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監管擠壓不良隱匿空間 信託業上半年計提減值損失驟增

證券時報記者 楊卓卿

經濟下行與嚴格監管的大背景下,金融機構信用減值情況值得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56家信託公司在銀行間市場披露的財務數據整理統計,發現上半年這些公司累計計提資產減值損失34.3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15億元增長380.42%。

數據顯示,中信信託、重慶信託上半年分別計提7.18億元、5.90億元,減值規模分列行業第一、第二。除此之外,四川信託、興業信託、光大信託、華信信託、紫金信託及萬向信託等6家公司上半年信用減值損失也均超過1億元。

計提大量增加,也影響了上半年信託公司的利潤表現。有業內高管向記者表示,不良資產上升壓力確有加大,但營業收入中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營業支出中的“信用減值損失”等減值科目,都是可用於調整利潤的科目。“這些科目的處理方式反映出一個公司對於未來的預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計提加大影響利潤

上半年,中信信託和重慶信託成爲行業計提資產減值損失最大的兩個代表。

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顯示,上半年中信信託實現營收33.31億元,位列行業第二,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上半年中信信託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24.61億元,位列行業第二,較去年同期增長30.63%。與此同時,中信信託上半年憑藉10.71億元的淨利潤,位列行業第七。

業界觀察人士認爲,在信託主營收入穩定增長的情況下,中信信託淨利潤下滑的原因和加大減值與撥備有關。

具體來看,中信信託上半年營業總支出爲19.1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億元:一方面業務管理費由去年同期的5.94億元增加至11.75億元;另一方面信用減值損失由去年同期的4.22億元增至7.18億元,增幅在70%左右。

重慶信託合併利潤表顯示,上半年該公司各項財務指標表現平穩,營業收入有所增長但淨利潤有所收縮,主要原因是資產減值損失爲5.9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74億元增長57.75%。

除此之外,四川信託、興業信託、光大信託、華信信託、紫金信託及萬向信託等多家公司上半年的信用減值損失也超過1億元。

數據顯示,興業信託、光大信託、華信信託3家公司的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由去年的0增至4.82億元、3.9億元、2.93億元。

中誠信託戰略研究部崔繼培認爲,從披露數據來看,上半年信託公司資產減值計提和利息支出對信託公司的盈利水平影響較大。從資產減值計提來看,資產減值計提是導致上半年信託公司利潤總額和淨利潤增速低於營業收入增速的重要原因。

另有業界觀察人士指出,銀保監會近段時間一直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合理安排撥備、資本等經營要素,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抵禦風險能力。在撥備計提方面,嚴格遵循審慎原則。此前國常會也提出,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從這些角度來看,部分信託公司可能在有意調節增速,是一種因時因勢之舉。”

不良隱匿空間縮小

從銀行間市場披露的半年報情況來看,56家信託公司上半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高達34.3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15億元增長380.42%。其中,有3家信託公司減值計提超過了5億元,另有5家公司減值計提超過1億元,可見信託行業資產風險狀況較歷年尤顯嚴峻。

與此同時,上述56家公司中有包括崑崙信託、西藏信託、五礦信託、百瑞信託、西部信託、中海信託、華融信託、北京信託、建信信託等9家公司均計提衝回。但計提衝回規模普遍非常小額,多爲百萬元甚至數十萬元,其中崑崙信託衝回計提2806.32萬元,規模最大。

中建投信託博士後工作站一位研究員向記者分析,上半年信託公司的資產減值無法完全反映信託公司應當計提減值的部分。“信託公司在銀行間市場披露半年報無需審計。所以在容許的前提下,多數公司會傾向於先不計提,等到年末不得以之時再計提。但隨着監管環境日趨嚴格,金融機構藏匿不良的空間越來越小,這是部分公司選擇先計提,輕裝上陣的原因。”

上述研究人士認爲,半年報數據中,“資產減值科目”是反映風險發生後的最壞結局——“損失”最直觀的數據,但無法體現已經發生但未減值的過程。如果一家公司的信託業務收入等經營指標發生非正常變動,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一些問題。

一位中小型信託公司高管則表示,營業收入中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營業支出中的“信用減值損失”等減值科目,都是可用於調整利潤的科目。“這些科目的處理方式反映出一個公司對於未來的預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