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洋水师的军舰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炮重甲厚的“定远”号和“镇远”号以及在甲午海战中在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下奋勇作战的“致远”舰,很少有人会想到北洋水师唯一的国产军舰“平远”号。

“平远”舰是由福州船政局制造的洋务运动时期的最后一艘军舰,也是北洋水师接受的最后一艘军舰。它的出身十分坎坷,差点胎死腹中。

众所周知,福州船政局是由左宗棠创建,集炼铁厂、造船厂、学堂于一身的近代化的造船机构。洋务运动期间,福州船政为三大水师建造了多艘军舰。其中,“平远”舰是最成功的一艘。

福州船政是左宗棠创建,“平远”舰又是福州船政局建造,三者间息息相关。故而左宗棠个人的一些人生起伏和恩怨往往也会影响到福州船政局和“平远”舰。

1874年,清政府内部围绕着“海防”和“塞防”展开了一场争论,左宗棠力主“塞防”李鸿章则力主“海防”。左认为,保西北可以为蒙古提供屏障,保蒙古则可拱卫京师。失西北则蒙古难保,失蒙古则京师难保。而李认为,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海上,应着力发展“海防”。清政府虽然最后选择了“海防”和“塞防”并举,但他们之间的梁子就此结下。清政府组建水师,左宗棠要求自造3艘铁甲舰,由福州船政建造:李鸿章主张购买6艘巡洋舰。李鸿章为了自己的利益,对福州船政局自主造舰百般阻扰,给慈禧太后的上疏中说,“西人船坚炮利,以此舰万不可敌。”在李鸿章的阻扰下最后变成了自造一艘,进口4艘(清政府没那么多钱支持二人的计划)

1886年,“平远”舰正式开工,使用自主制造的锅炉,进口的武器和钢铁。1888年正式竣工。在武器配备上,“平远”舰有3门克虏伯,2门150毫米的,一门260毫米的。除此之外,还有8门100毫米小口径火炮以及4具18寸的鱼雷发射管。1889年调入北洋,时任北洋海军总查的琅威理对该舰检查后甚为满意。因为“平远”舰的出发点是近海防御,作为一个移动炮台使用,追求在小的吨位内实现重炮和厚甲,故它的航速并不快,最大航速才12.5节,相对于航速18.5节的“致远”舰来说实在太慢。

但是因为其他各舰是进口的,洋务运动后期军费紧缺,加上被慈溪挪用,进口各舰年久失修,零件短缺,到甲午海战之时,许多进口军舰航速还不如“平远”舰。“平远”舰的锅炉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零件能够供应,故航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在黄海海域交战。此战中,“平远”舰一马当先,冲入日本联合舰队,独自对抗日本海军的“松岛”“乔立”“严岛”三艘主力舰。它的主炮两次击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其中,一炮击毁了“松岛”号的320毫米主炮,之后多次命中“严岛”号。在救援搁浅的“扬威”舰的过程中,一炮击中“西京丸”号船腹,但此炮并未爆炸,否则,乘坐“西京丸”号日本海军部长桦山资纪将命丧黄泉,战局将被扭转(笔者不知道桦山资纪为啥不乘坐旗舰“松岛”号反而乘坐“西京丸”号)。

1895年,威海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平远”号被俘。后来,“平远”舰在日俄战争中触雷,沉没在中国的海底,也算叶落归根。“平远”舰击中“西京丸”号的那颗炮弹被取出后至今被日本保存在靖国“神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