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大明才子楊慎的這首《臨江仙》配上當代作曲家所譜的曲,和老版《三國演義》一起成爲了時代的經典,被千家萬戶所熟知。每當這首歌響起,那個羣雄逐鹿的三國亂世總會讓聽衆思緒萬千。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從東漢黃巾起義開始描寫,直到最後的三家歸晉,期間一百多年的時間跨度,最讓人所期待的莫過於魏蜀吳的三足鼎立。這也是爲何那個紛亂的時代,會被冠以“三國”之名。

但事實上,在三國時代,在大漢的故土上所建立的政權並非只有魏蜀吳三家,還有一個“神祕”且不被人所熟知的燕國。在文臣武將上,燕國能拿得出手的遠不及魏蜀吳三家中的任何一家,綜合國力和其他各方面也差距較大。正因如此,同處三國亂世的燕國並沒有吸引太多的關注度,甚至連羅貫中也沒有給予其足夠的筆墨。但在漢末三國的時代,燕國是真實存在且不容忽視的,所以筆者想從政治、軍事和外交三個角度來揭開燕國的神祕面紗。

遼東政治的獨立和穩固

燕國是一個割據一方的小政權,雖然並沒有得到魏蜀吳任何一家的承認,但其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的完全自主,也讓其成爲了一個實際上的獨立王國。燕國的奠基人名叫公孫度,是個值得一書的人物。公孫度的父親逃官到玄菟郡,當時玄菟郡的太守公孫琙有個獨子叫公孫豹,年僅18歲便不幸夭亡了。恰好公孫度曾用名也叫公孫豹,並且長相和太守的兒子非常相似,所以就被思子心切的太守收養了,不僅培養他還給他娶妻、送他進入仕途。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手下大將徐榮念及同鄉之情,推舉他擔任遼東太守成爲了一方之主。在這之後,公孫度大肆打擊遼東的豪族和反對自己的官員,徹底將遼東變成了自己的地盤。除了對內採用高壓政策大肆排除異己,公孫度對待周邊的異族也恩威並施,迫使夫餘、高句麗俯首稱臣。可以說,在漢末亂世中,遠離中原的遼東太守公孫度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都不高,但是對周邊政權和異族而言,公孫度絕對是一個爸爸一樣的存在。

早在公孫度剛剛擔任遼東太守的時候,他就有了不臣之心。他曾召集親信說:“漢皇室將要覆滅,我到了與各位商量圖謀王位的時候了。”在中原大亂的時候,公孫度和他所統治的遼東幾乎是一個旁觀者,這也給了公孫度關起門來謀發展的空間。原本漢王朝的遼東郡被他分爲了遼西和中遼兩郡,兩郡太守也都是他親自任命的。分設太守之職,渡海收取東萊各縣,設營州刺史;他還自封爲遼東侯、平州牧,追封亡父公孫延爲建義侯。

劃分行政區域、追封自己的父親,這些權力都是皇帝才享有的。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逾越禮法視同謀反。除了以上的種種不臣之心,公孫度還曾在出行時坐着皇帝專屬的鑾駕,頭戴冠冕九旒……以上種種,無一不是在表明自己脫離漢王朝而獨立的決心。曹操任丞相時,曾以漢室的名義徵召公孫度做武威將軍,但公孫度卻非常不屑:“我在遼東稱王,要永寧幹什麼啊!”連漢室頒發的印綬都被他隨意丟在了武器庫中。

與其說公孫度是燕國的奠基人,倒不如說他是遼東政權的建立者。在政治上,公孫度已經徹底脫離了東漢王朝,成爲了割據一方名副其實的諸侯王。換言之,遼東也已經從實際上脫離了漢王朝中央的統治。

遼東的軍事行動與實力

公孫父子清晰地認知了中原的局勢,再加上自身實力有限,所以要想生存下來就必須避免參加中原的戰爭。事實上,公孫氏也並非全然無心中原,在《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度謂茂及諸將曰:“聞曹公遠征,鄴無守備,今吾欲以步卒三萬,騎萬匹,直指鄴,誰能御之?”諸將皆曰:“然”。又顧謂茂曰:“於君意何如?”茂答曰:“此者海內大亂,社稷將傾,將軍擁十萬之衆,安坐而觀成敗,夫爲人臣者,固若是邪!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憫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爲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以海內初定,民始安集,故未責將軍之罪耳!而將軍乃欲稱兵西向,則存亡之效,不崇朝而決。將軍其勉之!”諸將聞茂言,皆震動。良久,度曰:“涼君言是也。”

毫無疑問,公孫氏爲了保留實力做出了一個明智之舉,這也使得遼東在中原動盪不安的同時,獲得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換言之,遼東對內的軍事行動並不多,其軍事力量只能夠通過對外的軍事行動來一窺究竟。在《三國志》和《資治通鑑》等史書中都有公孫度對外用兵的記載,如:“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東伐高句驪,西擊烏桓”。爲了擴充地盤,公孫度在無法對內逐鹿中原的情況下如“欺負”異族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事實上,公孫度攻打高句麗等政權,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於高句麗與漢朝的玄菟郡接壤,所以高句麗在擴張時時常侵擾玄菟郡。史書中記載:“至殤、安之間,句麗王宮數寇遼東,更屬玄菟。遼東太守蔡風、玄菟太守姚光以宮爲二郡害,興師伐之……”也就是說,遼東與高句麗的戰爭由來已久,所以公孫度按着高句麗暴揍也是有原因的。爲什麼能確認是公孫度勝利,《三國志》中的一句“威行海外”就足以說明問題了。公孫度去世後,其子公孫康接班,依舊吊打高句麗。甚至攻破了高句麗的都城,將朝鮮半島上相當大的一部分地區納入了自己的統治範圍。

雖然在對外戰爭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對內的軍事行動中,遼東卻輸得一塌糊塗。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曹叡派遣太尉司馬懿率軍四萬征討遼東,短短几個月,經營了近50年的政權就此迎來了覆滅。除了魏軍的強勁和司馬懿的謀略之外,遼東的軍事實力也水平有限。

遼東對魏蜀吳的外交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遼東第二代統治者公孫康病逝。當時他的兩個兒子年紀尚幼,亂世之中國賴長君,他便傳位給了弟弟公孫恭。當時曹丕稱帝不久,爲了彰顯曹魏的大國氣象,便加封公孫恭爲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可謂是恩寵之至。但但公孫恭雖然年長,但卻有着一個缺陷:“病陰消爲閹人,劣弱不能治國”。也就是說,公孫恭沒有生育能力,也就沒有子嗣可以傳位。按照一般的邏輯,公孫恭百年之後,必定傳位給兄長的兒子。

但是公孫淵等不及,於太和二年(228年)奪了叔父之位。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來,公孫淵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而他上位執政也將遼東一步步推向了墳墓。首先,公孫淵在治國方略上選擇了與父、祖截然相反的道路。在中原已經形成三足鼎立且曹魏一家獨大的局面後,他選擇了加入中原的爭霸賽。當時南方的東吳和蜀漢爲了自保不得不聯手抗曹,而公孫淵卻放棄了依附曹魏,轉而接受了孫權的拉攏。孫權冊封公孫淵爲燕王,並遣使至遼東,賞賜了大量的財物。

在地理位置上,遼東與東吳隔着大海,這麼遠的距離也讓公孫淵開始擔心。於是他收下了東吳的財物之後殺掉了使者轉而繼續抱曹魏的大腿,從此便與吳國交惡。對於公孫淵的“浪子回頭”,魏明帝曹叡也顯示出了寬廣的帝王胸懷,“拜淵大司馬,封樂浪公,持節、領郡如故”。按說只要公孫淵不亂來,曹魏也不會拿他怎麼樣,畢竟曹魏的主要對手是南方的孫劉聯盟。公孫淵也明白這一點,便在暗中再次和東吳來往。這種鼠首兩端的外交行爲,也引起了曹魏方面的不滿。

景初元年(237年),曹叡派遣毌丘儉率軍討伐,但公孫氏經營遼東多年,憑藉着種種優勢戰勝了魏軍。這一場勝利讓公孫淵信心大增,認爲自己已經有實力可以抗衡曹魏了。便決定正式和曹魏劃清界限,公孫淵自稱燕王、建年號“紹漢”、並置百官有司。從公孫度到公孫淵,公孫氏祖孫三代四位統治者對遼東的經營終於“開花結果”了,公孫氏不僅有了實際上的政權並且有了名號。但這種公然的背叛也招致了曹魏更嚴厲的打擊,次年司馬懿統兵前來征討,建國不到一年的燕國覆滅了。

百曉生說

公孫氏在亂世之中割據遼東,成爲了遼東實際上的統治家族。初期的兩代統治者公孫度和公孫康選擇了正確的發展戰略,不僅保存了自身實力並且收復了被高句麗侵佔的漢朝故土。從總體上來說,這兩任統治者的貢獻是比較大的。但是在後期,公孫家族的內部矛盾爆發,統治者的外交政策也嚴重失誤,這也是公孫氏覆滅的原因。後世普遍不認可公孫淵燕國政權的合法性,畢竟魏蜀吳三家中沒有任何一家承認。但即便如此,公孫氏割據並統治遼東半個世紀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非要給這個政權定性,燕國自然無法和魏蜀吳三家平起平坐,畢竟三國的最高統治者都是皇帝。而公孫淵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自立的王,在等級上就差了一大截。所以遼東的公孫家雖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處於獨立的狀態,甚至其維持的時間跨度比蜀漢還長了幾年,但這並不足以讓“三國”變成“四國”,畢竟“燕國”的存在只是曇花一現。但天下沒有永恆的王朝,即便是強大如曹魏,最終也沒能逃過滅亡的命運。這也正應了《臨江仙》裏的那句“是非成敗轉頭空”,而我們看待這些歷史的態度,也無非是“都付笑談中”。

百曉生侃中國史,感謝您的支持!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中國東北史》、《東北通史》、《高句麗的興起與玄菟郡》

聲明:謝絕抄襲,違者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