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维安

“三岁定八十”这句话如果是真的,那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点明了重点。

因为要想当好孩子第一任老师,并不那么容易。

《父母语言》这本书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达娜·萨斯金德所编著,她和她的团队发起这个倡议,主要是为了论证父母语言对孩子的影响会直接塑造孩子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正是父母的语言。一个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会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台机器,父母的语言就是在为孩子创造超级机器的过程。

其实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大脑还没有完全定型,在发育中接收到什么信息就会吸收什么信息,没有吸收到的部分正是他们所缺失的,以至于后来有的孩子很聪明,反应敏捷;有的孩子很努力,成绩却一般;还有的孩子喜欢艺术,有乐感等。

当孩子大脑定型后,特点也会定型,再去弥补也是于事无补。

美国有一组调查数据显示:靠救济金生活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616个;工薪阶层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1251个;高收入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是2153个。

所以,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输在成长的起跑线上”,这是因为他们会接收到很多消极的单词和粗鄙的语言。反之,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则是包含了积极、正能量的词汇,这些数量比低收入家庭孩子多56万个。

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两位教授经过研究得出结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的译者也说,早期教育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最大化“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第一认知

最近在网上看到个视频,视频里有个快三岁的女童,通过人工耳蜗第一次听到声音,那一瞬间她被震得嚎啕大哭。

很多人表示看哭了,觉得心酸不已。

其实更让人心疼的是,孩子听到声音时的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害怕。因为从未听见过这个世界的声音,更不知道父母的声音是怎样的,一切对她而言都是陌生和恐惧的,才会大哭起来。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说:“双目失明让我看不见世界,双耳失聪让我听不见人心。”

父母的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珍贵的,孩子从出生就能听到父母的语言是十分幸运的事,如果脱离了语言孩子的大脑会受到阻碍,也很难得到促进和提高。

幸好,现在有人工耳蜗技术可以帮助耳聋儿童重获听力能力,让听觉神经得到刺激,从而影响整个大脑的发育。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听到父母的语言,早从1993年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就建议新生儿接受听力筛查,以便尽早给予干预。如今我们国家的妇产科医院也同样会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以免孩子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因为听力障碍是很难被治愈,最好治疗法也仅是改善而已。但大脑神经中,一旦出现脑性瘫痪、中风等问题,就可能直接让大脑神经受损。

尼姆·托特纳姆说:“丰富的语言环境就像氧气。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觉得理所当然,当你没有它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它是如此重要。”

患有耳聋的孩子越晚听到声音,智力发展就会越缓慢,同样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会更差。一般孩子在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水平便可以反应出他未来的学习水平。父母的语言不仅能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也可以给孩子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父母若是希望孩子未来的学习优秀,成为更加出色的人,首先就要从语言上做出努力,如果孩子患有听力问题就及早干预和治疗,而无论家境贫穷还是富有都要给孩子多讲积极、正面的话,因为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会增长越快,智商也会越高。

3000万词汇量的差距,不止一个童年,还有希望

关于3000万词汇量差距的说法,国外研究者也有争议。比如人早期的语言是否与外部语言环境有关?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是基因决定,也有人认为是需要经过后天训练。

在强化训练提高孩子语言习得能力上,曾提出过一个类似于“老鼠按杠杆实验”的激励机。美国的乔姆斯基则认为,人从一出生就具有掌握人类一切语言的能力,所以人在幼儿时期学习语言会特别快。

为了这一理论得到证实,研究者们对55个家庭进行了观察和数据收集,三年后发现,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相似性”在孩子们身上逐渐显现。并且由于父母们与孩子每天交流的时间不等,有的甚至不交流,使得这群孩子最后的语言词汇量差距达到3000万个。

其实,父母天生就具备规范孩子们的能力,这样的规范也为孩子学习语言提供了最佳条件。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童年,应该从每天的沟通和交流时间开始。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变是善于言谈,能说会道,就看父母在家如何表现和示范了。

我认识的一位宝妈就曾说起,自己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比同龄的孩子要强很多。原因是她在孩子一岁左右就开始进行亲子阅读,孩子吸收的词汇量越多,表达就越好,说话的逻辑也十分清晰。

在上了幼儿园后,孩子回去后竟清晰的告诉她,班上的老师不喜欢小朋友,从而让她决定给孩子转学。那个幼儿园其他的孩子虽然也有表现出厌学的情况,却从来没有跟父母说过自己在幼儿园的表现。

还有一位宝妈则说,自己跟孩子一起做的最多的便是一起读绘本,后来她的孩子在四岁时便认识三千多个字,还会做多位数以上的加减法,五岁多已经可以自己用电脑写短篇故事了。

书本大概是父母能想到增加孩子词汇量最好的工具,而阅读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当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词汇量要跟孩子沟通交流时,书本中的语言、词句、文字可以辅助家长,也能为孩子提供更多词汇。

并且,阅读不分年龄,越早越好。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该跟孩子说什么?说多少话?怎么和孩子说话,这些都可以从书本中来获取。与此同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语言越多,语言能力就会越好。

最重要的是,同龄孩子之间真正的差异主要是智商、词汇量、语言处理速度、学习能力、成功能力、潜力。

3000万词汇量的鸿沟还与大脑及大脑发育有关,因为孩子会通过接收到词汇量来进行思考,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大脑语言处理速度。

有研究发现,两岁的孩子与同龄孩子的词汇量和语言处理技能差距多达六个月以上。

总之,想让孩子的智商、情商、未来的学习力提高,就该从孩子的童年时期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作为父母,即便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条件,优越的物质基础,但却可以多跟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语言发展得到提高。

孩子早期语言环境影响大脑功能,决定智商、社交和情商

有研究发现,孩子从出生起,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其带来的影响是人的记忆力、情感、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能力。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里提到一个案例,作者的叔叔在出生时就患有先天听觉障碍,从小到大都一直在用手写文字交流,并且也在聋哑学校上学。直到40年后,他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可还是没有办法改变他患上瓦登伯格氏症的事实。正由于他的听力障碍,导致大脑潜力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出来,以至于知识水平仅有四年级的程度,作者更说他也是3000万词汇量差距的受害者,表示“如一个小孩子一生缺乏词汇,不管他听力是否受损,将来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或手语能力都会受到永久性的不利影响。”

婴儿从最早开始听到第一个词汇时,就已经会在脑海里进行计算,并对词语进行分析,所以婴儿为什么可以听懂父母的话,在没有人教他们的时候可以精准接收到信息并给出反应。并且他们在开口说话的之前,已经在心理进行了反应练习,这是人类天生的本能,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本领却在退步。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的语言敏感期都在6岁之前,父母应该抓住这个语言敏感期加以引导,为孩子输入大量的词汇信息。

语言发展为孩子将来的成长提供了很大助力,例如思维能力、人生观。有些孩子数学学不好,父母会以为是脑子太笨,实际上这跟孩子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关系。

人在幼儿时期对数字往往是没有概念的,但他们却具有数学能力的探索,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把语音数量和的物体数量联系起来的能力,而这也决定他们未来的数学能力。

想要让孩子的空间能力、数学能力变好,父母语言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如果日常生活中,父母跟孩子交流时可以经常提到这些词汇,让孩子听到更多,则孩子的表现往往会出人意料,更聪明,更出色。

培养孩子的学习力,除了加强兴趣,还要勤加练习。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作为“成长型思维模式”领头人,他认为教育者和父母都该形成“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缺乏能力并不是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

所以学习数学也好,学习其他任何课程,都不要给孩子定型成女生学这个不行,男生学那么不行这样的思维,久而久之便会在孩子的脑海里固定成型,影响他们的智力,改变他们的学习成绩。

当然,也不能一味的夸赞,盲目的评价孩子。就像卡罗尔·德韦克所说:“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称赞,它就会变成一种负面力量。”

经过种种研究和分析都表明,父母的语言决定孩子智力的重要性、稳定性,意志力、自我调控和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品德,思想,未来的一生。

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可以通过语言交流、谈话来改善,让孩子变得更有创造力,拥有自我管理能力、执行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毅力培养等方面。

我们在为“3000万词汇差距”而震惊的同时,更应该看懂这背后所提到的问题关键,例如要为孩子的成长做点什么?父母又该建立怎样的信条。

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天生聪明的孩子,每个聪明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善于沟通的父母,通过后天培养而达到。我们必须要关注孩子的每一刻成长与发展,让孩子的童年不要过度依赖动画片、手机、电子产品,而要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用丰富的语言滋养孩子大脑,促进智力发展,缩短与他人之间的“3000万词汇差距”。

最后,每个父母都要记住“3T”原则,即:Tune in(共情关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轮流谈话)。

在与孩子交流时,记住这三个原则并融入进来,做到观察、理解、行动,以便父母也能更好的关注到孩子的反应,是否有意识在听,能否进行讨论、交流、沟通。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问题所在并有了解决方法,那么身为父母的我们就该给孩子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他们拥有一生的生存技能。

从孩子到来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该做好准备去成为负责的父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