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千里

那時候我們都穿草鞋:北伐剛出發的時候穿稻草鞋,過仙霞嶺到浙江才穿麻草鞋。一個月發一雙布襪子,長途行軍,襪子頂多只能穿一兩個禮拜,所以大家都赤腳;公家發的草鞋也穿不了多久,所以有的也自己打。”——曾經參與北伐的將領劉安祺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對於普通步兵來說,揹負彈藥輜重長途行軍、在火線機動轉移和衝鋒陷陣,都需要依靠強有力的雙腳來完成。一雙耐用舒適的鞋子,可以有效緩解行軍打仗中戰士們承受的各種肉體與心理壓力,對於提升他們的戰鬥效率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如今早已習慣了現代工業文明發達的物質成果的我們,可能並不會注意到一雙小小的軍鞋,其本身就是複雜軍事後勤供應體系的一個縮影。更不會想到,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廉價工業產品的軍鞋,對於很大一線官兵來說,竟然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跪射俑,其右腳底出現的密密麻麻的針眼所表現的就是秦軍當時穿的一種縫製的布鞋】

在漫長的古代戰爭史上,除了貴族武士或中高級軍官能夠穿得起體面舒適的靴子之外,大部分基層士兵即便是在軍餉最充裕的時候,腳上能穿得起的大多也只是草鞋,稍微好一些的能夠穿得上縫製的布鞋。前者主要以各種草類原材料以手工編織而成,由於原料來源廣泛,易於採集,無需加工即可直接製作,是所有軍鞋中最廉價者,歷史也最爲悠久,考古證實早在6000年前就已存在。

而後者,則通常是用麻、葛、皮等材料縫製的單層或多層底鞋,這種鞋形體寬大,質地粗糙耐用,穿起來輕便靈活,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廣泛使用,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兵馬俑中即可見士兵穿着的單層底布鞋,不過在農業社會,這種布鞋的製作需要耗費一定的成本,並不及草鞋那樣普遍。

【清末進行操練的北洋新軍士兵,他們配發了近代化軍靴和綁腿】

進入晚清時期,列強瘋狂侵略中國,中國軍人看到了那些洋兵腳上穿着的近代化軍靴。相比於當時八旗綠營與團練鄉勇還在普遍使用的步履草鞋,這些依靠工業化生產的軍靴,不僅讓士兵穿着更加舒適,對足部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而且更加結實耐用。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就向歐洲大規模採購了這種類型的軍靴,武裝他的北洋新軍,到辛亥革命前夕,這種軍靴已經成爲清政府所編練新軍的標準作戰裝備,中國士兵的雙腳終於也趕上了國際步伐。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辛亥革命不久,緊隨其後的軍閥混戰,給中國正常的軍事工業化進程造成極大損害,近代化的軍靴雖小,卻與槍炮彈藥一樣,需要國家級的軍需供應體系來維持,而當局疲弱無力,更迭頻繁,地方軍閥擁兵自重,只知瘋狂擴軍,對於士兵足底的這些事根本無心關注。因此,中國士兵的雙腳裝備又迅速倒退回農業時代的水平。除了少數闊綽的大軍閥(比如奉系軍閥)還能配發與清末新軍時期質量相等的軍靴外,各地大部分基層官兵只能自己就地取材打製草鞋,稍有條件的軍隊也只能勉強給士兵配發手工縫製的布鞋。

【渡過黃河的北伐軍,除了軍官外,普通士兵依舊穿着草鞋】

【1927年開進上海的北伐軍,他們腳上穿着草鞋】

這種情況到了南京時期卻更加惡化,在北伐軍進入上海的時候,很多我方的工人糾察隊隊員們就驚訝地發現,那些遠道而來的軍人居然大部分還穿着草鞋,而他們自己有不少人已經穿上皮鞋了。而在民國初期十年間,士兵普遍穿草鞋的狀況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除了部分蔣氏嫡系中的精銳部隊能夠成批獲得先進的軍靴外,大部分士兵都是穿着草鞋進行訓練和作戰,能夠穿上縫製的千層底布鞋已經算是條件不錯的部隊了。30年代南京方面訓練的德械部隊,軍官配發長筒皮質軍靴,士兵穿着一戰德國樣式的步兵靴,威風不已,但其他部隊長期缺乏充足的物資供給,士兵只能用草鞋湊合了,這還是嫡系軍,其他地方派系軍隊就更不用說了。

【左爲1938年穿草鞋的普通國軍士兵,右爲配發德式軍鞋的德械師官兵】

在土地革命時期,草鞋也同樣是的各地工農紅軍部隊的標配。在全國星羅棋佈的根據地中,前有敵軍的圍追堵截,後有各項物資供應短缺,紅軍部隊根本無力爲普通士兵提供耐用的布鞋乃至軍靴。因此打製草鞋,成爲從紅軍指戰員到基層官兵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不僅很大前線的戰士需要在作戰間隙儘可能多的打草鞋,很多級別較高的軍官也練就了一手打草鞋的技能,當時的紅軍總司令朱德就以精湛的打草鞋技藝享譽全軍,還在長征途中經常親手爲戰士們製作草鞋。

當時紅軍主力主要活動於南方地區,其後溫暖溼潤,而用稻草或麻草製作的草鞋具有廉價、輕便、防滑和吸水性好等優點,非常適合南方的作戰環境和紅軍物資匱乏的境遇。這一時期,各根據地經常組織當地軍民成批製作草鞋,比如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主力在於都集結的10天時間裏,就發動于都羣衆連夜趕製出草鞋10萬多雙,戰士們才得以穿着嶄新的草鞋踏上長征路。

紅軍時期的稻草鞋和麻草鞋

【70年代的年畫,描繪的是長征途中爲士兵打製草鞋的朱德】

不過,草鞋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草鞋的耐磨性很差,在長時間行軍途中經常容易破損,因此長征途中從高級指戰員到戰士,都需要在不停地就地取材製作新草鞋。而當部隊北上行進至氣溫較低的黃土高坡時,草鞋保暖性不佳的弊病也暴露出來,很多戰士因爲赤腳穿草鞋而被凍傷。而用稻草和麻草打製的草鞋,也很難稱得上舒適,草鞋本身的倒刺經常會在不經意間劃傷足底,甚至在行軍途中導致反覆感染。而更嚴重的是,長期穿草鞋負重行軍,容易導致扁平足病,使士兵失去遠距離行軍的能力,草鞋對士兵足部的損害在長征結束後開始引起重視。

侵華日軍裝備的昭和五年式作戰靴

與中國軍隊士兵窘迫的足底裝備相比,配發現代化軍靴的侵華日軍,在行軍打仗時就顯得更加從容。在抗戰全面爆發時,日軍普遍配發的是昭和五年式作戰靴,這種軍靴使用牛皮製作,結實耐用而且防水,整個靴子能把小腿一下全部包裹,靴底由後跟和足弓部分提供支撐,最重要的是底部還有防滑鋼釘,這種多功能作戰靴對於當時的中國士兵來說簡直是無法想象的。光是足底上的巨大差距,就讓日本單兵的裝備水平高於當時任何一支中國部隊。

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重慶方面雖然開始源源不斷地獲得英美蘇等盟國的軍事援助,但前線大部分官兵依然穿着草鞋與日軍相搏。就是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前期裝備英式武器,後期爲美軍教官訓練,在跨越緬甸的叢林山路時依然穿着草鞋,與同時期全副美式裝備,足蹬美式軍靴的駐印軍根本是天壤之別,而被當時的外國記者戲稱爲“草鞋兵”。這還是國軍中少有的物資供應跟得上的精銳之師,到了抗戰後期,國軍其他部隊居然連草鞋都開始變得稀缺。1944年桂柳會戰期間,國軍94軍166師參謀長就曾公開抱怨道:“我軍開往廣西作戰…士兵連雙草鞋都沒有,光着腳走路,哪能走得動,走得快呢?”這充分表現出國軍在抗戰時期,後勤供應體系中暴露出的嚴重問題。

【搭乘美軍DC-3運輸機的中國遠征軍士兵,他們全部穿着草鞋】

【1944年,在敵後活動的新四軍官兵,他們全部穿着縫製的粗布鞋】

相比國軍士兵依舊寒酸的雙足,我敵後抗日武裝的境遇要好得多。在八路軍和新四軍完成改編後,雖然得到了當局一定的物資供應,但還是供不應求,尤其是軍服、軍鞋這些後勤問題只能想辦法自己解決。

在長征期間看到草鞋對士兵雙足的危害後,各抗日根據地對軍鞋的製作極爲重視,由於大批男性青壯年不是上前線殺敵,就是在後方從事重體力生產活動,爲士兵制作軍鞋的任務就落在了邊區廣大婦女的肩上。根據地婦女組織經常發動農村婦女集中縫製鞋襪,主要是以手工製作的粗布鞋爲主,分爲夏季用的單鞋和冬季用的棉鞋。雖然這種農業時代就已經長期使用的布鞋,無法比得上日軍的制式化軍靴,但其輕便透氣,舒適耐用和保暖的特點已經讓戰士的足部狀況得到了質的改善,八路軍和新四軍官兵們的行軍與作戰能力有了很大保障。而且得益於各根據地強大的組織調動能力,就是在艱苦的反掃蕩時期,前線部隊依舊能獲得足量的布鞋。

【抗戰時期,河北淶源縣婦女在集中爲八路軍趕製布鞋】

【抗戰後期,三名即將奔赴戰場的八路軍女衛生員,他們都穿着縫製的粗布鞋】

從草鞋到布鞋,不僅僅是士兵雙腳境遇的改善,更是整個後勤供應體系的完善,穿着粗布鞋的抗日武裝穿梭於敵後,憑藉旺盛的鬥志不停地消耗着日軍的銳氣,而國軍士兵卻依然被草鞋所帶來的各種傷病所困擾,臨近勝利居然士氣依然低迷到抗戰結束時,八路軍新四軍與國軍其他部隊相比,其軍容面貌已不可同日而語,其最終的勝負早已在士兵的腳底板上決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