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利率下行將侵蝕投資收益,交行行長劉珺談當前資產配置內外部環境三大特徵

當前,居民資產配置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尤其是長期利率下行將顯著侵蝕投資收益。

“中國或許正成爲當前全球投資的熱點,人民幣資產的全球吸引力顯著增強。”交通銀行行長劉珺於8月11日晚間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主辦的曲江講堂上分享道。

劉珺認爲,資產配置中,控制風險永遠是首要要素,而多元化配置則是投資取勝的唯一抓手。對於當前我國居民資產配置,劉珺提出三點建議:第一,量入爲出,理財宜早不宜晚;第二,不要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第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資產配置內外部環境呈現三大特徵

“在新的內外部環境下,資產組合與以往不同,過去的經驗未必能夠指導未來。”

劉珺提到,儘管此前投資新興經濟體是一種提升收益的方式,但在疫情背景下,部分新興經濟體的脆弱性加速暴露,新興經濟體不再適合作爲整體板塊開展投資,而是需要在個體分析的基礎之上有效增加顆粒度,使新興經濟體的活動投資變得更爲精確。

當前,疫情導致的不確定性大於確定性,而在資產配置內外部環境方面,劉珺認爲目前呈現有三個特徵:一是,疫情導致金融市場出現歷史性大波動。風險資產和避險資產普遍陷入“流動性危機”,負利率也將成爲常態。

二是,投資的方式和行爲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被動型投資的興起和快速發展在解構傳統投資的同時,也與量化和智能投資一起開始建構新的投資格局。

三是,應對疫情的超常規財政政策爲未來全球市場埋下風險隱患。疫情期間,幾乎所有發達經濟體都推出了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預計政府槓桿率將普遍超過100%。作爲風險發源地,美國具有風險全球配置的能力,其向全球轉移風險給其他國家埋下了隱患。

利率下行將侵蝕投資收益

據瞭解,在資產配置領域中,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高達一定程度時,其國民或機構對房地產的投資就會降低,而人均GDP一萬美元通常就是這道“分水嶺”。劉珺指出,2019年,中國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這意味着國內居民對金融資產的配置需求或將逐步上升。

“相對於其他投資,不動產投資的變現能力相對較弱,同時對地點的要求相對較高,關鍵時候如果想變現,可能要付出相對較大比例的折讓。”劉珺表示。

從房產投資的角度看,伴隨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房住不炒的調控引導,房地產市場將逐漸迴歸理性。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以及房價漲幅均在逐漸放緩。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利率長期呈現下行狀態,而中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呈現出震盪走低的趨勢。劉珺認爲,未來中長期利率的下行或許是一種常態,而長期下行的利率會使收益率增長更加緩慢。

劉珺強調,做好資產配置,控制風險永遠是首要要素,而實證研究已經證實,多元化配置是投資取勝的唯一抓手,“分散配置、組合投資可以讓收益波動明顯降低,資產配置的多元化是投資唯一的免費午餐”。

針對當前形勢下的中國居民資產配置,劉珺從以下三方面給出建議:

一是量入爲出,理財宜早不宜晚,有閒錢才做投資理財。投資者要認識到做好財務安排的重要性,有些理財產品不能馬上變現,所以要在日常使用和未來應急之需的基礎之上進行理財。同時,理財應儘量早,越早存錢,複利效果越驚人。

二是做任何投資決策前,都需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追求高收益的同時,承擔的風險通常也會增加。

三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資產配置對專業性要求很高,從市場研判到制定配置方案,再到執行配置方案,如果是非專業團隊或缺少專業經驗,就很難做得好。建議委託專業的機構和人士進行投資理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