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酷暑阻擋不了讀者的熱情,上海書展迎來首個休息日,每一幀定格都是滿眼可愛的面孔。一人逛書展頗有雅趣,全家總動員更顯鬧猛。一排排書架前,既有天真無邪的小童,也有年近花甲的資深書迷,無論審美多小衆,總能找到心頭所好。也正因有如此龐大的受衆羣體,架上的一本本書籍纔有了各自的歸宿。

在這場兩天內搭建而成的華麗閱讀盛宴上,無數人從四方趕來,共赴這場書香之約。這是書展的魅力,也是閱讀的力量。正如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所說:“一個書展最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不僅在於儘可能多地匯聚全國好書和高質量活動,而且要讓儘可能多的讀者共享。不管怎樣變化,上海書展關注閱讀本身,從閱讀中汲取力量的初心不變。”

圖說:書展上的小讀者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下同)

買書,買的是愛與牽掛

“我給兒子買的書,他是自閉症,平時不說話也沒朋友,唯一的樂趣就是彈琴聽歌。”在上海音樂出版社的展位,一位步履蹣跚的讀者,向編輯石含訴說着。書展開了三天,他就逛了三天,“每年都盼着這七天呢,不能浪費啊”!說完,拎着一大包書,他又繼續向下一個展位走去。可以想象,當他回到家,拿着一天的“戰果”送給兒子時,兒子臉上一定會露出喜悅的表情。在這扇緊閉着的心門面前,音樂和聲音透了進去,溫暖他,陪伴他。

推着嬰兒車的曹阿姨走到喜馬拉雅的展位,指着有聲蘑菇屋旁的米小圈說:“囡囡儂看,這就是你平時屋裏廂聽的《米小圈上學記》!”瞭解到喜馬拉雅在今年書展上推出了聽書卡,她當即買了一張,“吶,已經是晚上7點半了,我女兒女婿還沒下班,買了卡回去給囡囡聽聽經典名著,好幫她爸爸媽媽分擔一點。”

圖說:滿載而歸的讀者

逛展,一家人回到童年

當電影版《三毛流浪記》片頭曲那經典又熟悉的旋律響起,少兒館的大小讀者們都抬起了頭。在《三毛流浪記》(電影繪本版)新書分享會上,“三毛之父”張樂平的兒子張慰軍來到現場,與大家一起品味經典、回味童年,開啓了一場光影與文字的穿梭之旅。如今,張樂平離開讀者已有28年,張慰軍也已滿頭白髮。在書的扉頁,張慰軍鼓勵當今的小朋友們向三毛學習,寫下“三毛與你在一起!”,落款是“三毛的弟弟張慰軍”。

對從虹橋趕來書展主會場的龔先生一家來說,書展已經成了每年必赴的一場約。十幾年裏,他從毛頭小子成長爲兩個孩子的爸爸,逛書展的習慣一直保留下來。他牽着孩子的手說:“現在電子讀物太多了,我們自己想讀的書一般圖書館也都有,但是一年一度的書展賦予了生活一種儀式感,小時候,我的父親就是這樣牽着我的手一起去淘書的。”

圖說:書展上的小讀者們

互動,牽起兩代人理解

雲直播是今年上海書展的重要板塊,不少出版社和圖書公司都將直播間搬到了書展現場。站在展位旁,隔着玻璃就可以看到一位位主播賣力地介紹着新上架的圖書,還有不少作家坐鎮,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正在讀大學的艾米拉着媽媽一起逛書展,無意間打開了媽媽的心結,艾米課餘時間是一名主播,“媽媽老覺得我做這個是不務正業,來了書展才讓她意識到,直播其實是大勢所趨”。

用VR和AR武裝過的靜安理想書房、搬來未來自習室的樊登讀書、擺滿最新閱讀設備的櫃檯……角角落落都能明顯看到,新技術正快速改變、重塑着圖書出版業的各個環節,也在刷新着讀者對當代閱讀的認知。在書展,家人之間收穫了快樂,收穫了知識,收穫了理解,上海書展,也在等待你留下自己的家庭足跡。(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