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時間節點裏,TikTok,這個由字節跳動開發的短視頻海外APP在全球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在經過一週多的輿論發酵後,字節跳動無論是起訴美國政府還是商談交易,都進入了法律的範疇裏。

引人關注的是,在目前流出的收購信息中,微軟要求字節跳動交出TikTok所有源代碼。這對字節跳動來說意味着什麼?如果沒有字節跳動的算法支持,TikTok還能在短視頻領域保持優勢嗎?

在這裏,我們先明晰一個概念,TikTok是字節跳動的抖音海外版,它的用戶及數據跟國內的抖音是完全割裂開來的,而算法則是由字節跳動給予賦能,具體我們會在下文提到。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有20個年頭了。在這20年裏,無論是社交起家的騰訊還是零售發家的阿里巴巴,每一個做大了的企業都在積極尋求海外擴張的道路。然而,社交與電商交易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種困難險阻。

與它們不同,字節跳動旗下的TikTok以迅猛的速度在全球攻城拔寨,甚至連全球社交之王Facebook都望塵莫及,接連出了好幾款仿TikTok的應用,但都折戟沉沙。可以說,TikTok的成功,不僅僅是算法上、產品上甚至運營上的成功,它本身更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商業成功的一個縮影,一個代表。

短視頻的火爆是信息爆炸時代中現代人信息瀏覽的升級體現。隨着手機通信技術規格從第一代一路發展到第四代,人們的交流媒介也經歷了文字、圖片、視頻的三級跳,而這過程中也誕生了無數的時代巨頭。短視頻就是這股時代發展浪潮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短視頻於2016年在國內爆發,彼時快手、美拍、秒拍、小咖秀等行業先鋒在國內率先衝刺。而在國外,同樣做短視頻的創業公司musical.ly,在2015年的時候就登頂iOS總榜的第一名,2017年被TikTok收購時,其下載量已超過2億次,這也爲TikTok的出海成功奠下基礎。

到了2020年的今天,國內的短視頻爭霸賽早已結束,成爲抖音和快手的天下,連騰訊接連推出好幾款短視頻應用也都石沉大海,如今的微視前途未知。阿里巴巴則早已放棄了社交應用圈。

而在國外,TikTok在全球攻城略地,Facebook繼火爆全球的圖片社交應用Instragram後,再次雄心勃勃推出同類短視頻應用Lasso,與TikTok交戰一年半,最終於上個月關閉應用。在TikTok遭遇美國封殺風波後,Facebook重振旗鼓,在本月5日再度推出新短視頻應用Reels,再圖霸位。

TikTok的成績無疑是十分耀眼的,它的全球MAU(月活躍用戶人數)已達8億。這個數字,YouTube花了6年,Instragram花了7年,Facebook則花了12年。更值得一提的是,TikTok的用戶量還在快速增長。另根據海外的應用統計,人們在TikTok上花費的時間爲52分鐘,相比之下,用戶在Snapchat、Instagram和Facebook上花費的時間僅爲26分鐘、29分鐘和37分鐘。

同樣都是根據用戶喜好而提供內容的推薦算法,TikTok/抖音背後的推薦算法簡單地說,就是“以用戶爲中心”(User-Centric Design)。用戶越是活躍,推薦的內容也就更加精準。

對於這點,其實我們都很熟悉。在我們日常的使用中,有電商網站淘寶京東的相似商品推薦,視頻網站B站、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上的相關視頻推薦,甚至是問答網站如知乎上也有相似問題的推薦。

此外,同樣都是推薦算法,在不同的消費領域中,其推薦場景是完全不同的。所謂“推薦場景”,與所推薦的內容類型、推薦所滿足的用戶需求,都有莫大的關係。

以同樣都是視頻領域來講,國外的YouTube或國內的愛騰優(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的推薦算法跟短視頻,其背後所面對的用戶需求完全不同。用戶的急速反饋能比前者提供給平臺呈現量級的數據差距,也是短視頻推薦算法成功的關鍵。

YouTube或國內的愛騰優屬於長視頻領域,其應用所需要展示的是視頻的海報、名稱、主演和故事概述,推薦系統必須精準提供優質的推薦結果才能讓客戶駐足觀看。然而用戶的耐心有限,在前面5分鐘內挑選不到一部好看的視頻時,往往就關閉網站/應用,結束了整個決策反饋。這個過程,可能只給平臺反饋不到10條的數據,而後續用戶可能好幾天都不打開這個應用。

至於短視頻,用戶瀏覽的目的性並不強,其決策的過程很快,甚至一秒鐘就能將用戶的喜好反饋給系統,加上其時長短,用戶可以在相同的5分鐘內給系統二三十甚至更多的反饋數據。

可見,短視頻收集用戶喜好的數據是前者的上百倍甚至上萬倍不止(用戶會持續觀看併產生更多的反饋數據,而前者用戶早已關閉),其背後是海量的用戶決策數據形成的用戶模型,這個模型比前者要精準很多。

而在這裏,各地用戶的偏好數據所產生的模型其實是不一樣的。哪怕初期用了一個通用模型,在當地紮根後,海量的當地用戶數據早已改造完整個模型了,移動互聯網的迭代非常快。

同理,做電商的淘寶也好,做圖文社交的Facebook也好,其應用偏文字、圖片類,信息比較大,用戶喜不喜歡的反饋要先看完文字後再劃開。它們各自所熟悉的推薦算法在短視頻領域裏不適用,這背後沒有所謂“誰的推薦算法更強”,只看誰的算法更適合這個場景。

中國式運營模式的勝利

TikTok的成功,又不僅僅是算法的成功,更是中國式運營模式的成功範例。

要論算法的強大及應用,Facebook難道不是算法上的強者?Facebook又何嘗不是全球社交領域的霸主?甚至還成功運營全球最大的圖片社交應用Instragram。可是它依然敗給了TikTok。爲什麼?

因爲運營模式變了,變得更加適應快節奏的時代和調動用戶的創作慾望了。

一個平臺用戶,除非涉入社交的圈層或者熱點事件中,你創作的東西才能被外人所看到,這是前者那些應用的邏輯。而TikTok/抖音完全不一樣,不管你視頻質量好壞,只要你發佈視頻,都會被外人看到,都會有一定的瀏覽量,這個叫流量池。在初始化給予單個視頻10~500個的流量後,根據反饋的熱度表現(點贊數、評論數、轉發數和完播率),給予第二波的流量1000+,之後反饋良好再給到更高的流量池裏,將視頻的熱度越推越大。

在這裏,流量池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運營模式。其他的對嘴、神曲洗腦、up主直播/變現等系列操作,正是國內龐大而統一的用戶市場讓字節跳動在短視頻領域內不斷試錯,挑選出最符合效能的運營模式。

《江南皮革廠》爲抖音神曲之一

人性很多時候是相通的。而移動互聯網具有很強的馬太效應,通常是贏家通喫,頭部會越做越大,後進者哪怕知道了訣竅也很難跟上來。這也就是爲什麼國內騰訊多款短視頻應用失敗、海外Facebook追趕不上的原因――短視頻算法沒跟上,運營模式沒跟上,馬太效應使得頭部越來越大。

可以說,抖音出海成功,是中國互聯網產品的勝利,哪怕是其前身的musical.ly也是來自一箇中國團隊――上海聞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賣TikTok美國,賣的是什麼

既然TikTok如此強大,美國要求強賣,微軟收購TikTok,要求交出源代碼,這對字節跳動,對我們來說,意味着什麼?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得先了解下,字節跳動的組織架構及產品矩陣究竟是什麼。

字節跳動是張一鳴在2012年創立的公司,算法是其核心生產力。從其產品矩陣來看,以****爲核心的通用信息平臺和以抖音與TikTok爲核心的視頻社交平臺爲主。

其組織架構也與騰訊阿里完全不同,決定字節跳動內部的資源流動不是產品不是GMV,而是數據。字節跳動並不像騰訊之類的公司按照業務線進行劃分、前中臺一體化的事業部。而是構建以大中臺爲支撐、輕量前臺快速試錯的體系,其前臺配置往往幾個人十幾個人,從而能夠更加敏捷地在不同領域中試錯,調整,尋找增長空間並突破。

淺白說來便是,在中臺技術部通過推薦算法分發內容給到前臺的****、抖音、西瓜視頻等不同產品,輸出通用技術與解決方案等,而前臺的****、抖音、TikTok則根據輸出的通用技術來運營產品,大大降低每個產品的成本。用戶增長部負責各個產品線的用戶增長策略。商業部負責接入廣告等實現流量變現。

而傳統的產品線則是包含了前臺產品組、中臺技術組等人員在內,運營一個產品成本很大,甚至與企業的其他類似產品爭奪資源與流量,如微信與QQ。

因此,在字節跳動的產品矩陣中,通用信息平臺以****爲核心,短視頻社交平臺以國內抖音、海外TikTok爲核心向外輸出。而TikTok全球裏,其中一個就是我們故事裏的主角,TikTok美國。

即:字節跳動的短視頻海外平臺TikTok,其中的TikTok全球考慮在英國設立總部,而TikTok全球裏的TikTok美國版,被捲入美國風波,被要求禁止或者賣給微軟。

再換個說法:字節跳動>通用平臺/視頻>短視頻:國內抖音、國外TikTok>TikTok全球>TikTok美國

從最新的進展來看,微軟確認洽購的業務包括TikTok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業務,且微軟已同意,若交易成功,將在一年內把維持TikTok運營的全部代碼從中國帶回美國。至於價格、條款以及技術共享或者資產轉移等具體細節,均未達成共識。特朗普又發佈行政令要求45天后禁止與微信、TikTok進行交易,則是預先防止字節跳動試圖以拖待變的可能性,要麼45天內賣掉,要麼滾出美國。

具體的交易內容我們不得而知,從已知的內容來看,微軟要求的源碼是“維持TikTok運營的全部代碼”,根據我們上文對字節跳動的組織架構的理解來看,微軟能拿到的,是TikTok美國版在美運營的代碼,包括美國用戶數據及日常的運營人員。而在這裏,是不包含除美加澳新四國以外的用戶數據及運營代碼,甚至連核心的算法都不能拿到,因爲這塊屬於其母公司字節跳動,而非子公司TikTok美國。

也就是,微軟充其量能拿到美國版的運營代碼、人員、審覈代碼(TikTok一度準備公開這塊代碼以便專家觀察)、TikTok美國的用戶模型(模型是個黑盒),而其他地方諸如歐洲、中東、非洲、亞洲(除中國)的代碼、模型、用戶數據更不可能拿到,更別說是國內抖音。

以字節跳動的角度來看,這套算法是其核心生產力,是很難以知識產權的名義打包交到美國公司手中的,畢竟你收購的僅是TikTok美國(加澳新)而不是全球。

坦白講,要收購一個公司整體已然十分複雜,更何況是一個公司的一個業務的某個地區的銷售,其交易的複雜性不是短短45天能談完的。當然,具體的談判內容我們不得而知,只不過從現有的資料來看,TikTok美國的收購,確實談不上出賣字節跳動的核心技術能力。

那麼,微軟收購了TikTok美國後,能運營好嗎?

對於字節跳動來說,TikTok美國的被收購是字節跳動全球化戰略的一個嚴重挫敗。繼印度之後,字節跳動再次失去了一個重要市場,美國。這對字節跳動靠TikTok爭奪海外市場是個負面信號。但對於微軟來說,收購TikTok美國是其在社交領域重振雄風的一個機會,是一款堪比ins和Snapchat的量級產品。

然而,從字節跳動的組織結構來看,失去了母公司字節跳動技術賦能的TikTok美國很難說就能繼續成長。字節跳動本身強大的技術中臺就有別於其他互聯網公司,跟微軟這種老牌更是差別甚大。

TikTok海外的成功是依託於字節跳動通過機器學習、圖像識別和場景識別等算法,源源不斷爲旗下產品賦能,甚至通過龐大的國內市場進行快速的運營試錯,其試錯的運營經驗甚至可以複製到其他產品上,無論海內外。

而微軟,缺乏互聯網基因,同時在社交領域上也缺位已久,收購了TikTok美國之後,其美國用戶數據固然掌握在美國公司手中,然而其後續迭代更新的推薦算法、審查算法、引流算法、視頻算法……,運營模式等完全只能依靠自己。與此同時,其他中國公司的短視頻應用依然在美國應用市場嶄露頭角,逐漸成長。比如因爲TikTok被禁風波,在美國下載量飆升的另一款短視頻應用也同樣來自中國。

更何況,在剝離了美國業務後的TikTok海外版,依然可以在歐洲、中東、東南亞給幾億青少年不斷升級迭代,甚至比原來的TikTok美國版更好玩,更炫酷。說不定TikTok美國的少男少女們反而會下載TikTok歐洲版……這些都是可以預料的事情。

用戶的口味變化非常快,去年火爆一時的應用到了第二年未必能再續輝煌,多少社交巨頭的前浪早已被後浪推到沙灘上擱淺了。互聯網思維就是快速變化,除了擁抱變化,別無選擇。

TikTok事件其實標誌着,中國模仿外國造APP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發展已經可以從產品上與美國引以爲豪的巨頭比拼了。

孫正義有個時光機理論(Time Machine Theory)。他認爲,要充分利用不同國家和行業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先在發達市場如美國開展業務,等待時機成熟之際,便殺入日本,之後進入中國,最後進入印度,彷彿坐上時光機,穿越過去和未來。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發達市場有先進的行業發展,先在那裏謀得發展,等到落後市場的環境逐漸跟上來後,將在發達市場運行良好的成果投放到落後市場中,便比落後市場的同類產品早發展N年了,一下子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而TikTok/抖音便是這麼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中國這個4G網絡建設最多最成熟的市場環境裏,孕育出了短視頻的4G後期時代產品,通過中國龐大而統一的市場不斷試錯後總結出先進的運營經驗,再將其投放到美國、印度、歐洲等地的時候就已經天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同樣的,移動支付也比信用卡支付要先進許多,只不過遇到的阻力更大。而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作爲拼命建設5G的中國市場,也將迎來更多具有更強大生命力的產品,這就是市場的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