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地主戴洪昌:散盡家產,帶6個兒子抗日,自己和兒子全部犧牲

導語:提起地主階級,相信我們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影視作品中那些肥頭大耳、滿面油光、無惡不作、對底層農民極盡剝削與損害的地主形象,就連現在很熱門的"鬥地主"遊戲都還是把地主作爲羣起而攻之的對象。但事實上,地主階級只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一種經濟身份,不能完全代表他們的個人品性。我國曆史上就有一位非常有血性的地主戴洪昌,爲抗日變賣家產,帶着六個兒子英勇作戰,但最後一家人都爲抗日戰爭犧牲。

善良的地主

戴洪昌出生在戰亂不斷的19世紀80年代的山東,由於社會很不安穩,戴洪昌一家人就逃難到了吉林的敦化。吉林的敦化在歷史上可謂是塊寶地,戴萬齡家裏的大人們很有眼光,認爲這啓發適合定居,他們一家就在敦化安家了。

定居的敦化有着適合耕種的土地,加上戴萬齡的大家庭裏的男性很多,豐富的勞動力對於農業耕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戴萬齡一家把地種得又快又好,家裏的經濟條件也越來越好,擁有的土地面積也越來越多。

到戴萬齡當家做主時,家底已經十分殷實,成爲了一位地主。但戴萬齡因爲他自幼就與窮苦的農民有很多的接觸,對底層百姓有着較深的感情,他並不像我們印象中的地主一樣無惡不作,反而十分善良,在發生天災人禍時就爲農民減少租金,還常常拿出家裏的糧食幫助十分窮困的農民

參加抗日

原本可以在歲月靜好中安享優渥生活的戴萬齡,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毅然決然地投入保家衛國的隊伍中。日本發起"九一八事變",戴萬齡的結義兄弟東北軍營長王德林不甘心做亡國奴,立誓儘自己最大的能力與侵略者抗爭到底。

王德林找到戴萬齡,與他一同細細討論了國內如今的局勢,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戴萬齡不僅當場表示一定傾盡自己的家產資助抗日,還要求王德林能同意他帶上家裏的六個兒子一起奔赴一線參加戰爭、保家衛國的要求。

戴萬齡在想盡各種辦法用自己的家產籌集錢財用於軍隊花費的同時,還號召了很多村民一起加入軍隊中,爲王德林的軍隊提供了強有力的助力

全部犧牲

戴萬齡帶領着自己的衆多兒子,在戰場上進退得宜,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在1937年,戴萬齡接到在沙河地區打探敵情的任務,卻因爲隊伍中出現了令人不齒的內鬼不幸被日軍俘虜。但戴萬齡很有氣節,日軍沒從他嘴裏問出一點有價值的信息,遭遇日軍殘暴折磨的戴萬齡就此犧牲

六個兒子化悲憤爲動力,爲完成父親遺願繼續抗爭在一線。但不幸的是,全家人都在親眼見證抗爭勝利之前不幸犧牲了。

結語:戴萬齡既是地主,更是英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不能以社會刻板印象評價一個人,戴萬齡一家都值得我們永遠的尊敬與紀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