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西方列強肆無忌憚地入侵中國的領土,清朝統治者軟弱無能,在稍加反抗後便派人割地求和。最戲劇性的是,西方國家僅派出上千人的軍隊便能夠打進京城。在鴉片戰爭後,清朝的懦弱已經向世界宣告,甲午中日戰爭後,大清帝國的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開始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看似強大的清王朝只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面對先進的洋槍洋炮,清朝統治者甚至被嚇得棄城而逃,而將國家的希望寄託於民間組織,令人唏噓感慨。

在近代,西方列強肆無忌憚地入侵中國的領土,清朝統治者軟弱無能,在稍加反抗後便派人割地求和。最戲劇性的是,西方國家僅派出上千人的軍隊便能夠打進京城。在鴉片戰爭後,清朝的懦弱已經向世界宣告,甲午中日戰爭後,大清帝國的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開始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看似強大的清王朝只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面對先進的洋槍洋炮,清朝統治者甚至被嚇得棄城而逃,而將國家的希望寄託於民間組織,令人唏噓感慨。

《馬關條約》簽訂後,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國家面臨危難之際,無數人選擇拿起手中的武器抵禦外敵的入侵,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肆意妄爲,使廣大中國人民深受其害,而清王朝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任由中國人民被外敵欺壓,最終爆發義和團運動,並打起“扶清滅洋”的口號。

義和團原本是山東省地區的一個團民組織,在清朝末年發動起義,清朝統治者順勢將其收爲己用,用來對付外國侵略者。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維新人士遭到剿殺,光緒帝也因此被囚禁。西方列強支持維新變法,趁機幫助維新人士出逃,並組織慈禧太后廢黜光緒皇帝,最終導致慈禧太后的仇外情緒加深。

不僅如此,慈禧太后聽信讒言,傳聞義和團團民能夠刀槍不入,槍炮不傷。在守舊派的慫恿下,慈禧最終選擇支持義和團運動一致排外,偌大的清王朝將希望寄託於民間組織,妄圖讓義和團團民來阻擋西方國家的入侵,如此也註定了清朝將走向滅亡。清朝統治者的愚昧已經徹底暴露,同時也爲西方國家入侵中國做好鋪墊(義和團運動盲目排外,對列強在華勢力進行胡亂打壓,最終導致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取締義和團,嚴懲涉事的清朝官員。可是慈禧太后仍然相信義和團能夠抵擋西方列強,於是向各國發布宣戰詔書(向十一國宣戰),並且號召全國軍民掃除西方侵略者。在當時,各地的官員選擇自保,並與西方列強達成“東南互保”協議,清政府已經是孤立無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義和團團民英勇抵抗列強的入侵,雙方損失都較爲慘重,反觀清朝統治者政令無常,畏畏縮縮,最終導致北京城失陷,慈禧太后棄國都而逃。清朝統治者一向都是實行愚民政策,當列強軍隊進城時,老百姓甚至不知害怕,反而前來圍觀外敵的入侵。似乎外敵入侵與自己沒有一點關係,大部分人都帶着看熱鬧的心態,正所謂“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清朝統治者長期實行高壓政策,以至於外敵入侵時百姓都是麻木不已。

在八國聯軍進城之前,曾有一個非常戲劇性的場景,外國聯軍入城受到阻礙,當地的百姓竟然搬來梯子,幫助敵人進城,甚至還有人在城牆上接應。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並不能說百姓賣國,連統治者都棄城逃跑,留下百姓又能夠如何呢?面對全副武裝的聯軍侵略者,手無寸鐵的百姓只能夠“順其自然”,清廷將爛攤子都甩給窮苦百姓,或許百姓纔是最值得同情的。除此之外,八國聯軍成功進城後,清朝官員甚至送來錦旗,題爲“祝效華封,萬國鹹喜”,實在是令人驚訝。對此,大家怎麼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