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肤色的变化,是由太阳引导的演化过程,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肤色的深浅与紫外线的强弱是正相关的,紫外线越强的地方,原住民的肤色就越深。肤色与气温关系不大,气温与体毛有关,黑人体毛较少,白人体毛较多,黄种人居中。

在600-700万年前,人类与黑猩猩分家,人类为了获得更强的活动能力,就需要更强的散热能力,浓密的毛发不利于散热,所以人类祖先的毛发开始退化,同时增加了体表的汗腺,如今人类的汗腺有300万个。

但是毛发脱落之后,人类祖先又要面对紫外线的威胁,紫外线通俗被分为三个波段,长波、中波和短波。中波紫外线可以直接被皮肤吸收,造成DNA畸变,长久积累之后导致皮肤癌。而长波紫外线则可以激发皮肤长生活性氧类物质,引起DNA损伤。为了抵挡紫外线的伤害,人类体内的黑色素就有了用武之地。黑色素由黑色素细胞产生,可以吸收紫外线,并消除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自由基。也就是说黑色素的数量决定了抵挡紫外线危害的程度。

但是,如今各人种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大致相当,区别在于,黑人的黑色颗粒大且多,不易消失,分布于表皮各层细胞中;黄种人的黑色素颗粒小,易被分解;白人则排在黑人和黄种人之后。

而黑色素颗粒的产生又依赖于阳光的照射,紫外线可以激活酪氨酸激酶促使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颗粒,因此紫外线的越强,产生的黑色素颗粒越多,两者相辅相成。

但仅仅是紫外线不足以让人类肤色变化,还需要两种维生素来配合,那就是维生素D和叶酸。

维生素D需要靠紫外线在体内合成,叶酸不能合成而且会被紫外线破坏。缺乏维生素D会得佝偻病,缺乏叶酸会胎儿畸形和夭折,两者缺一不可,要想利用紫外线使两者在体内达到合理水平就需要肤色的帮助,黑色素必须维持紫外线进入量的平衡,不能多也不能少,经过长期的演化与适应,到最后每个地区的人皮肤的黑色素含量都大致适配当地的紫外线水平。

黑皮肤可以保证他们在非洲的阳光照射之下同时获取适量的维生素D和叶酸,所以就传承下来了。

▲世界太阳辐射分布。

▲世界肤色分布。

约在数十万至数万年前,一部分人类祖先走出非洲,向欧洲和亚洲扩张,并经过白令陆桥进入美洲,进入高纬度的人类不得不穿起衣物御寒,皮肤接受的紫外线不足会使合成维生素D减少。但是维生素D可以从鱼、蛋和动物内脏里摄取,所以靠这些食物为生的话皮肤黑也可以在高纬地区生存,也就是靠皮肤吸收的紫外线太少导致维生素D不足,但是可以靠食物来补充。

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问题就来了,那就是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进入了农业社会之后,食物变得单一,开始缺乏维生素D,只好调整肤色使其变白。也就是说欧洲人可能是几千年前才变白的(这个结论听起来有点像ZZ正确)。

而生活在极地的因纽特人至今仍然不是很白,因为他们没有进入农业社会,长期以捕捉海洋动物为食,摄入大量的维生素D,不需要变白。如果让因纽特人少吃肉多吃粮食,那他们就会越来越白,不过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必须注意的是,以上解释只是阶段性结论,受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和国际环境所影响,并非板上钉钉,或许等到未来人类科学进步之后,以上结论会被推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