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洋水師的軍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炮重甲厚的“定遠”號和“鎮遠”號以及在甲午海戰中在民族英雄鄧世昌率領下奮勇作戰的“致遠”艦,很少有人會想到北洋水師唯一的國產軍艦“平遠”號。

“平遠”艦是由福州船政局製造的洋務運動時期的最後一艘軍艦,也是北洋水師接受的最後一艘軍艦。它的出身十分坎坷,差點胎死腹中。

衆所周知,福州船政局是由左宗棠創建,集鍊鐵廠、造船廠、學堂於一身的近代化的造船機構。洋務運動期間,福州船政爲三大水師建造了多艘軍艦。其中,“平遠”艦是最成功的一艘。

福州船政是左宗棠創建,“平遠”艦又是福州船政局建造,三者間息息相關。故而左宗棠個人的一些人生起伏和恩怨往往也會影響到福州船政局和“平遠”艦。

1874年,清政府內部圍繞着“海防”和“塞防”展開了一場爭論,左宗棠力主“塞防”李鴻章則力主“海防”。左認爲,保西北可以爲蒙古提供屏障,保蒙古則可拱衛京師。失西北則蒙古難保,失蒙古則京師難保。而李認爲,當時清政府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海上,應着力發展“海防”。清政府雖然最後選擇了“海防”和“塞防”並舉,但他們之間的樑子就此結下。清政府組建水師,左宗棠要求自造3艘鐵甲艦,由福州船政建造:李鴻章主張購買6艘巡洋艦。李鴻章爲了自己的利益,對福州船政局自主造艦百般阻擾,給慈禧太后的上疏中說,“西人船堅炮利,以此艦萬不可敵。”在李鴻章的阻擾下最後變成了自造一艘,進口4艘(清政府沒那麼多錢支持二人的計劃)

1886年,“平遠”艦正式開工,使用自主製造的鍋爐,進口的武器和鋼鐵。1888年正式竣工。在武器配備上,“平遠”艦有3門克虜伯,2門150毫米的,一門260毫米的。除此之外,還有8門100毫米小口徑火炮以及4具18寸的魚雷發射管。1889年調入北洋,時任北洋海軍總查的琅威理對該艦檢查後甚爲滿意。因爲“平遠”艦的出發點是近海防禦,作爲一個移動炮臺使用,追求在小的噸位內實現重炮和厚甲,故它的航速並不快,最大航速才12.5節,相對於航速18.5節的“致遠”艦來說實在太慢。

但是因爲其他各艦是進口的,洋務運動後期軍費緊缺,加上被慈溪挪用,進口各艦年久失修,零件短缺,到甲午海戰之時,許多進口軍艦航速還不如“平遠”艦。“平遠”艦的鍋爐是中國人自己設計製造,零件能夠供應,故航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在黃海海域交戰。此戰中,“平遠”艦一馬當先,衝入日本聯合艦隊,獨自對抗日本海軍的“松島”“喬立”“嚴島”三艘主力艦。它的主炮兩次擊中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其中,一炮擊毀了“松島”號的320毫米主炮,之後多次命中“嚴島”號。在救援擱淺的“揚威”艦的過程中,一炮擊中“西京丸”號船腹,但此炮並未爆炸,否則,乘坐“西京丸”號日本海軍部長樺山資紀將命喪黃泉,戰局將被扭轉(筆者不知道樺山資紀爲啥不乘坐旗艦“松島”號反而乘坐“西京丸”號)。

1895年,威海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平遠”號被俘。後來,“平遠”艦在日俄戰爭中觸雷,沉沒在中國的海底,也算葉落歸根。“平遠”艦擊中“西京丸”號的那顆炮彈被取出後至今被日本保存在靖國“神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