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隱身戰機,可能軍迷們都會看向成飛和沈飛,但其實在中國啓動隱身戰機項目時,西飛也有一款隱身戰機正在研製,這就是“隱身飛豹”,在殲轟7A的總體設計完成後,西飛又根據部隊需求以及新時期作戰環境的變化,啓動了其後續機的研製預想,“隱身飛豹”就是其中之一。

飛豹與隱身飛豹(感謝圖片作者)

在20世紀90年代初爆發的海灣戰爭中,美國空軍動用了44架世界上第一種隱身攻擊機F-117A投入作戰,在整個作戰行動中表現出了巨大的優勢。雖然其數量只佔美國空軍參戰戰鬥機總數的5%,出動架次也只佔了美國空軍所有飛機的2%,卻成功擊毀了40%的預定目標,自身無一損失,這種強大的攻擊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是所有非隱身攻擊機不具備的。

美軍F117機羣

當然,F-117A受到隱身技術發展等原因的限制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不具備對空作戰能力,機動性差,維護複雜等),因而美國在海灣戰爭後就開始了新一代JSF隱身攻擊機的研製(即今天的F-35,F-117A在2008年匆匆退役),美國也在這個領域遠遠走在了世界各國前面。

也正是受到這種發展趨勢的影響,當時中、俄、法、英等世界各航空大國也加入了隱身戰鬥機的研製行列,但最終只有中、俄進入了隱身戰鬥機俱樂部。

殲20使我國進入隱身俱樂部

而西飛計劃在殲轟7A基礎上發展“隱身飛豹”,這是西飛自己提出的一種隱身機方案,並沒有得到軍方(無論空軍還是海軍)的認可和支持,完全是企業爲了自身未來發展而主導的一個型號。

從這一點上看,“隱身飛豹”的不確定性甚至比當年的殲轟7A還要大。“隱身飛豹”的設計理念並不是將殲轟7A全面推倒重來的全新設計,其總體上還要保留殲轟7A至少60%的系統和設備,總體氣動佈局也只是從減少雷達反射面積方面考慮,採取了局部隱身設計。

隱身飛豹(感謝原作者)

從西飛披露出來的一些早期氣動驗證和風洞試驗模型看,“隱身飛豹”的前機身進行了較大改進,採用了菱形機頭和類似F-22的加萊特進氣道,機翼在殲轟7A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設計,取消了翼前掛架和前緣鋸齒,改成了中等後掠角帶前緣機動襟翼的全新機翼,單垂尾改成了控制能力更強的外傾雙垂尾,這些都有助於隱身能力的提升。

當然,“隱身飛豹”也在機腹設置了彈艙,可以攜帶尺寸相對較大的對地攻擊彈藥(從模型上看,彈艙尺寸比殲20還要大一些),而機翼下也設有4個重型掛點,用於掛載彈艙掛載不了的尺寸更大的對地/海導彈武器(如“鷹擊”12空艦導彈)。因此,就隱身能力來說,“隱身飛豹”的設計並不徹底,相對於當時美國正在研製的F-35差距極大。

飛豹與隱身飛豹(感謝圖片作者)

同時,“隱身飛豹”的動力裝置仍然是渦扇9發動機,這就意味着其飛行性能和機動性不會比殲轟7A更好。另外,考慮到隱身機在機體結構強度方面要求更高,因而“隱身飛豹”即使應用了一定的複合或鈦合金材料,其結構重量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會比目前的殲轟7A小,其飛行性能和機動性甚至會進一步降低。

殲轟7A機羣

此時,中國空軍從戰略思想和作戰需求兩方面的重新定位和考慮,已經比較排斥用途單一的戰機,在殲轟7A已經批量進入空軍服役的情況下,是否需要再裝備一種“隱身飛豹”這樣的專用攻擊平臺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畢竟,像“隱身飛豹”這樣具有一定隱身攻擊能力但機動性並不好的平臺,在未來作戰環境中是否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是否有足夠的戰場生存力都很難確定。

殲16機羣

從整體上看,“隱身飛豹”實際上並不符合現代隱身戰鬥機的研製理念,殲16這種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已經開始研製,除了不具備隱身能力外,其性能較之“隱身飛豹”具有全面優勢。而在成本方面,由於對隱身和生產工藝有特殊要求,“隱身飛豹”相對於殲轟7A的成本優勢將不復存在。

殲16戰鬥機

所以,無論是對空軍還是對海軍航空兵來說,“隱身飛豹”都沒有多少吸引力,因此進行了一些前期研製工作後,2005年左右就停止發展了,隱身戰機卻被一種四代機逼下馬,“隱身飛豹”也堪稱中國最悲催的隱身戰機了,不過另一個角度來說,何嘗不是因爲中國科技的進步,而海空軍有了更好的選擇,這也是中國整個空中作戰力量以及中國航空工業製造能力不斷增強的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