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歷史學家說,因爲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州行的嚴厲的禁菸政策,尤其是把英國商人的鴉片在虎門銷煙,觸犯了英國的利益,導致了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爆發,並導致了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後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這好像是因爲林則徐的禁菸運動引起了戰爭的爆發和後來的失敗。又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清政府的腐敗和英國的船堅炮利。

是的,對於一支僅有4000人的英國遠征軍,後來兵力雖然不斷增加,但最多時也僅有20000人。並且是遠涉重洋,後方補給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清朝政府仍然以失敗告終。

英軍連克廈門、定海、鎮海、寧波,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和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向英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開啓了清王朝的加速滅亡。

把失敗原因歸結於英國的船堅炮利,似乎是一個有說服力。雖然說當時也有三元里百姓抗英鬥爭的成功,但又有人提出懷疑。

鴉片戰爭

那在中英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有沒有取勝的可能?不管別人甚至是專家學者怎麼說,我認爲是有可能的。爲什麼這麼說?因爲我們可以從幾十年後的中法戰爭看到有力的證明。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是中英鴉片戰爭40年後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因爲法國侵略中國和其附屬國越南而引起的戰爭。

在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佔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臺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島的戰略目的。

鎮南關

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臺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取得了有名的鎮南關大捷,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法軍統帥尼格里也身受重傷,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裏等內閣集體垮臺。

有人問,是不是法國和當時的英國無法相比,槍炮船艦沒有英國的厲害?清朝的軍隊是不是比原來有了大的進步?

我認爲,英法兩國的技術水平應該相差不大。英國雖然是世界第一,但法國也是僅次於英國的資本主義國家,在鴉片戰爭前夕,法國工業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並且在四十年過後,法國的軍事裝備不會弱於英國。反而是清政府的軍隊和技術,並沒有多大的發展,建立北洋水師也是中法戰爭之後的事。即便是有所進步,也沒有法國的進步快。中法戰爭之後的失敗也同樣說明,清政府的武器裝備沒有多大的改觀。

更直接的原因是,軍事的勝利根本決定因素在於人。我們可以以鎮南關大捷這一戰例來考察。

1881年7月,由於法國總理茹費理主導的法國議會的支持,法國政府通過了二百四十萬法郎的軍費用於越南。

從1882年3月開始,法國交趾支那海軍司令利維耶(李維業)帶兵侵佔越南河內城砦、產煤基地鴻基和軍事要地南定。

1883年5月19日,劉永福率黑旗軍在懷德府紙橋進行決戰,將法軍司令李維業及副司令盧眉以下三十餘名軍官、兩百餘名士兵擊斃。法軍被迫退回河內。法國爲給李維業“復仇”,撥給東京法軍350萬法郎,煽動全面的侵越戰爭。

1883年12月進攻並佔領了越南河內的山西。1884年2月,米樂繼孤拔成爲法軍統帥,兵力增至一萬六千人,侵犯北寧。當時清政府在北寧一帶駐軍約四十營,但由於將帥昏庸、怯懦,互不協調,軍紀廢弛,兵無鬥志。從3月12日開始一個月內,法軍迅速攻佔了北寧、太原失陷、興化。

清政府因此撤換大批疆吏廷臣,黜退恭親王奕等人,全面改組軍機處。

1884年6月23日,在法軍挑起的“北黎衝突”或“觀音橋事變”中,法軍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擊清軍陣地,法軍死傷近百人。'

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十天以後,法軍侵佔鎮南關(今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放火燒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準備伺機再犯。

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老將馮子材,奔赴鎮南關。爲應對法軍來犯,跨鎮南關東西兩隘口搶築了一條高七尺、長三里、底寬一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選將扼守,派遣王孝祺所部作爲犄角。

法軍宣稱於某日攻打鎮南關。但馮子材預料到敵軍會先期而至,於是提議先發制敵。但是,衆將 多不同意他的想法。

馮子材據理力爭,親率勤軍襲擊文淵。晚上迫近法軍營壘,殺聲四起,斬虜良多。

喫了虧的法軍傾巢出動,分三路攻關。馮子材對將士們說:“法軍再入關,我們何顏見廣東百姓?必須拼死拒敵!”將士們士氣奮發。

法軍炮聲震山谷,槍彈殼子堆積陣前有一寸兩,第一天法軍失敗而退。第二天又蜂擁而至,馮子材指揮諸將反擊,遇後退者斬首。

馮子材手持長矛大聲喊殺,帶領二個兒子相榮、相華躍出戰壕,和法軍搏戰。

將士們看到七十歲的馮子材,還這麼勇猛,都爲之感動,奮起和法軍拼死搏鬥。鎮南關外的百姓們也來助戰,斬首法軍將官數十人,追到關外二十里才還。

兩天後,攻克文淵、諒城、長慶,追回了全部的丟失領土。越南老百姓也因爲受盡法軍的壓迫,聽說馮子材將軍帶兵到了,都來犒軍歡迎,組織民團,打起馮軍旗幟,運送糧草,主動當嚮導帶路。準備進攻郎甲、北寧。

可這時候,朝廷的罷戰詔書下來了,馮子材很氣憤,再次請戰,但沒有被批准,不得不帶兵北還。

越南老百姓聽說後,攔在路上啼泣不已,老將軍也揮淚連連。從鎮南關第龍州,軍民到三十里外拜迎。鎮南關一戰,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爲勝。

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法國議會以306對149票否決軍費追加案,總理儒爾·費裏旋引咎辭職。

但清政府的主和派卻趁法軍失敗之際,簽訂了

《巴黎協定書》和天津《簡明條約》,並下令北越駐軍分期撤退回國。

李鴻章,老慈禧

1885年6月9日,又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等權益,承認法國和越南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只不過,沒有割地賠款,清政府就知足了。

從鎮南關大捷一戰可以看出,勝負在於用將,同樣的軍隊,同樣的武器,同樣的地勢,面對同樣的敵人,有勇有謀的將軍可以打勝仗,反之就只有失敗。

中法戰爭中的海戰也是一樣,如果不會主動尋找戰機,不會發揮自己的優勢,不能勇猛的拼殺,只是被動的捱打,那怎麼能有取勝的可能?

主和的李鴻章

——何況還在朝廷對敵之策搖搖擺擺的時期?最終是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讓大好的勝利局面喪失了。勝仗變成了敗仗!

事實證明,武器永遠不是勝利唯一因素,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人的智慧和勇氣!如果清政府堅決抗戰,選將任能,發揮將士們的才能,積極防禦,主動進攻,揚長避短,靈活機動,那麼,鴉片戰爭並非沒有取勝的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