源是感染有寄生蟲的人或動物,常見的寄生蟲是生活在人和其他哺乳動物體內的蛔蟲、釣蟲、蟯蟲、旋毛蟲、絛蟲,還有些寄生蟲生長在江河湖海中的魚、蝦、蟹、貝等動物體內。

多數腸道傳染病與寄生蟲病的病原體存在於病人和感染者的糞便中,如痢疾桿菌、甲型肝炎病毒、蛔蟲與蟯蟲、釣蟲的卵,因此,病原體能隨着糞便或含有糞便的污水,污染到人手、餐具和各種器物的表面,進而污染食物,或者,由糞便直接污染食物,如田地裏用人糞和污水澆灌的蔬菜。人喫了帶有病原體的食物,病原體就進入了人的消化道,便會引發疾病。患絛蟲病、旋毛蟲病,則是人喫了含有囊尾蚴或幼蟲包囊的豬肉而感染。

預防腸道傳染病與寄生蟲病的重要措施是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主要是:不喫不潔食物,不飲生水,飯前和便後洗手,不用手抓喫食物,實行分餐進食制,提倡熟食,不生喫魚、蝦、蟹、貝類食物。在我國農村,蛔蟲、蟯蟲、釣蟲的感染率很高,重要原因是廁所內的糞便暴露和使用人糞施肥,因此,要從移風易俗入手,加強人糞管理,對糞便、污水、垃圾作無害化處理。

預防絛蟲病和旋毛蟲病的重點是,政府相關部門要對原料肉作獸醫衛生檢驗。預防甲型肝炎等疾病,還可以注射疫苗。

食源性腸道傳染病與寄生蟲病是經濟落後時期的常見病與多發病,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衛生習慣的養成,這兩類食源性疾病是不難控制的,比如,曾經對人類危害嚴重的霍亂在我國已被消滅,傷寒也很難見到。

長久以來,我國食品安全確實存在相當大的問題。例如,我國有80%以上的河流湖泊和60%以上的城市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約一半居民(尤農村居民)的飲用水不符合衛生標準。一些蔬菜存在有機磷農藥殘留量超過標準,我國居民從食物中攝入的殘留有機氯農藥六六六爲美國與日本人的10餘倍。據國家海洋局的資料,檢測我國沿海80餘個地點採集的自然生長或人工養殖的貝類,發現相當一部分樣品的有害物質殘留量偏高,主要殘留物是石油烴、砷、鎘,還發現少數的樣品中的大腸菌羣含量偏高。與日本、美國和歐洲諸國比較,無論是環境污染之嚴重,還是每年食物中毒發生率之高,我國與美國等國的差距之大,都是勿容置疑的。

最後,再次申明:筆者在此並非是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生機理,只是因爲當前的疫情涉及到了居民的食物海鮮,故認爲站在“病從口入”的角度,有必要向公衆做些食源性疾病的科普介紹。更何況,如上所述,預防食源性疾病是我國居民面臨的重大問題,各位網友應該對其有所瞭解。

【新型冠狀病毒與海鮮】

劉政 主任醫師。曾留學日本,爲我國較早從事現代營養學與毒理學專家。獲省部級與市級研究獎各三項,出版專著九部。在電視、社區、養老院做健康講座數百場。

如果您想閱讀更多有關健康與食品安全作品。就請在手機"百度"下載"今日頭條"APP,查看"營養學教授劉政"。願普天下男女老幼,人人健康平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