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作爲一名數學家,他的成就可謂是家喻戶曉,不少孩子從小就從父母、老師那裏得知了這一名字,對於他點着煤油燈在狹小的屋子裏,單靠紙筆就算出重大數學成果的事蹟更是耳熟能詳,作爲建國後較早一批的科學工作者,陳景潤當時所處年代條件較爲艱苦,國家尚在建設當中,甚至溫飽還沒解決,對於數學方面的研究也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景潤卻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邁進了一大步,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矚目的先進成果,着實令人欽佩。

他在初中時,遇到了兩位非常重要的老師,其中一位是一名年過半百的老教授,因爲受當時局勢的影響,老教授對當政的國民政府失望至極,於是投身到年輕一代的教育事業中,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將國家的下一代培養成有血性有抱負的有志青年。老教授經常飽含熱淚向學生們講述中國五千年來的歷史,每每講到當下就傷心哽咽,他語重心長地說告誡學生們,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救國於危難。年少的陳景潤深深地受到鼓舞,他心中暗暗發誓長大一定要報效祖國。

同時,還有一位數學課老師對陳景潤影響很大,這是一位30來歲的年輕人,這位老師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學識淵博,上課也很有趣,陳景潤非常喜歡。陳景潤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除了上課聽講之外,他還經常在課下自己研究,當時的一本數學教材,他兩週就都學會了,老師得知後,非常驚訝,他認爲這個孩子在數學方面天賦極高,是個可造之材。因此老師因材施教,經常單獨爲陳景潤講授一些其他學生認爲非常難的數學知識,此外,老師還激勵陳景潤,喜歡數學是好事,數學是其他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而自然科學又是國家和民族發展強大的重中之重,因此,中華民族要想強大起來就離不開數學。陳景潤深以爲然,學習數學更加刻苦。

之後,陳景潤考入高中繼續接受教育。在這一階段,陳景潤遇到了對他影響極大的第三位老師——沈老師。沈老師是陳景潤當時的數學老師,他知識豐富,見多識廣,講起課來也十分吸引人,很受學生歡迎。一次課上,沈老師突發奇想給學生們出了一道有意思的算術題,題爲"韓信點兵"。就在同學們都埋頭苦算的時候,陳景潤迅速得出來結果,小聲地說了句:"53"。此聲一出,全班都爲之一驚,速度也太快了。沈老師問他是如何出來的結果,害羞的陳景潤不好意思當衆發言,只是在黑板上將算數過程寫了下來。沈老師誇獎了他,隨後向大家講述了中國自古以來的著名數學家,例如祖沖之、秦九韶等先輩,以及他們對於數學發展的貢獻。之後沈老師又鼓勵大家說:"中國古人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曾遠超西方,到了我們這一代也不能止步,希望大家之後可以在數學領域創造更大的成就,比如,破解當今世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難題,推動人類數學事業更上一層樓!"課後,沈老師又對陳景潤說:"你既然能夠解出'韓信點兵',將來也有機會能破解那個難題,你可要努力啊!"這番話深深地觸動了陳景潤的心,從此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就成了陳景潤爲之奮鬥的目標。

該猜想是哥德巴赫曾在1742年提出的,其內容爲: 任一大於2的偶數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然而這也只是哥德巴赫的猜想而已,他並不能證實它。於是,他向當時的大數學家請求幫忙,但是一直也未能證實這個猜想,因此這一問題便被遺留下來成了數學界的難題。

由於該猜想的表述較爲簡單易懂,它的破解證實受到了後世許多人的關注,除了各時代的數學家之外,不少業餘數學愛好者對此也十分感興趣,但是該猜想被提出後的一百多年間,研究者前赴後繼卻一直也未能取得重大進展,也可見該猜想研究之難。

20歲的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後,直接留校成爲了學校圖書館的一名工作人員。雖然已經工作,但陳景潤心中始終惦記着哥德巴赫猜想。他在工作之餘堅持對該猜想進行驗證研究,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想到可以把自己的相關論文寄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希望得到華教授的指導。華羅庚看過這後,對於陳景潤這個年輕人的才華非常賞識,決定把陳景潤調到中科院的數學研究所,爲這個年輕人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年輕的陳景潤就這樣,在華羅庚前輩的指導下,正式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

有了名家指導自然是好事,但是對於破解這一世界難題來說,陳景潤要面臨的困難還是非常多的。爲了能掌握相關研究的最新動態,他必須要具備可以直接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因此,陳景潤開始學習多門外語。憑藉驚人的毅力,陳景潤在較短時間內竟然掌握了英、俄、法、日、意、西等多國語言,這對一位數學研究者來說本就是一件值得令人稱讚的事了,但對陳景潤而言這只是開始而已。

之後,陳景潤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堅持研究,歷經十多個春秋的刻苦鑽研,1965年,陳景潤髮表了一篇名爲《表達偶數爲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重要論文,該論文闡述了陳景潤對於哥德巴赫猜想中"1+2"的證明,此論文已經發表引起了全世界數學界的廣泛關注,該論文的觀點也受到數學界的認同。當人們得知這一中國數學家是在只有6平的小空間,完全是靠筆和紙完成的這項偉大研究時,各國數學家紛紛對此表示稱讚和敬佩。英國和德國的數學家更是將陳景潤此篇論文納入教材中,並將其命名爲"陳氏定理"。

然而,雖然只是證明了猜想中的"1+2",但是距離完全證實該猜想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不過有了這一階段性的重大勝利,之後陳景潤便對後續證明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熱情。然而,遺憾的是,直到1996年陳景潤因病去世,他都沒能完成該猜想的最終證明。

當然,作爲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以證實"1+2"猜想而聞名,但是這並不是他在數學領域的唯一成就。能夠成功在證實難題中取得重大突破,當然不是隻有論文中所闡述的那麼簡單直接,其探索過程也是相當複雜曲折的。在研究過程中,陳景潤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許多數學領域中的新規律、新方法。因此在攀登數學研究高峯的同時,陳景潤一路也收穫頗豐,例如早期,陳景潤爲證實哥德巴赫猜想時,對塔裏問題、華林問題、球內格點、圓內格點等都做出了重大改進,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他的研究過程中,成功將之前的最小素數從80繼續推進到16,爲之後數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另外,在證實哥德巴赫猜想時所用的篩選法也是陳景潤在研究中摸索出來的最爲有效辦法,這也爲之後人們的研究做了鋪墊。

然而,在陳景潤成名之後,面對驟然而至的關注,他沒有迷失方向,仍然堅持那一份對科研的熱忱,他淡泊名利,繼續專心鑽研,一門心思撲在數學研究上。如今,查閱相關資料我們可以看到,陳景潤成名後基本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在各個期刊上發表,甚至在1996年3月,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個月中,仍然有相關的研究論文在發表。此外,陳景潤的貢獻不止在數學領域,直到生命的最後,他依然想着爲科學事業獻身。陳景潤留下遺囑,希望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這足可以見其思想覺悟水平之高!

陳景潤三個字足以永遠的留在人類數學史上,他的一生都在爲數學研究奮鬥,是了不起的數學家。除此之外,在陳景潤身上我們還能看到一股甘坐冷板凳的韌勁和不畏艱難、勇於奮鬥的拼勁,這些優秀品質也是陳景潤能夠取得如此優秀成果的基礎,這也是他能夠在那個特殊時代成爲知識分子標杆的關鍵,他理應成爲人民大衆的榜樣。他的事蹟喚醒了處在經濟落後、物資匱乏中的人們對科學和文化的重視與嚮往,也激起了國人對於科學家的崇敬與仰慕。的確,新中國一路走來,從一窮二白到如今的國富民強,這其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更離不開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夜以繼日的努力與默默付出,因此,對於那些爲科學事業爲之奮鬥終身的科研者們,我們應該始終銘記,他們不該寂寂無名,他們值得青史留名,受人敬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