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乘联会发布了7月份国内汽车市场的产销分析。数据显示,7月狭义乘用车产量为168.9万辆,同比增长13.3%;零售量为159.7万辆,同比增长7.7%;批发销量为163.6万辆,同比增长7.4%,零售和批发实现自2018年5月以来的最强正增长。在7月增长带动下,1-7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同比累计下降幅度收窄至18.5%,较1-6月累计增速提升了4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7月零售虽环比下降3.7%,但相较于2011-2019年历年平均7月环比下降7%的正常水平而言,更突出了今年同期的走强态势。随着下半年营销赋能、购车需求增长、大型车展回归等多重利好持续发力,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速“V型”反转走势逐渐清晰。

疫情之后,国内的经济环境快速恢复,让购车需求得到了释放。7月,轿车、SUV和MPV市场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轿车销售77.3万辆,同比上涨3.6%,环比下降3.3%;SUV销售72.8万辆,同比增长13.1%,环比下降5.5%;MPV销售9.6万辆,同比增长4.0%,环比增长8.3%。可以看出,轿车在体量上依旧占据主力优势,但就增速来看,SUV市场在三大细分市场中增长潜力最大,不过,MPV市场也迎来了今年的最高单月销量,同比出现正增长带动了整个车市向好。

批发方面,三大细分市场表现与零售销量差距不大,且整体增速低于零售销量,预示着经销商库存压力减少,厂家和经销商的关系恢复的合理健康的运行。具体来看,7月批发销量163.6万辆,同比去年7月增长7.4%,环比6月下降4.1%。1-7月累计批发销量930.5万辆,同比下降18.8%。

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8.3万辆,同比增长28.3%,环比6月下降3.7%。其中插电混动销量1.6万辆,同比下降7%。纯电动的批发销量6.7万辆,同比增长37%。7月电动车高端化趋势明显,特斯拉以1.1万辆仍保持纯电动车第一,但比亚迪新能源总体销量达到1.4万辆,回归新能源车企第一名。自主造车新势力在7月也有不俗表现,批发总量1.4万辆,同比增长174%,成为新能源车市复苏重要力量。另外,随着国家启动新能源车下乡活动以及多家车企推出如宏光MINI、欧拉黑猫、零跑T03等具有竞争力的新车型,微型电动车市有望在下半年迎来大幅回升,并与高端电动车共同成为新能源市场销量支柱。

7月,狭义乘用车厂商销量排行前五位分别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吉利汽车、东风日产,销量分别为17.7万辆、13.7万辆、11.7万辆、10.1万辆和10万辆。对比6月份,吉利汽车超过东风日产,排名第四位。第六位到第十位分别为长安汽车、一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本田。与6月份相比,广汽本田超过广汽丰田,占据第八位。值得一提的是,排名前十的车企中只有上汽大众月度销量同比下降,长安汽车以62.8%的销量增幅成为当之无愧的大赢家,根据长安汽车集团早前发布的数据,长安旗下的重庆长安、河北长安以及合肥长安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合肥长安同比增长286.38%。

另外,细分市场,7月豪华车零售同比增长30%,环比6月下降4%,市场份额保持在15%,消费升级的高端换购需求和豪华车型促销折扣价格下探,带来的价格优势迅速引领细分市场回暖。豪华品牌向下将引发一系列的马太效应,面对向下压榨空间的豪华品牌,合资品牌的生存压力愈发增大,所以不少合资品牌加大了终端优惠幅度。而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又被合资品牌无限压迫,为了提振利润和销量,只能选择主动或被动的加入价格战。不过,今年7月的强势表现并未过多显现,虽然TOP10中仅剩下两家自主品牌,但在7月份自主品牌零售同比增长5%,环比6月增长2%,市场份额较6月份额提升了1.5%,达到33.6%,除长安汽车外,一汽红旗、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广汽传祺等也都出现同比与环比双增长的良好走势。

另外,乘联会方面指出,7月日系品牌零售份额25.1%,低于德系的27.3%;但日系批发份额达到26.3%,高于德系的25.9%,日系主力品牌全面走强。美系品牌走势明显改善,主力美系品牌同比均正增长。

产量方面,7月乘用车产量为168.9万辆,同比增长13.3%;1-7月累计产量为915.2万辆,同比下降18.2%,产量减少204万辆。其中,豪华车生产同比增长37%,意味着欧洲汽车零部件的供应链断链风险基本消除。

上半年以来,我们经历了国五换国六延期、新能源汽车补贴周期延长、新基建发力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皮卡解禁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车市逐渐回归稳定。下半年车市回暖走强将成为主旋律,展望8月,成都车展上大量收获的意向订单,将在8月进行交付,开学季前购车需求的释放也将带动新车和二手车市场持续复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