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网感”,你会想起什么?

有人想到了网络词语,有人想到了热点新闻,有人想到了互联网公司的招聘条件......

这些都对,但也都不准确。

今天西门君就来跟各位聊聊,到底什么算是“有网感”?

先说几个关于“网感”的误区吧。

一篇文章,动辄堆砌几十个网络热词,是很多人伪装网感的主要特征。很明显,这是一种偷懒的行为。

悲哀的是,这是很多主编、总监、老板,甚至整个行业的共识。是的,网络热词多的文章,看起来是“很爽”,但拿掉那些热词之后呢,整篇文章的内容还剩下什么?

回头看看十年来那些热词,你还记得比如“做人不要太XX”、“神马都是浮云”、“很黄很暴力”、“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当年火遍网络,现在还有人用吗?

就算是前些年的热词,“盘他”、“skr”、“蓝瘦香菇”,也不再见人使用了,为什么?很简单,落伍了呗。

归根结底,这些词语是基于热点事件,而非基于生活现象和人性洞察诞生的。这就注定了它们是“短命”的。

你的写作不能满足于依附它们,你得自己去创造。其实也不难,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就好了。

就像新世相创造的“佛系青年”,就是建立在“宅男宅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当然,如果你能写出像19世纪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笔下“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怀疑一切,青年人什么都懂。”的句子深刻有趣又洞察社会的句子,那不管你的作品流传到哪一个时代,都会引领潮流。

这就是最高级别的“网感”。

热词会死,网感不老。网感的核心,不是热词拼凑,而是基于人性洞察的创新表达。

关于“网感”的第二个误区,是盲目追逐热点。

你应该听过一个段子,“第一个把女性比作玫瑰的人是天才,但第二个这么做的就是傻子了。”

同样的道理,热点事件发生的第一天,你追了,文章可能很有网感,但到了第三四天你还追,那就让人反感了。

紧咬着热点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在走“大家都在看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的捷径。捷径一旦走多了,别的路就不知道该怎么走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尤其是在没什么热点的日子里。其实你冷静想想,很多时候追热点其实是一门不划算的生意。

因为,原本追热点的初衷是为了迅速抢占全民关注的风口,但当所有人都扎堆跟风的时候,读者们就会因为题材重叠类似而关注疲劳。

那,是不是让你就不追热点呢?也不是。

作为一位深耕多年的自媒体人,西门君的心得是——换个角度审视热点。

举个例子,热播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80%人都能写出主题譬如“女性独立”、“轻熟女性有多美”的文章。但如果有人能另辟蹊径,挖掘冠名商“梵蜜琳”的微商成名之路,点击率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所以,你现在大概能明白“网感”是什么了。

网感,本质上是制造人们关注的内容看点,而这,源自于你对读者或用户需求点的洞察,也来自于对自身内容的定位和调性把握。

有追求的网感,是全力以赴去把自身的内容看点做成热点,而不是总在费尽心思去在热点上植入自己的内容,因为这么做,在多数情况下,你只会成为热点的奴隶而已。

只有在参透传播的规律的基础上,想办法去创造有价值的内容,这才一个新媒体人最基本的骨气和态度。

永远记住一句话——“网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当你把目的当做手段之后,你的文章一定是不纯粹的。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关注我,学习最接地气的传播学知识。

相关文章