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確定一點,徽宗皇帝並沒有被熬成燈油,這只是中原文人對金人的喪葬習俗的誤解而已。至於歸還的棺槨是不是空的,那肯定不是,畢竟不是還有一截朽木嘛。

首先確定一點,徽宗皇帝並沒有被熬成燈油,這只是中原文人對金人的喪葬習俗的誤解而已。至於歸還的棺槨是不是空的,那肯定不是,畢竟不是還有一截朽木嘛。

宋徽宗趙佶(1082-1135),是宋朝第八位皇帝,他或許是中國帝王中藝術天分最高的皇帝,他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在書法藝術中有着極高的地位,流傳至今的楷書作品《穠芳依翠萼詩帖》堪稱楷書傑作,其筆法犀利遒勁,鐵畫銀鉤,後人認爲其書法水平不亞於張旭和懷素,可見其功力之深。在繪畫領域,徽宗皇帝也是當之無愧的大師,其丹青造詣登峯造極,山水畫作《雪江歸棹圖》意境清奇高遠,一般畫家的畫作難望其項背。

就這麼一位有着極強藝術天賦的人,如果不是當了皇帝,他會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可惜,他偏偏是中國宋王朝的君王,他當皇帝對國家而言,代表的是災難與滅亡,正如王士禎的評價:宋徽宗百事皆能,獨不能爲君。

靖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東京之戰失利,隨後次年四月金軍攻破汴梁城,徽欽二宗及后妃宗室、王公大臣三千餘人被擄往北地,北宋滅亡,這就是腰斬了千年繁華的“靖康之恥”。歷經千辛萬苦徽欽二宗終於到了金國都城會寧府,在這裏金國皇帝完顏晟極盡羞辱之能事,先讓其執“牽羊之禮”拜完顏阿骨打陵寢,之後又被封爲昏德公,不久後把他們剩餘的幾百人發往五國城。

南宋紹興五年,徽宗皇帝不堪忍受精神折磨,死於五國城,享年五十四。後人在曹紀平的《宣和遺事》中把徽宗喪葬之禮認成了熬燈油,而後來藩僧楊璉真迦盜掘宋帝墓時,發現徽宗永佑陵的棺槨中只有一截朽木,並無屍骸。自此之後便傳出徽宗皇帝被熬成燈油,棺槨中只有朽木一截的說法。

那麼,真相是否如此呢?

“熬燈油”之說純屬無稽之談

女真人有“火葬”傳統。早在唐朝黑水靺鞨時期,女真人先祖便有了火葬習俗,這種習俗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是普遍性的,金國雖然立國,但這種喪葬習俗得到了繼承,故而曹紀平《宣和遺事》中記載的應該只是火葬過程而已。

另據野史記載,欽宗皇帝不忍父親骨灰直接入地,“囑金兵以合木爲棺葬之”。徽宗葬身之地乃欽宗所選,金人則是以苦力之身份來幹活的,豈敢將前朝皇帝遺體熬燈油?更何況,金國再窮也不會缺這點燈油。

金國女真人從未有過將屍體熬燈油的習慣。雖然女真人有用動物脂肪熬製燈油的習慣,但並不代表他們會用人的屍體來熬製燈油,此事在《金史》與《宋史》中全無所提,不知這熬製燈油一事又從何而來?就算曹紀平的《宣和遺事》中也沒有記載“燈油”一說,可見徽宗皇帝並沒有被“熬製燈油”。

綜上可見,“徽宗被熬燈油”一說純粹是無稽之談,其實這種傳言正是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理念,古人對於身體是極其愛護的,如若損傷將是大不孝,這種說法的出現首先是對金人的一種貶低,另外則是對徽宗皇帝“怒其不爭”的一種憤慨吧。

徽宗棺槨之中並非空無一物,而是有朽木一截。

陶宗儀《南村綴耕錄》記載:二陵皆空無一物,徽陵有朽木一段,而欽陵有木燈檠一枚而已。

以此可見徽宗皇帝棺槨中,的確無遺骸,尚存有朽木一段。藩僧楊璉真迦在後來的盜掘宋帝陵墓時也證實了這一點。那麼,爲何棺槨中只有“一段朽木”呢?我們作以下推測。

1.根據金人的喪葬風俗,“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襯土,無棺斂之具”。言下之意,是死後先以火焚燒,然後不入棺槨,直接襯土埋葬。以此看來,宋高宗與其和談時,不見得還能留下片骨,極有可能是拿一段朽木來忽悠南宋朝廷的。

2.依照金人喪葬習俗,死者生前的鞍馬應以殉之。那麼,或許金人送還南宋的這段朽木,正是徽宗皇帝下葬時所殉之馬鞍。另外,野史也記載欽宗皇帝囑金兵“以合木爲棺葬之”,那麼這段朽木極有可能是盛放徽宗皇帝骨灰的“合木”。

3.還有一種說法是此朽木乃徽宗皇帝靈位。據說徽宗皇帝死後,金人以帝王之禮葬之,銅鐵大錢多有陪葬,後被盜墓賊得知,掘其墓,骨灰四散。金皇統二年三月,宋金議和,簽訂了“紹興和議”,高宗求徽宗遺骸回宋,金人尋徽宗遺骨不得,只能將此腐朽不堪的靈位送回南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定,永佑陵中的徽宗棺槨內,確實只是一段朽木,至於此朽木到底是何物其實已經不重要了,畢竟它的代表意義要大於實際意義。

結語

從以上我們基本可以推斷出,徽宗皇帝被“熬燈油”一事純屬無稽之談,而棺槨中也並非空無一物,最起碼有一段朽木深藏其中,可惜徽宗皇帝雖然書畫無雙,但終究選錯了職業入錯了行,詩曰“徽宗皇帝多慷慨,瘦金當年不值錢”道盡了一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