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侯崇慧

根據媒體公佈的今年徵兵數據,大學畢業生比例將達40%,大學生比例將達80%。

同時,各項優待政策也一直在向大學生士兵傾斜。

比如今年規模擴大的“帶編入伍”政策,只限大學生新兵;至於更高的入伍優待金,更多的退伍後就業渠道,新聞裏已經一遍遍宣傳過了。

而另一方面,高中學歷入伍的士兵在我軍仍佔很大比例,尤其是士官隊伍中,他們的訴求他們未來的發展,同樣值得關注關心。

要知道,如今大部分高中學歷士兵都來自經濟不發達地區,很多原生家庭也並不盡如人意,比起擁有更多社會資源的大學生士兵,高中學歷士兵一旦發展不順,就很難有逆襲的可能。

這羣缺少媒體流量的士兵,需要我們的關心。

倔強與痛點

哨位君認識一名職高學歷入伍的士兵。

他父親是個煤礦工人,酗酒,喝醉了就愛打他媽,後來兩人離婚,從此他再也沒有見過父親。

這個年輕人在2016年參軍到某特戰旅,從新兵連開始,每次比武他都是第一名,兩年兵就拿了二等功,第三年提幹。

因爲連長跟他說,像他這樣農村出來的,又沒讀幾天書,不在部隊拼命就完了!

這個故事,說的其實就是高中學歷士兵的某種優勢:他們不像大學生士兵又那麼多的選擇,因爲缺少“退路”,往往在訓練中更加玩命,對軍營有更強烈的“歸屬感”。

這絕不是個例,哨位君去年報道過的,32歲就獲得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的某偵察營營長李慶昆,就是高中學歷入伍的。

還有剛剛被第72集團軍記一等功,年僅21歲的士官王亮,同樣是高中學歷。

當然,這絕不是說高中學歷士兵就比大學生士兵強,而是說高中學歷士兵只要肯拼搏,同樣會有自己的優勢——特別是在一些強調單兵作戰能力的部隊。

從下圖的入伍量化積分可知

高中生比大學生至少相差14個學歷積分

這些分數只能通過

身體素質、適應能力等方面彌補

提升與困局

高中學歷士兵未來會不會難,是個僞命題。

我們要做的是讓政策的“聚光燈”照到不同學歷的士兵,讓他們在部隊成長成才,讓他們離開部隊時擁有足夠的底氣與自信。

除了名額有限、要求較高的提幹,更具普遍價值的提升方式還是:士兵的職業軍事教育與學歷教育

更具體的說就是,自考、士官學校、遠程教育。

士官學校的學歷教育,需要離開本職崗位兩至三年以上,“一訓定終身”的方式目標是培養未來的中、高級士官,學員畢業後第一任職與目標任職之間時間間隔過長,影響了士兵接受這類教育培訓的積極性。

而這些年來,遠程教育一直缺乏深度嵌入士兵培養體系的形式和支撐。

比如說政策上,缺少法規制度的硬性約束,士官想學也不一定有時間有機會。

比如說硬件上,邊防部隊等駐地偏遠或機動性大的單位,學習條件難以齊備。

比如說軟件上,除了“八一學院”,更多地方的一流院校資源未能引入,給士兵的選擇有限。

未來之路

去年10月,軍隊士官遠程教育實施辦法出臺。

士兵的能力、學歷提升,有了更科學規範的制度支撐。

軍事職業教育主要類型

那麼,士兵能在這套全新的培養模式中收穫什麼?有軍內專家歸納了4點:

一是建立任職資格動力機制,把軍事職業教育學習成果,納入士官選套任職資格體系;

二是建立入學資格動力機制,把軍事職業教育學習成果,納入軍隊人員接受院校教育培訓的送學條件;

三是建立經濟補助動力機制,對自費參加學歷學位繼續教育並獲得學歷學位的士官給予學費補助;

四是建立學歷學位動力機制,探索設立微學位、在線專業學位,實現學歷學位繼續教育與國家學歷學位教育體系接軌。

此外,還將把組織開展軍事職業教育情況納入各級教育訓練工作考評體系,作爲單位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最後的話

士兵的成長標準,不止是滿足崗位的需求,也要有服務個體生涯發展的需求。

讓每一名士兵,不論是何種學歷,都能在部隊成才,這種“才”不僅是面向戰場的,也可以是面向社會的。

最終這會形成良性循環,讓更多的年輕人願意當兵,也讓更多走出軍營的士兵,能更好地爲社會做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