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历史学家说,因为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州行的严厉的禁烟政策,尤其是把英国商人的鸦片在虎门销烟,触犯了英国的利益,导致了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爆发,并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后来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这好像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引起了战争的爆发和后来的失败。又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英国的船坚炮利。

是的,对于一支仅有4000人的英国远征军,后来兵力虽然不断增加,但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并且是远涉重洋,后方补给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清朝政府仍然以失败告终。

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宁波,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向英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开启了清王朝的加速灭亡。

把失败原因归结于英国的船坚炮利,似乎是一个有说服力。虽然说当时也有三元里百姓抗英斗争的成功,但又有人提出怀疑。

鸦片战争

那在中英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有没有取胜的可能?不管别人甚至是专家学者怎么说,我认为是有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可以从几十年后的中法战争看到有力的证明。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40年后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因为法国侵略中国和其附属国越南而引起的战争。

在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

镇南关

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取得了有名的镇南关大捷,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等内阁集体垮台。

有人问,是不是法国和当时的英国无法相比,枪炮船舰没有英国的厉害?清朝的军队是不是比原来有了大的进步?

我认为,英法两国的技术水平应该相差不大。英国虽然是世界第一,但法国也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在鸦片战争前夕,法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并且在四十年过后,法国的军事装备不会弱于英国。反而是清政府的军队和技术,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建立北洋水师也是中法战争之后的事。即便是有所进步,也没有法国的进步快。中法战争之后的失败也同样说明,清政府的武器装备没有多大的改观。

更直接的原因是,军事的胜利根本决定因素在于人。我们可以以镇南关大捷这一战例来考察。

1881年7月,由于法国总理茹费理主导的法国议会的支持,法国政府通过了二百四十万法郎的军费用于越南。

从1882年3月开始,法国交趾支那海军司令利维耶(李维业)带兵侵占越南河内城砦、产煤基地鸿基和军事要地南定。

1883年5月19日,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怀德府纸桥进行决战,将法军司令李维业及副司令卢眉以下三十余名军官、两百余名士兵击毙。法军被迫退回河内。法国为给李维业“复仇”,拨给东京法军350万法郎,煽动全面的侵越战争。

1883年12月进攻并占领了越南河内的山西。1884年2月,米乐继孤拔成为法军统帅,兵力增至一万六千人,侵犯北宁。当时清政府在北宁一带驻军约四十营,但由于将帅昏庸、怯懦,互不协调,军纪废弛,兵无斗志。从3月12日开始一个月内,法军迅速攻占了北宁、太原失陷、兴化。

清政府因此撤换大批疆吏廷臣,黜退恭亲王奕等人,全面改组军机处。

1884年6月23日,在法军挑起的“北黎冲突”或“观音桥事变”中,法军开枪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法军死伤近百人。'

1885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以后,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放火烧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准备伺机再犯。

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老将冯子材,奔赴镇南关。为应对法军来犯,跨镇南关东西两隘口抢筑了一条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选将扼守,派遣王孝祺所部作为犄角。

法军宣称于某日攻打镇南关。但冯子材预料到敌军会先期而至,于是提议先发制敌。但是,众将 多不同意他的想法。

冯子材据理力争,亲率勤军袭击文渊。晚上迫近法军营垒,杀声四起,斩虏良多。

吃了亏的法军倾巢出动,分三路攻关。冯子材对将士们说:“法军再入关,我们何颜见广东百姓?必须拼死拒敌!”将士们士气奋发。

法军炮声震山谷,枪弹壳子堆积阵前有一寸两,第一天法军失败而退。第二天又蜂拥而至,冯子材指挥诸将反击,遇后退者斩首。

冯子材手持长矛大声喊杀,带领二个儿子相荣、相华跃出战壕,和法军搏战。

将士们看到七十岁的冯子材,还这么勇猛,都为之感动,奋起和法军拼死搏斗。镇南关外的百姓们也来助战,斩首法军将官数十人,追到关外二十里才还。

两天后,攻克文渊、谅城、长庆,追回了全部的丢失领土。越南老百姓也因为受尽法军的压迫,听说冯子材将军带兵到了,都来犒军欢迎,组织民团,打起冯军旗帜,运送粮草,主动当向导带路。准备进攻郎甲、北宁。

可这时候,朝廷的罢战诏书下来了,冯子材很气愤,再次请战,但没有被批准,不得不带兵北还。

越南老百姓听说后,拦在路上啼泣不已,老将军也挥泪连连。从镇南关第龙州,军民到三十里外拜迎。镇南关一战,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

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法国议会以306对149票否决军费追加案,总理儒尔·费里旋引咎辞职。

但清政府的主和派却趁法军失败之际,签订了

《巴黎协定书》和天津《简明条约》,并下令北越驻军分期撤退回国。

李鸿章,老慈禧

1885年6月9日,又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等权益,承认法国和越南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只不过,没有割地赔款,清政府就知足了。

从镇南关大捷一战可以看出,胜负在于用将,同样的军队,同样的武器,同样的地势,面对同样的敌人,有勇有谋的将军可以打胜仗,反之就只有失败。

中法战争中的海战也是一样,如果不会主动寻找战机,不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能勇猛的拼杀,只是被动的挨打,那怎么能有取胜的可能?

主和的李鸿章

——何况还在朝廷对敌之策摇摇摆摆的时期?最终是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让大好的胜利局面丧失了。胜仗变成了败仗!

事实证明,武器永远不是胜利唯一因素,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的智慧和勇气!如果清政府坚决抗战,选将任能,发挥将士们的才能,积极防御,主动进攻,扬长避短,灵活机动,那么,鸦片战争并非没有取胜的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