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想到,一向以“大沙發”著稱的天籟也能上賽道,而且表現超想象。

剛剛過去這個週末,這場天籟的試駕在“冰與火”之中拉開序幕——之所以說冰與火,是因爲我們出發時,重慶主城還是直逼40度的高溫,而到了賽道所在地萬盛黑山谷,不僅溫度降了不少,更是陡然間來了場瓢潑大雨,使得原定週六下午舉行的賽道體驗,不得不推遲到了第二天。

但也正是因爲突如其來的暴雨,讓這場以車主和準車主爲主要參與者的體驗營活動,增添了意外之喜。

不得不說的超變擎,捨得踩油門就有驚喜

在上賽道之前,從重慶主城到黑山谷這段上百公里的路程,我們已經深度體驗了天籟。總的來說,無論城市道路、高速、國道還是盤山公路,這一代天籟雖說不是每個方面都能令人滿意,但整體上比印象中的前幾代天籟增加了不少駕駛的樂趣。

這是筆者首次試駕這一代天籟。在城市裏面穿行的時候,並沒有覺得這款車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當我們進入郊區撒開丫子跑起來,才注意到,無論提速還是底盤表現,這一代天籟都不再是那個溫吞的大沙發了。

先說動力,因爲這一代天籟首次引入了可變壓縮比的超變擎,當轉速進入3000轉以後,一腳油門下去,強烈的推背感甚至會讓初次駕駛它的人有些措手不及,在經過短暫適應之後,你會非常享受那種如約而至的暴力提速,在超車時尤爲受用。此前官方數據表明,新天籟2.0T車型零百加速只需6.42秒,這在國內20萬元左右的B級車領域,已足以秒殺一衆合資對手。

但筆者也要提醒各位,駕駛2.0T的新天籟,熟悉發動機的脾性非常重要。因爲它不像一般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會有一個持續的峯值扭矩平臺期,日產這臺代號“KR20”的2.0T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發動機,峯值扭矩只出現在4000轉,要想獲得理想的扭矩輸出,3000轉左右是一個比較合適的起點。因此,日常超車需要做好預判,如果你此時的轉速較低,要留出近一秒的預先提速時間。

正如一位參與賽道活動的車主所說,開新天籟2.0T車型,捨得踩油門,一定有驚喜。

CVT變速箱只適合買菜車?新天籟說NO

新天籟在提速方面的優秀表現,那臺2.0T發動機並非唯一功臣,其匹配的CVT變速箱也值得一說,因爲它模擬了8個檔位,並配備有換擋撥片。

一般來說,強調運動的車型不會選擇CVT,因爲那是平順和節油的選擇,但新天籟卻在此基礎上,很好地兼顧了提速響應的迅捷和線性。

據悉,日產爲這一代天籟兩種排量車型分別匹配了兩種不同的CVT變速箱,2.0L車型的變速箱最大適配扭矩250牛米,爲鋼帶式,而2.0T車型的變速箱最大適配扭矩380牛米,爲鏈條式,並模擬了8個前進擋。所以,CVT不能承受大扭力發動機的說法,其實已經是老黃曆。

在實際駕駛中,2.0T車型的這款CVT變速箱很懂駕駛者的意圖。比如,起步時候想來個“一騎絕塵”,直接油門到底,在線性而猛烈的提速過程中,如果你前面沒車,保持油門到底大概6.42秒之後,你的速度就上百了,毫不拖泥帶水;再比如,行駛中超車,覺得直接踩油門還不夠直接,那就手動操作換擋撥片,降一擋或乾脆連降兩擋,發動機會十分聽話的拉高轉速,匹配你對推背感的需求,而此時的變速箱會表現得跟AT變速箱一樣聰明聽話。

我想,在當前20萬元左右B級車中,大概也只有親自感受過新天籟2.0T,你才能改變有關“CVT變速箱只適合買菜車”的固有認知。

而且,這臺CVT變速箱不僅照顧到了車主們偶爾萌生的運動想法,其在油耗方面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傳統優勢。我們此次從重慶主城到黑山谷,一車四人,僅有少部分高速公路行程,綜合油耗只有7.6升/百公里。

“大沙發”賽道釋放激情的一面

一直以來,天籟給人的印象,除了舒適還是舒適,因爲它底盤設定偏軟、座椅偏軟、提速溫和,坐在裏面甚至比自家沙發上更有一種慵懶的感覺。

但在這一代天籟這裏,情況發生了變化。

在黑山谷這條2.1公里長的F3賽道上,參賽者最快跑出了1分31秒04的成績,第三名跟冠軍之間僅相差0.26秒,而取得亞軍的參與者表示,“感覺還能更快”,只是因爲自己不是專業車手,所以不敢再開快了。

確實,對於這些未經任何改裝的新天籟,參與者又是首次進賽道,能刷出這樣的速度,已經相當優秀。要知道,這可是在雨後賽道並未徹底乾透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

據一位參加活動的年輕人表示,新一代天籟在賽道上呈現出的運動特質,着實讓他大喫一驚,跟之前在4S店試駕完全就是兩種不同的感受。“最意外的就是動力,只要你敢踩油門,車子就沒有怯場的時候,唯一有點遺憾的,就是底盤還不夠硬,彎道里面極限不夠高。”

但他也表示,對於一款家用爲主的B級車而言,太硬的底盤也不現實,畢竟它只是照顧到年輕羣體偶爾迸發的運動需求。舒適還是它的底色。

底盤軟硬適中,隔音有待提升

對於這款2.0T的新天籟,要說有什麼地方還可以進一步提升運動感的,那就是底盤了。

大家都知道,天籟一貫以來的特點就是舒適,跟運動不沾邊,但這一代車型明顯做出了折中的處理辦法。比如一個很有趣的細節,筆者注意到前排和後排座椅就是兩種風格——後排依然是柔軟的大沙發,但前排就明顯硬一些。看得出,這一代天籟同時在照顧駕車者和乘車者,完全不同取向的兩種感受。

而在經過幾個小時的試駕之後,筆者注意到,新天籟的整體底盤調校,其實只是在之前純家用和商用的風格基礎上,增加了少量的運動氣息,懸掛設定比前代車型硬,也更有韌性,但距離一款運動型車還有距離。具體表現在過彎道中,就是速度偏高時側傾控制不夠理想——當然,這都是以一款運動型車的標準去看待的。

新天籟底盤方面需要表揚一下的,是輪胎。因爲在山上遭遇暴雨,我們很多時候不得不面臨很深的積水,可即便如此,我們下山時一點也沒有擔驚受怕,這套輪胎的排水性和溼地抓地能力相當讓人放心。

而真正讓我感覺需要提升的細節,是底盤的隔音。也許是爲了匹配年輕消費者的運動需求,這一代天籟對隔音的控制不如前代車型那麼極致,在路況不是很好的道路上,能聽到較明顯的路面噪音。但同車試駕的一位年輕同行卻不這麼認爲,他表示,既然要體現運動感,能聽到發動機聲浪和輪胎的嘯叫,是必不可少的——好吧,看來我已經不知不覺間進入了偏好舒適的年齡。

最後說說

此次雖是筆者第一次親密接觸新天籟,但綜合賽道上的體驗,以及往返超過兩百公里的試駕,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出這一代天籟爲了迎合年輕消費者而做出的改變——大沙發依然還是大沙發,卻又不僅僅是大沙發。

就此次深度體驗來看,如果說前幾代天籟都是徹底的舒適性取向,那麼這一代就往着運動方面有所傾斜,只是天平的平衡點依然還在舒適這頭。如果用打分來表達,我會給這一代天籟在舒適性方面打7.5分,而運動方面分走了另外的2.5分。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線外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