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火藥味最足的兩個人,近期要說丁當和黃聖依了。

丁當在社交網絡上發“美國隊長”的海報,隱喻隊長難當。結果黃聖依也曬了一張自拍,抱着一本《帶團隊就是這麼容易》的書。

針尖對麥芒,丁當也是很憋屈。她在節目裏並沒有跟任何人對着幹,相反,之所以被挑事,是因爲她太注意其他人的臉色了。第二期姐姐們分團,丁當在“艾瑞巴蒂”組裏唱功最好,被推選爲隊長,但後來張萌在直播裏說:其實自己之前就被選爲隊長了,只是後來團隊意見不統一,自己也不好邀功,就把隊長讓給了丁當。

突然被推選爲隊長,丁當有點懵,她後來的小訪談裏表示:其實我覺得這個浪來的有點太快。結果,沒有“大姐大”張萌的引導,性格溫順的丁當毫無隊長準備,根本控不住場子,6個姐姐爭先提出自己的主張,場面一團亂。“豪門闊太”黃聖依最先發話:“先把後面的歌給分了”,不是隊長卻搶了隊長的活,不但直接表示對丁當的不尊重,還搞亂了團隊的討論。

身爲隊長的丁當卻沒指正,任由黃聖依把後面的高音分給自己。其他姐姐也被帶歪,開始爭先恐後“搶”歌詞:誰唱哪段、誰要哪行……丁當幾次想要開口,都欲言又止,後來乾脆不管了,靠在椅子上咬嘴脣。由於隊長逃避,團隊的混亂變本加厲了,後來丁當想要表達自己意見時,也頻頻被其他姐姐“懟”回去。

最後“艾瑞巴蒂”組上場表演時,被網友評爲“所有姐姐裏最差的一個團”。連一向“甜言蜜語”的黃曉明都說:不是差,是非常差。表演砸了,丁當也不甘地哭了。她後來說自己當時的心情:知道問題很大,但就是不想得罪別人,乾脆就逃避了。其實丁當比誰都想拿第一,一雪初次上臺時得分很低的前恥。但黃聖依、劉芸、張雨綺等得罪不起的“大人物”,讓她害怕說錯話。

恐懼面前,丁當不知道該怎麼辦,乾脆躲進自己的小世界裏,不敢出來。面對自己無法掌控的環境,人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傾向。就像樓下鄰居下棋,總愛先說一句:“我好幾年沒摸過棋了”,其實天天都在下。但這樣說,能夠爲自己可能的失敗找個臺階下,避免面子輸得太難看。保護自己是人之常情,可爲了不失敗,連下棋的想法都不表達,只站在一邊圍觀,就屬於自我保護過度了。

誠然,丁當有她的憋屈和難處,但她過度在乎自己的感受,沒有盡到隊長的職責,也是不爭的事實。其實不止丁當,很多姐姐們都有過度自我保護的傾向:陳松伶上臺表演時,發現耳麥有問題但“不敢說”,其他姐姐也表示“我當時也是不敢說”。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過度自我保護”,聊一聊那些一有風吹草動,就縮回“地洞”裏的心態,到底是因爲什麼?

自我保護,是個體爲了維護心理平衡,通過壓抑、補償、昇華等手段,改變對心理緊張的主觀感受,減少痛苦的行爲。由於生活充滿了變數和打擊,我們常常用各種方式保護自己:比如“看菜下飯”:同學聚會,面對大款土豪,每個人都“謙虛”自己沒掙多少錢;面對打工一族,卻會不經意的顯擺自己活得多成功;貶低他人抬高自己:夫妻吵架,妻子數落丈夫“爲這個家貢獻太少”,表示自己爲家庭貢獻很多。丈夫埋怨妻子“不體貼”,覺得自己幸苦掙錢就是貢獻;否認事實:臨近考試,每個同學都說“糟了我沒怎麼看書”,可私底下熬夜苦讀,表面上“都沒怎麼看書”,成績差距卻非常明顯。

長期活在不舒服的體驗裏,人會患上抑鬱、焦慮症結,自我保護機制能夠保護個體的內心正常運轉,排解負性情緒,是真實、正常且合理的。可過度的自我保護,卻會成爲社會關係問題的根源。安娜。佛洛依德在《自我與心理防禦機制》這本書中提出:爲了成爲我們所期望的樣子,個體會用各種方式保護自己。但有時,這些方式並不符合現實情況。

“期望的樣子”脫離了現實,可我們仍然執着於期望,就會做出很多脫離現實的舉動。心理督導課上,我的老師就講了這樣一個案例:氣溫漸升的5月底,一名年輕女性穿着厚外套走進諮詢室,十幾分鍾之後,諮詢師提出:“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的服裝不合適?”來訪者一頭霧水,經過半小時的諮詢,她才發現自己穿得太多,都捂出汗了,可她怎麼沒有發現呢?十幾次諮詢之後,來訪者說出事實:她的母親很強勢,從小就要求她穿老氣、臃腫的衣服,長大之後,比起漂亮時尚的衣服,厚外套更能讓她感到安全感。由於母親的影響,她性格懦弱,現實生活中自尊受挫了,她不會展示力量,只會下意識把十年前的舊衣服翻出來穿。舊衣服,就是她保護自己的“地洞”,當她感到自己沒有安全感,就會穿上它們逃避現實。

安娜·佛洛依德認爲,過度的自我保護,也是不成熟的自我保護。小時候用厚衣服來保護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自我保護機制會“更新換代”,再受到打擊,會用更成熟的機制來更好的保護自己。比如:練習拒絕他人的禮貌用語;努力提高工作成績和收入;培養對服裝的審美品味。如果自我保護機制沒有“更新換代”,長大了還像小時候那樣保護自己,他人便會覺得她與現實脫節,下意識遠離她。封閉自己內心,過度的自我保護,會讓人遊走於“逃避-攻擊”兩個極端,要麼讓他人覺得他在逃避現實 ,要麼讓他人覺得他在武裝自己。無論哪一種,都會妨礙個體的正常關係,讓人際關係充滿阻礙。

爲什麼過度自我保護,會讓人感到攻擊和逃避?因爲過度自我保護的心理動機是維護自尊心。它有以下七個大類:反抗、攻擊、多疑、封閉、自我陶醉、貶低他人、合理化。每一種都會讓個體封閉自己,拒絕敞開心扉,當他人渴望和個體建立關係,這就會成爲一種隱形的攻擊。當個體從現實中逃離,躲進自己的“夢幻島”,切斷和外界的聯繫,就會成爲躲進地洞的“鼬鼠”,讓他人感到無法靠近的疏離感。如同堂吉柯德爲了證明自己是“英雄”,向幻想中的“怪獸”發起挑戰,但現實中,那隻“怪獸”不過是一座大風車。他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爬起,所有的努力都是他人眼裏的笑柄。

爲了不讓過度自我保護機制,損害人際關係,我們需要讓自我保護機制“更新換代”,從原始、幼稚的機制蛻變爲更加成熟的機制。這分爲三個步驟:首先,要了解引發過度自我保護的情緒。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他人無心的一句話,我們聽着特別刺耳,儘管知道對方並沒有針對我們,可依然感到難以釋懷。打擊我們自尊心的,不見得是當時當下的事實,有可能是童年的遺留創傷、泛化的焦慮情緒、過度的緊張心態等等。因此,當我們感到自尊受損,不妨冷靜下來反問自己:我爲什麼會感到受傷?爲什麼我會過度解讀他人的話?這種情緒是否似曾相識?我是否覺得自己被小瞧了?對方是否是無意的?我是否被一股衝動驅使,嘗試做一些並不理智的事情?

在反問中逐漸冷靜下來之後,我們需要認識到自我保護機制的重要性,接納它,而不是阻抗它。的確,有時我們會爲了保護自己,做一些錯誤的事情,但這些錯誤的事情也是成長必經的過程。漫長的痛苦和無助時光中,它曾是我們賴以爲生的武器。認可自我保護機制的價值,這會讓你感到自己的行爲是有意義的,賦予自我能量,從而有力量壓制住失控的情緒,不至於爲了維護自尊,做一些衝動、有損現實關係的事情。最後,應該看到自己的需求並負責。他人的行爲激起了我們的負性情緒,但一個成熟的人,會將自己的情緒歸於自己,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因此逃避現實、攻擊他人。

日本社會學家池田大作說:“任何生命都是把保護自己當作至高無上的目的,這是生命世界裏的原則。”自我保護是人類生存的心理武器,但它的存在意義,不是爲了對抗外界,而是爲了讓我們的內心足夠快樂、幸福。對一個過度自我保護的人來說:你以爲外界誤解了你,其實是你誤解了世界。成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我們從牙牙學語的嬰兒,成長爲能夠保護自己、對抗世界的個體,當我們足夠強大,便該思考如何保護自己的同時,也不傷害他人。老話說得好:大道至簡。成熟的自我保護機制往往簡單坦誠、化繁爲簡,畢竟,無論用什麼方式保護自己,我們最終都要回歸到和平的日常生活。而在日常生活中,帶刺的鮮花總是隻可遠觀,柔軟的花朵才被人們青睞。在人生這片花園裏,我們不但要做一個“愛花”的人,更要做一個懂得“賞花”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