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5號,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去世。冷戰正酣之際,蘇聯政壇上這個大事件不能不引起“死對頭”美國的關注和利用。藉助斯大林的去世,美國剛上臺的艾森豪威爾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上演了一出龐大的“攻心計”。本期就和您一道,瞭解一下美國政府當年那些“比戰爭更危險”的政策。

美國的情報部門很早就開始關注斯大林的健康狀況了。早在1946年,美國政府就論證過斯大林去世之後可能出現的情況。1952年10月30號,美國心理戰略委員會制定了“斯大林逝世心理戰準備計劃”。這個計劃認爲,斯大林逝世是美國可以利用的最好的“減少蘇聯的力量和影響,使蘇聯現政權的國際關係行爲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機會。

美國需要把握住這個絕佳的時機,立即準備一個政府一致立場的意見。爲了構建“政府的一致立場”,1953年1月21日,也就是艾森豪威爾上臺之後的第二天,美國國務院向所有的美國官方機構發出了一份關於斯大林一旦逝世的宣傳指令:“所有受美國政府控制的公開和祕密的宣傳媒介,除非得到特別指導,在斯大林逝世時,其宣傳均應嚴格限於事實報道。”至此,美國政府內部關於應對斯大林逝世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1953年3月6號凌晨,莫斯科向全世界宣佈:斯大林在前一天晚上已經逝世。在艾森豪威爾的指派下,白宮特別助理傑克遜領導心理戰略委員會連日奮戰,起草了“利用斯大林逝世心理戰略計劃”的草案。

這份草案詳細說明了美國需要利用斯大林逝世達到什麼樣的戰略目的,並認爲總統艾森豪威爾可以利用這一契機,發表一個關於和平的公開演講,掌握輿論的主動權。以公開心理戰和隱蔽心理戰相結合的方式,打擊、分化蘇聯陣營,讓蘇聯衛星國喪失對蘇聯領導與蘇聯體制的信心。同時,強調加強美國與歐洲的聯盟,展現自由世界的美好未來。

這份草案提請國家安全委員會討論的時候,艾森豪威爾特別要求在總統演說中,一定要強調提高整個世界生活水平這個簡單的道理。傑克遜吸納了總統以及安全委員會其他成員的建議,最終形成了一個包含A、B方案的文件。

列寧與斯大林

在美國絞盡腦汁準備打心理戰的同時,蘇聯的決策層因爲斯大林的去世,也開始着手調整對外策略。爲了蘇聯的戰略安全與穩定,蘇聯首先向歐美的老對手們發出了“和平攻勢”,在奧地利、德國以及朝鮮半島停戰談判的問題上,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讓步。可是,蘇聯的“示弱”並沒有換來美國的放鬆。美國的主要部門、特別是軍方,始終堅信,蘇聯的示弱只是一時緩兵之計,並不能說明他們已經放棄了爭霸的野心,更不會因此削弱蘇聯的軍事力量。

在這個背景下,1953年4月16號,艾森豪威爾在美國報紙編輯協會上發表了題爲《和平的機會》的演講,在這個演講裏,艾森豪威爾將二戰以後美蘇之間的冷戰歸罪於蘇聯的“暴力”和“不惜任何代價的權力優先”。但是好在,這個局面即將隨着斯大林的去世而改變。至於新時代將會如何發展,將完全取決於蘇聯的新領導們。美國已經爲人類的和平做好了所有的準備,甚至已經做好了裁軍的戰略安排。最後,艾森豪威爾質問蘇聯政府:“是否準備爲亞洲帶來真正的和平?準備允許包括東歐在內的其它國家自由選擇他們自己的政府?準備與其他國家合作依靠聯合國嚴格管制和監督使嚴肅的裁軍建議產生效果?”美國通過這次演講,率先佔領的輿論的制高點。

他向全人類表明:爲了實現“提高整個世界生活水平”這個簡單的目標,美國已經準備好了,至於結果如何,則全在蘇聯的反應。在人類對核戰恐慌、對冷戰厭惡的五十年代,美國的這番演講無疑具有強大的煽動性和“道德綁架”的功能。隨後,美國又利用他們控制的強大媒體網絡,將這場總統演講搞得人盡皆知。“美國之音”的俄語電臺甚至將演說連續播放50個小時,一共重複了98次。

銀幕上的冷戰:美蘇電影隔空掐架

艾森豪威爾的這番演講,也不能不考慮歐洲盟友的感受。特別是,美國的這次和平演講並非真的是在尋求和平,它只是瓦解蘇聯陣營的一個手段而已。美國不會也不敢放棄與蘇聯的爭霸,爲了獲得冷戰的勝利,歐洲是一個重要的力量。爲了構建所謂的西方實力地位,美國此時正在促進在北約框架裏對聯邦德國的武裝。可是,法德之間的宿仇,讓美國主推的《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一度陷入困境。一旦歐洲,特別是法國,認爲美國將與蘇聯實現和解,那麼蘇聯對歐洲的威脅將隨之解除,那個時候,接受一個重新被武裝的德國就有害無利了。屆時,歐洲將會重新評估自己的自主防衛體系,美國與歐洲的盟友關係也將出現裂痕。爲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4月18號發表了另一篇演說,聲稱蘇聯的威脅仍然存在,美歐聯盟必須牢不可破,美國在自由世界的領導地位不容動搖。美國通過四月份這兩場演說,基本上兩頭得利,也透露出艾森豪威爾政府對外政策的基本框架。

美國心理戰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們龐大的媒體系統。四月之後,美國利用美國之音、自由歐洲電臺等工具對蘇聯、東歐進行心理戰宣傳。1953年6月1號,捷克斯洛伐克發生動亂。美國媒體充分利用這個機會,通過電臺、宣傳氣球等手段,鼓勵民衆站起來反抗政府統治,爭取自由與獨立。同時,他們還以美國控制的西德爲據點,對民主德國進行反政府宣傳,最終導致了東柏林在6月16號發生了大規模罷工運動。

基於心理戰在捷克斯洛伐克與東德取得的良好效果,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在6月18日指令心理戰略委員會立即準備“在未來兩個月裏利用衛星國動亂應採取的政策和行動建議”。四天以後,心理戰略委員會起草了“美國利用歐洲衛星國動亂的臨時心理戰計劃”,計劃表明,美國可以通過鼓勵、支持衛星國的動亂,達到瓦解蘇聯的目的。根據這個計劃,6月23號,西柏林舉行了悼念柏林騷亂殉難者的活動,並對東德開始了食品援助計劃。

至此,美國的心理戰看似一帆風順、收穫良多。但是,隨着他們在歐洲製造了越來越多的混亂,歐洲的媒體開始批評美國“歇斯底里”的政策。而此時的蘇聯,採取的外交政策則更爲靈活,在一些敏感地帶,比如土耳其、德國和朝鮮半島,採取了退讓方針。而美國內部,也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許多政客表示,美國應將目光更多地放在國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建設,才能期望對蘇聯施加最大程度的壓力。”據此,1953年10月29日,國家安全委員會通過了一份新的外交策略文件,雖然在這份新文件裏,吸取了一些財政官員對於發展國內經濟、平衡收支、減少軍備的建議,但是,在艾森豪威爾與軍方“不能以國家安全換取收支平衡”的強硬態度下,這份文件對之前的策略基本還是持肯定的態度。

直到1955年,《巴黎協定》正式簽署,聯邦德國被重新武裝並被納入北約體系,完成了美國政府對加強西方實力的期望。而國際形勢也在不斷變化,特別是這一年赫魯曉夫成爲蘇聯新的最高領導人,在國際問題上做了更多讓步,才讓美國政府稍微改變了之前的態度,重新制定了國家安全戰略。1955年7月,美蘇英法東西方四國首腦也得以在日內瓦舉行會晤。

艾森豪威爾和赫魯曉夫日內瓦首次會晤

斯大林的去世距離艾森豪威爾的上臺,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應對斯大林去世是艾森豪威爾政府面對的第一個重大國際問題。而他們的應對之法也基本奠定了艾森豪威爾政府對外政策的基調。其實,心理戰、宣傳戰並不是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創舉,在整個冷戰期間,心理戰都是美國採取的重要手段。甚至有人認爲,西方之所以贏得冷戰,不是通過武器而是通過“比劍更有力的無線電廣播。”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對人心理的滲透永遠是最可怕的,“潛移默化”的顛覆往往比一場戰爭更爲可怕……

參考文獻:

白建才:《冷戰期間美國對外"隱蔽行動"問題析論》,《世界歷史》,2010第4期

汪婧:《斯大林逝世與美國的反應和政策》,《世界歷史》2009年第2期

王改蘋:《美國對斯大林去世後蘇聯內外政策變化的評估及反應(1953-1956)》,華東師範大學,碩士

樊百玉:《掌控和平:艾森豪威爾政府對蘇政策的調整》,《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研究》,2018年第1期

葛騰飛:《美國政策的艱難轉變:從“實力地位”到與蘇談判(1953—1955)》,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