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總在行動裏

家國情懷,總在行動裏。愛國擁軍,盡在不言中。

今天,我們推薦兩位擁軍人物的感人故事。他們一個是退休教師,一個是轉業軍人。他們崗位不同,卻有着一樣的愛國情懷;年齡有別,卻擁有共同的擁軍行爲。在此,謹向他們致敬!

退休教師華再清

帶領數萬學生投身擁軍

■武 安

7月2日,江蘇省常州市委宣傳部發布“常州最美擁軍人物”候選人名單。不出人們所料,華再清榜上有名。

華再清很普通,他是常州市武進區東安實驗學校一名退休教師。華再清不簡單,他在“愛軍、學軍、擁軍、頌軍”上花費了不少心血。

上世紀80年代,華再清響應國家號召,將兒子送往部隊當兵。從此,他便與擁軍結下了不解之緣。

兒子到部隊不久寫信訴說部隊生活艱苦,還流露出當兵喫虧、不如早脫軍裝的念頭。華再清看信後眉頭緊鎖,趕忙到附近幾戶軍屬家串門,瞭解到許多新、老戰士有相似的想法。

“思想不穩,何以固長城?”作爲一名戰士的家長、光榮的人民教師,華再清心頭沉甸甸的。他立即拿起筆來,以一位普通家長的身份,向全團戰士家長髮出倡議書《讓孩子安心軍營多作貢獻,家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團黨委接信後,立即向全團戰士宣講,並將這個倡議書打印千餘份寄到每名戰士家中。

四面八方的戰士家長接到倡議書後,紛紛寄去家書,鼓勵軍中兒郎安心服役,爭當合格軍人。一時間,這個團思想政治工作十分活躍,練兵熱情高漲,團隊被原南京軍區評爲“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團”,“華再清發倡議書”獲評該團1988年度“十佳新人新事”榜首。

前些年,華再清了解到一些戰士不熟悉歌譜,就在教學之餘擠出時間,把小學到初中共18冊音樂書上的簡譜識譜知識摘錄下來,用鋼板刻寫,油印了上千份手冊。寒假一到,他打起揹包,來到兒子所在部隊,將手冊分發給戰士們,並利用戰士們休息時間教學。

後來,華再清每年從新華書店郵購戰士們愛唱、新出版的歌本,《黨啊,親愛的媽媽》《紅軍不怕遠征難》等81種歌本,傾注了華再清對子弟兵特殊的感情。近年來,華再清自己又編輯了戰士們愛唱的100首軍歌歌本——《獻給最可愛的人》,利用節假日到共建部隊爲官兵教唱。

2002年,華再清一家由以前兩代人擁軍發展到三代人擁軍,兒子、女兒,孫女、外孫紛紛加入擁軍行列。

爲了讓學生“學習解放軍,當好接班人”,華再清倡議成立“少年軍校”。“東安中心小學少年軍校”被正式命名爲“武進區第三少年軍校”後,華再清被任命爲軍校政委。學校仿效部隊建制,實行準軍事化管理,聘請駐軍官兵爲校外輔導員。

在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華再清還發起成立了江蘇省首家“軍屬聯誼會”,專門爲軍人和烈軍屬排憂解難。武進區湟裏鎮平均每年有30多名青年入伍。新兵送走了,牽腸掛肚的華再清把期待和關心傾注到一封封信中,輾轉郵寄給每一位家鄉子弟兵,鼓勵他們安心服役,爲祖國爭光,爲家鄉添彩。

有一年,華再清一名學生參軍到部隊,不到半年時間就泄勁了。他在給華再清的信中流露:“部隊考軍校很難,我一心想上軍校的希望破滅了,我這個兵算白當了……”華再清接信後的當晚,立即給這位姓蔣的學生覆信勸慰、勉勵。可華再清收到的回信仍是原來的“腔調”:“道理我都懂,可你能讓我上軍校嗎?”華再清接二連三去信,反覆開導,終於打開了小蔣的心結。後來,小蔣成爲連隊一名出色的衛生員,光榮地入了黨。自“軍屬聯誼會”成立後,華再清已爲100多個“光榮之家”及50多名戰士解決了許多具體問題。

華再清還帶領少先隊員唱好擁軍“四季歌”:1月向“光榮人家”拜年,2月向東安籍戰士寄“精神年貨”,3月學雷鋒做好事,4月祭掃革命烈士墓,5月組織“紅五月”軍歌比賽,6月請共建部隊官兵來校作報告,7月舉辦軍事夏令營,8月慰問共建部隊官兵,9月買月餅送給軍屬,10月重陽節買蛋糕慰問烈軍屬老人,11月組織“紅領巾”宣傳隊宣傳徵兵,12月敲鑼打鼓送新兵。

這幾年,徵兵時間變了,華再清及時調整擁軍“四季歌”的月份安排。30多年來,他已先後帶領幾萬名學生擁軍,向軍人發出慰問信10萬餘封,寄贈書籍、文體用品等慰問品價值10萬餘元,爲烈軍屬做好事10萬多人次。

司法所長歐陽兆堂

幫烈屬復原烈士“容貌”

■汪 晨

6月7日,歐陽兆堂接到電話:與姚存林父親姚鈞鑑同在一個連隊的指導員朱步松可能健在,約90多歲。

這個電話,讓歐陽兆堂久久不能平靜。

歐陽兆堂是一名老兵,現任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司法局鐵心橋司法所所長。從部隊到地方,他連續13年幫家住安徽省歙縣徽城鎮漁梁村的抗美援朝烈士家屬、79歲的老人姚存林尋找父親線索、解決生活難題,併成爲忘年之交。

2006年9月,原南京軍區籌建軍史館,面向社會各界徵集文物史料。2007年的一天,當時在軍區軍史館籌建辦工作的歐陽兆堂,收到一封來自安徽省歙縣、時年66歲的姚存林的一封來信。

姚存林在信中說,想尋找抗美援朝烈士、父親姚鈞鑑的線索。姚鈞鑑是歙縣人,1949年春天當兵。從家信中得知,姚鈞鑑參加的是第三野戰軍30軍88師,1950年11月入朝參戰。1952年2月23日,他的最後一封來信落款是“第九兵團廿六軍八八師二六二團一營三連”。

姚鈞鑑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再也沒有回來。姚家沒留下一張姚鈞鑑的照片,父親的容顏在子女們心中幾乎沒有痕跡。

“接到姚存林的來信時,我心裏五味雜陳。姚鈞鑑入朝參戰犧牲了,他的子女竟然連父親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歐陽兆堂至今唏噓不已。

從那時起,歐陽兆堂開始爲姚存林尋找線索,沒想到一找就是13年。

歐陽兆堂查找各種軍史資料檔案,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在網絡上發帖子、發微博救助,嘗試了能夠想到的所有方法。遺憾的是,沒得到任何有用的線索。

“在網上各種論壇,我也發了帖子。微博火起來以後,我連忙註冊,發微博徵集抗美援朝時犧牲烈士的照片,但真的很難找。偶爾有人回信,也多是老同志表達關注的心情。”

歐陽兆堂相信,只要不放棄,就有希望。“我到山東煙臺徵集史料的時候,遇到志願軍女幹部,很想念抗美援朝中的女戰友,可惜找不到了。這位年過八旬的老人名叫王玉英,我協助她寫了篇文章,發表在江蘇、山東等地的媒體上,沒想到,見報後第二天就有了結果,她順利找到了戰友。”

這給了歐陽兆堂極大激勵。

歐陽兆堂轉業到地方工作後,萌生了另外一個想法:能不能通過畫像的方式寬慰姚存林,滿足他見到父親容貌的心願?

通過姚存林年輕時的照片,應該可以畫出姚鈞鑑的面容輪廓。而且姚鈞鑑兒時的夥伴不少還健在,也依稀記得他的樣子,通過他們也可以對畫像進行修正。徵得姚存林本人同意後,歐陽兆堂聯繫到歙縣當地有名的書畫家吳寒西,請他根據老年鄰居的回憶,照着姚存林年輕時候的照片,繪製姚鈞鑑畫像。經過一週時間趕製,畫像繪製完成。

沒想到,這幅畫像竟讓姚家人激動不已。面對畫像,姚存林像是喃喃自語,又像是說給周圍的人聽:父親當兵那年,母親王孝香26歲,身爲長子的他7週歲,排行老三的弟弟姚根林,在母親腹中還未出生。而如今,姚存林已經79歲,弟弟妹妹也都過了古稀之年,母親王孝香早在1998年已經過世。

多年來,歐陽兆堂對姚存林總是以父輩相稱相待。每隔一段時間,姚存林都要打電話或微信視頻,向歐陽兆堂講述與其他志願軍老戰士的交流事宜。歐陽兆堂則常常關心詢問姚存林的身體狀況,及時告知軍屬優撫政策的新變化。

姚存林一家住房成了危房,家庭困難,無力維修。歐陽兆堂及時聯繫當地鎮政府,盼望解決危房問題。徽城鎮領導高度重視,考慮姚家實際困難,很快爲他們解決了一套公租房。

歐陽兆堂與姚存林長時間交往,卻一直未能見面。2017年,歐陽兆堂主動邀請姚存林一家來南京旅遊,他特意請假陪同姚家一家4口人遊覽南京風光。

2020年春節前聽說姚存林生病,歐陽兆堂特地從南京駕車300公里趕去看望,與姚存林一家一起喫了頓“年夜飯”。

歐陽兆堂接到朱步松老人消息的電話後,非常高興!姚存林告訴歐陽兆堂,如果朱老健在,他最想知道父親犧牲在哪裏,是怎樣犧牲的。他盼望儘快見到朱老,得到一個真切的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