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鹿泉區黃壁莊鎮半夏規範化種植基地,微風吹來,一壟壟的半夏隨風起舞,不僅綠了田地,還爲村民們增收提供了一條新路,托起了村民們的“小康夢”。

長勢喜人的中藥材

“以前,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加上零散的務工,經濟收入低。現在通過種植半夏,我們也走上致富路。”鹿泉區黃壁莊鎮東昇村黨支部書記劉波元說。

據瞭解,鹿泉區黃壁莊鎮位於水源保護區,根據相關政策禁止上工業項目,企業較少,種植農作物是村民主要經濟來源。如何靠土地種出“黃金”,是該鎮面臨的一個難題。近年來,根據水源保護區實際,該鎮緊緊圍繞“四個農業”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產業基礎、調研學習、自身優勢等條件,大力發展中草藥特色種植。

“我們鎮土壤大部分是沙土地,非常適合種植根莖類的中草藥,並且種植中草藥不使用化學藥物,也沒有污染排放,經濟效益也比其他作物高很多。種植中草藥即符合水庫水源保護區的政策,也爲村民提供了一條致富路。”河北生之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文超說。據瞭解,該鎮現有中草藥種植面積870畝,種植品種包括半夏、地黃、居麥、白朮、苦蔘、丹蔘等。

種植基地

“以前種地扣除生產成本,不計算人工費,13畝地一年總共才能掙將近1萬元。後來,土地都租給了‘生之谷’,租金一年5200元,在公司幹活工資3萬多元,一年下來能掙近4萬元。與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祕喜海是黃壁莊鎮東昇村人,家裏有13畝地,以前怎麼也沒想到有一天會與中草藥種植發生交集。

發展農業,人才是關鍵,技術是支撐。由於羣衆思想保守,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於中草藥種植抱有懷疑態度。對此,該鎮積極發揮青創平臺作用,結合鎮青年人才庫建設,連續召開中草藥種植座談會、中草藥種植交流會,聚集鎮優秀青年智慧和力量,將中草藥種植大力推廣,初步形成了以生之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爲主體,建設中草藥實踐田的思路。同時,利用生之谷田間課堂,吸引更多年輕力量的加入。

查看農作物種植情況

爲解決中草藥種植技術問題,該鎮主動走出去,追求科技理念更新,尋找適合大衆的中草藥種植技術。在省財政廳的介紹下,與安國市藥都藥業商會取得聯繫,經過前期系列溝通、探討,上呂村、下黃壁村、古賢村與安國市聚弘中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安國市藥都藥業商會簽訂了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協議書,引進安國市中草藥標準化技術,麥收後計劃種植中草藥(牛膝)458畝,全鎮中草藥種植推廣初顯成效。

“接下來,我們將打造藥遊結合的中藥材種植模式,將中藥材種植與旅遊觀光結合起來”鹿泉區黃壁莊鎮副鎮長張春保表示。該鎮計劃以古賢村爲試點,推廣種植板藍根等開花中草藥,高標準謀劃,建設中草藥景觀帶,利用抖音平臺、微信公衆號等宣傳媒介廣泛宣傳,拍攝中草藥系列宣傳片,推廣黃壁莊中草藥名片,打造出可看、可玩、可用的中草藥康養美麗鄉村。(通訊員陳巖 張潔 記者劉建書)

來源:河北共產黨員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