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是歷代王朝之中經濟最鼎盛的時期,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繁榮的經濟卻沒有給宋朝帶來強大的軍事力量。相比於同樣輝煌的漢朝和唐朝,宋朝一直被歷史所不齒,甚至有多名學者提出兩宋乃是舊版的“三國”。

宋朝從一開始就生活在遼國的鐵騎之下,甚至以簽訂檀淵之盟這般的恥辱之約,來獲得短暫的和平。但初始之時,世人以爲這是宋朝對於遊牧民族短暫的讓步,就像當年的漢朝一樣,一開始是以公主和親的政策來獲得邊界短暫的安寧,後期漢武帝用七十年的國力潰散匈奴內部,使其沒有反手之力。但是可惜的是,檀淵之盟已經是宋朝的高光時刻,因爲後期宋朝幾乎是一條落水狗,西夏的趁機而入更讓宋朝再無反手之力,至金國之時,竟然以君臣關係相稱。

所以北宋的軍事實力一直被天下人所詬病,恐怕任何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都沒有經歷過如此恥辱之事。強大繁榮的經濟實力,卻沒有推動軍事實力的發展,這確實是讓人非常困惑。但其實很少有人爲兩宋正明,宋朝的軍事實力並非外界所想象的那般不堪。

隨着遊牧民族的衝擊,中原王朝原本的農耕體制已經在唐朝之後被部分破壞,而兩宋在遊牧民族的衝擊之下,竟然能生存幾百年之久,可見其軍事力量並非羸弱。從橫向空間上來講,宋朝的軍事實力確實是不如其他遊牧民族,但是縱觀歷史,在唐朝之後,宋朝卻是第一個能夠抵擋得住遊牧民族衝擊的王朝。

可以看出,五代十國時期一直處於軍閥割據的局面,善於內鬥卻不善於團結,政權的分裂導致漢人不能打,從而長期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但是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之下,宋朝竟然能夠建立,且還給天下一個空前繁榮的經濟社會。而從遼國和趙匡胤帶領的宋朝對戰情況來看,遼國缺乏統治經驗,若非耶律德光早逝,北宋的政權也不可能早早建立,而另外一方面,趙光義兩次指揮宋軍北伐,雖然說慘敗收場,但也還給了宋朝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

中國絕大多數的朝代都是府兵制,士兵有兵籍,雖然說這樣的做法有利於士兵土地的耕種,但是長期以來,士兵對於土地的固定,導致後期嬌奢淫侈,國家的兵力逐漸下降,無法抵禦外敵。因此,宋朝的兵制採用全軍募兵制。

顧名思義,募兵制便是招募兵,既然是招募,必然是身強體壯的,相當於職業的僱傭兵。但是與僱傭兵不同的是,宋朝本着強國的方向出發,若是有戰爭自然是士兵出戰,但若是沒有戰爭,此時的僱傭兵便與農民無異。

但是宋朝的本意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卻遇上了遊牧民族騎兵對步兵的壓制。同時,兩宋所統治的區域並不在中原地區,原先中原王朝對於騎兵的培養就比較匱乏,如今,兩宋的統治區域更是不利於對騎兵培養。而遊牧民族長期生活在草原上,騎兵愈發發達,即使宋朝的步兵在唐朝的基礎上加強了防禦功能,但是卻也失去了進攻功能,因此,宋朝在軍事實力這一塊便略遜於遊牧民族。

兩宋從一開始,趙匡胤建立之時,燕雲十六州就沒有規劃在宋朝的版圖之下,導致宋朝失去了培養馬匹的地域。同時,隨着西夏的崛起,河西走廊這一塊直接被西夏奪走,從宋朝的版圖之下分割出去,所以宋朝的馬匹更失去了戰鬥力。

而根據歷史的記載號,宋軍當時號稱百萬,但是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步兵,由於戰馬缺乏,所以騎兵的數量非常少。但是相比於西夏來說,西夏僅在巔峯時期,騎兵便有50萬,與此同時,爲了戰鬥力的提高,坐騎不僅不僅僅有戰馬,更有駱駝。而遼國的情形更爲誇張,遼國的騎兵不僅強悍,甚至每一位騎兵專門配備三匹戰馬。再說後期崛起的蒙古,能夠征服亞歐大陸,可想知當時的騎兵實力強悍,已經不是宋朝能夠抵達的成就。

所以從一開始便不是宋朝軍事實力不行,而是地域的發展,限制了宋朝軍事的發展,即使經濟空前繁榮,也無法培育優良的戰馬,只能在步兵上多下功夫,建築堅硬的甲冑,以此來獲得近身防禦的機會。但可惜的是,只能防禦不能進攻,宋朝的軍事實力也僅僅只能止步於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