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八佰》点映场,这是一个热乎乎的点评。

既然电影名叫《八佰》,要评分的话,那我就给个八百分吧,满分是一万。

所以很显然了,这是一篇差评。

严格来说,《八佰》从某种意义上不能算作是一部完整的电影。

首先,主线故事没有正式结尾,请问士兵成功撤退了吗?敢死队结局如何了?就...就结束挺秃然的,就跟我有时写文章一样,写不下去了,索性就不写了。

其次,看得出导演想拍一个没有主角,或者说多主角的群像电影,但没有那个本事,就不要干这个事,结果没有一个人物是有“弧光”的,没有一条故事线是完整的。

欧豪这条线,唯一一条带有家庭羁绊的故事线,结果叔叔逃跑被日本人杀害,弟弟跟另一个弟弟混在一起,大家各过各的,甚至连欧豪水遁的时候,都没想过要带他弟弟一起走,这种角色羁绊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其次,欧豪跟李晨的兄弟情也很莫名其妙,难道彼此是一见钟情?欧豪偷偷给班长李晨捡过肥皂?小湖北这条线,引入白马象征过于刻意,而且还切割了主线画面,造成一定的紊乱。最奇怪就是那个开篇卖情报给外媒,后面突然正义的方记者了。其他如王千源、张译、姜武、杜淳、蓉姐、刀仔等角色都是有头无尾的...怕是不要再举例下去了,真的还有很多。

总结之,《八佰》就像是一个拼贴的电影,看似完整,其实内部稀碎。

《八佰》存在的主要问题说完了,下面再细说两点。

演员方面,虽拥有“张译、王千源、姜武、侯勇”等众多老戏骨,但除了张译当逃兵前那场戏还比较感人外,其他都没有发挥“老戏骨”的作用,唯一的作用也许就是贡献了“老戏骨”这个卖点。相反,拥有比较多戏份的李晨让人很是跳戏,哦,还有郑恺,老感觉他们是在录制《跑男》,老感觉他们下一秒就要笑场了,这就是综艺咖演戏的尴尬之处。

佰》根据历史实际,按照“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的时间脉络,采取设置计时器的方式来推动故事,这种方式连瞎子都听得出来,观众的心里预期肯定是层层递进的,相信越往后会越精彩。结果呢?每一天都是哗啦啦干架之后,王千源和姜武在开车,欧豪和李晨搞暧昧,其他士兵抒发乡愁,或者跟记者拍拍vlog,就难道不用复盘战争,清点人数,追悼逝者,然后再商讨一下明天的策略吗?

说真的,抛开IMAX拍摄手法,抛开战争大场面,《八佰》就像是一部不成熟的大学生作品,每个人都能指出其中一两处毛病。

当然了,站着说话不腰疼,指指点点谁都会,有本事你自己去拍啊?我相信,一定会有杠精这么“表扬”我。

那我还真想聊一下,如果是我,我会这么拍。

第一步做减法,我会把开头40多分钟直接删掉,直接进入“第一天”的剧情,然后再删掉欧豪淹死一个队友等莫名其妙,无头无尾的戏份,再删掉小湖北、姚晨、侯勇等不必要角色的戏份,再把张译和姜武的角色合二为一,李晨和王千源的角色合二为一。

第二步做冲突,苏州河一边是歌舞升平的天堂,一边是战火纷飞的人间炼狱,这个背景实在太有戏剧冲突了,有逃兵千方百计想去天堂,而天堂却有不怕死的爱国人士勇闯地狱。所以,我会处理成两条线并行的结构,通过人与人的对比,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选择,在人性的驱动下,本身就会自发产生内容,善恶都会被放大,产生强烈的冲突,关于生存与死亡、罪与恶,荣与辱等诸多话题,最后殊途同归,两条线交叉达到高潮,就能把人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是的,让我来拍的话,我就会这么处理,理由很简单。

一部战争电影,绝不是对事件的一次平铺直叙,战争的主体是“人”,我们看电影的也是“人”,所以战争电影最重要的是讲好“人”的故事,展示人性光辉的一面,或者丑陋的一面,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我就认为已经及格了。

在这个基础上,要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那就需要注入灵魂了,注入有深度,有思辨性的思考,或者启迪人们的思考,如战争的本质是什么?人作为独立个体,只能沦为战争的代价吗?如果不是,是不是被集体、荣誉、正义等所绑架了?世上真的存在普世价值吗?

当然,以上问题我不知道,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需要战争电影。

在我看来,《八佰》是一部视频,而不是电影,它只是把“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这段文字,变成了视频,然后来消费大众的爱国主义情绪。

说实话,我不希望《八佰》取得高票房,因为我希望,让电影回归艺术,我希望《八佰》之后,《战狼》式电影可休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